摘要:大學生個體年齡特點和外部環境決定了大學生的發展存在不和諧因素。“合格+特長”實現了大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專業素質發展的有機統一,有效地緩解和消除了大學生發展中的主要沖突和主要矛盾。是一種較先進的育人理念,一種操作性較強的大學生素質發展模式,也是一種較科學的人才評價觀。
關鍵詞:“合格+特長”; 大學生; 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2-0183-03
構建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任務,創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大學生既是大學的主體,也是社會的未來骨干,其發展是否和諧,不僅影響和諧校園創建,也影響和諧社會構建。探索適應大學生和諧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評價觀,對促進大學生和諧發展,創建和諧校園,建設和諧社會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 大學生發展過程中的沖突和矛盾
大學生是同代青年的成功者,過五關,斬六將,跨進了大學的校門。在開始大學生活的時候,每個大學生都有一個非常良好的愿望: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大學學業,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其實,這并非僅是大學生個體的愿望,也是每個大學生家長、每個大學教師和每個大學管理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國家和人民對大學生的殷切希望。但是,愿望畢竟不是現實。大學生活中,既印下了很多成功者的足跡,又留下了不少失望者的遺憾:有些學生因多門課程不合格而被退學;有些因心理障礙而中斷學業,甚至自殺;有些因違紀違法受到處分,甚至被開除學籍……這些被淘汰者中不乏進校時的佼佼者。
終于大學畢業了,開始為社會作貢獻了。然而,一踏入社會,一些畢業生感到茫然;一接觸實際,一些畢業生感到不知所措。有些“優秀”畢業生并沒有在社會上做出優異的成績,幾乎每所高校的畢業生質量調查中都有這樣的記錄。有些大學畢業生不能與時俱進,知識更新和能力發展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后勁不足,人才屬性隨之逐步喪失,轉做非技術工作甚至失業已不是個別現象;知識分子身心健康狀況堪憂的結論已在許多專項調查報告中顯現,英年早逝已不是個別案例;在已揭露出來的腐敗分子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各種犯罪分子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也在上升,特別是科技犯罪分子,基本上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有些甚至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大學生發展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上述停滯甚至倒退現象呢?成因固然很復雜,但根源在于這些大學生的素質發展缺乏和諧性。大學生普遍處于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生理發展基本完成,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具有極強的情境性和波動性;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形勢下,毫無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們不得不面對學業壓力、情感抉擇、個人發展規劃以及自主就業擇業等重大的人生課題;適應大學生和諧發展的高等教育的理念、政策和管理滯后。個體的年齡特點和外部環境決定了大學生的發展是一個內在沖突和外在矛盾交織的過程。這些沖突和矛盾如果解決不好,就會阻礙大學生的發展,激化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不良后果。
二、 “合格+特長”的內涵
大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內在沖突和外在矛盾客觀上要求進一步更新高等教育觀念,探索大學生和諧發展的新模式。大學生素質發展的理論研討顯示,許多大學畢業生的成功案例也證明,“合格+特長”能有效地緩解和消除大學生發展中的沖突和矛盾,是一種較先進的育人理念,一種操作性較強的大學生素質發展模式,也是一種較科學的人才評價觀。
所謂合格,是指大學生素質及其子元素符合人才標準,顯示人才共性,體現著全面發展。大學生素質是指人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和實踐中發展起來或形成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對其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主體特性和品質,其外在表現形式為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知識和能力。大學生素質是由許多具有獨特功能的素質元素有機構成的。這些元素一般包括專業素質、思想素質、政治素質、法律素質、道德素質、創新素質、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工程素質、信息素質、管理素質、社會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每種素質元素又由許多子元素有機構成。例如,心理素質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興趣、意志、情緒、性格等子元素。