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學生作為根本立足點和根本落腳點,不斷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等方面的改革,弘揚時代性,加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
關鍵詞:以人為本; 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2-0180-03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挑戰面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深化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標等方面的改革,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努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一、 踐行“德育為先”的科學教育觀
教育觀說到底是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人類教育經歷了“神化教育”、“物化教育”和“人化教育”三個階段。中世紀前,神性統治一切,表現為“崇拜教育”。文藝復興后,人類又把自身“外化”為“物”,教育表現為“物化教育”。近代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性的覺醒,“人化教育”成為歷史必然?!拔锘逃钡哪繕耸前褜W生培養成工具,因而這種教育是一種重智輕德的教育?!叭嘶逃钡哪繕耸前褜W生培養成具有遠大理想,堅定信念,良好品德、過硬本領、身體健康、會為人處世的人,因而這種教育是一種“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目前在我國的部分高校中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有智商但缺乏智慧,有知識但缺乏文化,有文化但缺乏教養,有欲望但缺乏理想,有目標但缺乏信仰,有青春而缺乏熱血等,深深打著“物化教育”的印記。“物化教育”觀,不僅是嚴重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教育觀,而且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教育觀。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高校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培育,能力的開發,技能的掌握,促進學生成才,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是無可厚非的。但決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甚至放棄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教育。學會做人是立身之本,而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只是服務社會的手段。前者是根本性的,后者是工具性的。道德人格、思想品質的培養和修煉比專業知識的學習、競爭能力的培養和謀生手段的鍛煉更難、更根本、更重要。美國品德教育學會主席麥克唐納說,光有品德,沒有知識是虛弱的脆弱的,但光有知識,沒有品德是危險的,是對社會潛在的威脅,他還強調,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有很高的創造性,但不誠實;智力過人但不關心他人;才華橫溢但沒有責任感,這個教育是失敗的。有德無才會誤事,有才無德會壞事。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寧無才。中國古代強調做君子,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是小人,德才兼備才是圣人。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教人成人,因此,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真諦,不僅要使學生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做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教育報告指出,21世紀的教育不僅使學生有知識,會做事,更重要的是會做人。目前,世界上普遍強調“普通教育”、“通識教育”、“全人教育”等方案,說明世界各國教育在思考人才培養的同時,注重知識、能力和人格協調發展,開始把育人的視角從單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推進到全面素質的提高。當代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形勢,高校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教師必須確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起的歷史責任,不辱使命,把我們青年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切實擔負起歷史的責任。
二、 確立以大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目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著教育效果不理想的現象。人們常常把教育效果不理想,歸因于大環境太復雜,學生太難教等。其實,真正的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師為中心來設計并實施教育活動。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學生看著是教育活動的客體(對象),單純的受眾,沒有把學生看作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能動的參與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是兩個不同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要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教”規律和“學”的規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教育體制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特點。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特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處于急劇轉型時期。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突出的特點是社會經濟生活的多樣化。社會存在的多樣化表現為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方式的多樣化和就業分配方式的多樣化。面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多樣性,學生常常因理論與現實的反差產生種種思想上的疑問和困惑。當學生對現實的思考得不出或不能直接得出與教材或教師完全一致的結論時,自然會產生強烈的從