構成大學生素質的各個元素及其子元素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沒有其他相關素質元素的支撐,企圖孤立地把某種素質發展到優秀水平,或希望充分發揮某種素質的價值是不可能的。比如,僅有良好的體形,沒有良好的人文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創新素質、心理素質等素質元素的支撐,良好體形在表演上的價值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實現的。因而,大學生發展應以全面發展為基礎,努力把各方面素質提高到合格以上水平。合格并不是降低要求,而是具有挑戰性。目前,大學生存在的較多的思想品德、學風、心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沒有達到合格標準的表現。講誠信,不舞弊,不無故曠課,愛護公物,講究衛生,如此等等,連小學生都應做到的事情,盡管做了許多工作,大學生做到了嗎?每個大學生都消除不及格課程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合格具有科學性,不能言及大學生發展,就設計出近乎于“超人”的大學生形象,諸如要有圣人的道德、共產黨員的政治覺悟、專家的博學、科學家的智慧、運動員的體魄等等。要求大學生的每種素質都發展到最高水平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比如管理素質,對于管理型人才,應將其盡可能發展到最好水平;但對其他類型人才,則只要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及具有基本管理能力即將其發展到合格以上水平就能滿足和諧發展的需要了。
所謂特長,是指大學畢業生的優勢,顯示大學生個性的積極方面,體現著大學生個性發展的水平,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特殊,與眾不同,主要指以較系統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專業技能為核心內容的專業素質;二是指特別優異,不同一般,它既指某種素質出類拔萃,又指以某種素質為核心的相關素質都較優秀,也指各種素質都較好。不能把特長僅狹隘地理解為某種愛好,更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會唱歌跳舞踢足球,而忽視關于特長的深刻內涵。具有特長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時較受用人單位歡迎,事業也較易獲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們具有比較優勢。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樣樣優秀的,有的人在某方面有特長,另一些人在其他方面有特長。從事自己有特長的工作,能提供更多的產品、成果或服務;個人能力的差別意味著個人在生產各種產品,創造各種成果或提供各種服務時機會成本的差別,這種差別就產生了比較優勢。
合格與特長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特長包含著合格,合格寓于特長之中。合格是基礎,特長是中心。沒有合格的支撐,特長就沒有生命力,沒有后勁;沒有特長的張揚,合格就沒有特色,沒有力量。脫離合格(多門課程成績不合格,或經常違反校紀校規等),孤立地發展特長;或忽視特長,安于合格(60分萬歲,不犯錯誤等)都是沒有前途的。“合格+特長”主張大學生以全面發展為基礎,即各方面素質首先發展到合格以上水平;根據社會需要,盡一切可能地把自己的天賦和潛能發展成特長;不僅承認各種素質都較好的學生是優秀學生,同時也承認某種素質特別優秀或多種素質優秀而其它素質都合格的學生也是優秀學生。
三、 “合格+特長”的和諧性
“合格+特長”的和諧性在于它實現了大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專業素質發展的有機統一,有效地緩解和消除了大學生發展中的主要沖突和主要矛盾。
1. “合格+特長”與全面發展。從價值角度來看,人的全面發展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物對人的統治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而提出來的,主要回答“未來人應當怎樣存在”的問題。馬克思在描述未來理想社會狀態時提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作為未來理想社會的終極價值目標的人的全面發展,雖然是目前的生產力水平和人的存在狀況所不能達到的。但不能因此而放棄對它的追求,更不能幻想通過其他捷徑來實現它,而應從活生生的社會實踐出發。“合格+特長”認為,相對其它同代青年,大學生在智力因素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應率先實踐,避免“畸形發展”和“不平等發展”,抓住接受高等教育這個人的發展的黃金季節,力爭各種素質達到合格要求。“合格+特長”把全面發展視為基礎;也將其看作是一種特長。因此,“合格+特長”并不與全面發展相對立,更不否定全面發展,而是對全面發展的發展。合格就是要求大學生樹立全面發展的理念,各種素質達到大學畢業生的基本要求。“合格+特長”的進步在于:它不僅承認各種素質都較好的學生是優秀學生,同時也承認某種素質特別優秀或多種素質優秀而其它素質都合格的學生也是優秀學生。“合格+特長”反對把全面發展簡單地理解為全科發展,奢望樣樣都學,樣樣都精,樣樣都行,事事都成。所有素質都達到優秀標準,極少數大學生有可能接近,絕大多數大學生是不可能達到的。把全面發展曲解為同一性,強調一種模式,一種規格,一種標準,活潑生動的個性漸漸地被這種“全面發展”糾正掉了,換上來的是千人一面的共性。同一性只承認單一規格的素質發展模式,否定多種規格的素質發展模式,創造性和個性被殘酷扼殺,相當部分學生的素質適應不了社會多樣性且發展變化著的要求,造成就業難,無后勁。
2. “合格+特長”與個性發展。本質上看,“合格+特長”是一種適應大學生個體差異的素質發展模式,具有自由的發展特征,能促進相對于個體而言最好的發展。個性在創新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沒有個性就沒有人才,就沒有創造性。人無個性必平庸。個性愈強,愈能出類拔萃,取得成功。一個拔尖人才不是樣樣都強,只是在一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有獨到之處,卓越之處。如果求全,只能助長平庸,抹煞卓越,埋沒人才。蓋洛普公司針對30年來各行業的卓越人士進行系統化研究,2004年將研究報告寫成一本新書《發現我的天賦》。該書闡述的中心主題是:每個人都有天賦;每個人的天賦都是持久而獨特的;每個人的最大成長空間在于他最擅長的領域;只要找到天賦,并將之在正確的地方發揮到極大值,每個人都可以是快樂天才。陳景潤失敗與成功的經歷是一個有力的佐證。他在廈門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學教數學,因他拙于言詞,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后來調到數學研究所做研究,這正是他的所長,并把特長發揮到了極大值,終于成為杰出的大數學家。需求的個性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征,以“特長取勝”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普遍規律。“合格+特長”旗幟鮮明地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特征,鼓勵大學生各顯神通,盡一切可能把自己的天賦和潛能發展成特長。一個人只能根據長處做出成績,不可能把成績建立在弱點的基礎上,更不可能把成績建立在根本做不到的基礎之上。鼓勵大學生努力發現自己的長處,專注于自己的長處,不斷改善自己的長處,避免把努力浪費在改善能力很低的方面。從無能提高到中等水平所耗費的精力和勞動遠遠超過從一流表現提高到卓越超群所耗費的精力和勞動。精力、時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要把它們用于發展自己的長處而使自己成為某方面的明星。不能把個性曲解為任性,隨心所欲,讓個性的消極方面惡性膨脹。大學生被家長、老師和自己強制約束了十幾年后,終于沖破黑色的六月,獲得了獨立和解放。上大學后,他們有了較多的自由時間和較廣的自由空間,有了較大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有了較多的信息渠道和較豐富的信息內容……總之,有了一個較自由的發展環境,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然而,在環境轉換中,有些大學生做了自由的奴隸,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滿足各種低層次欲望上。不僅荒廢了學業,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的道路。個性具有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個性的消極方面須靠全面發展去克服。因而,“合格+特長”主張個性發展必須以全面發展為基礎。
3. “合格+特長”與專業素質發展。專業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專業教育實質上就是特長教育。因而,“合格+特長”認為專業素質發展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其成才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在素質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應高度重視,并在權重上充分體現。合格+特長認為專業素質優秀而其他素質合格的學生是優秀學生,排斥了“白專道路”、“發展不全面”等偏見。“合格+特長”強調知識與素質的區別,主張大學生應努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把學習的出發點和目標放在發展自己的素質特別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上。因為素質是大學生所獲知識和能力的內核,體現著學習和實踐的成果,對大學生的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把知識與素質割裂開來,更不意味著主張大學生可以放棄知識的學習。大學階段學習的基礎知識的確有限,然而,如果連這些起碼的基本的知識都掌握不了,何談素質?何談創造?何談開拓發展?事實上,不少沒有上過大學的人為了有所創造發明,也不得不進修或自學大學的課程,掌握有關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盡管我國的教育方針一直堅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在實踐中,這一方針并沒有得到真正貫徹。過去在“左”的思想影響下,片面強調政治掛帥,以政治沖擊業務,要求一切專業學習服務于政治,否則就是白專道路。在撥亂反正,糾正“左”的思想的過程中,又出現過忽視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傾向,只重視業務知識的學習,忽視其他素質協調發展,特別是忽視思想政治素質發展,以至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滑坡,釀成多次學潮。因而,“合格+特長”反對脫離其它素質的支撐,孤立地將專業素質的中心地位推向極端,造成畸形發展。大量例證顯示,沒有其它素質的支撐,專業素質既不可能持續發展,也很難充分發揮價值,甚至被用于錯誤的地方而害己害人害社會。
參考文獻:
[1]霍季春.人的全面發展的矛盾性透視[J].新華文摘,2005,(4):37.
[2]田建國.以人為本與全面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4.
[3]蔡克勇.個性·特色·人才強國[J].中國高教研究,2004,(12):5-6.
[4]朱正亮.大學生素質發展概論[M].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柏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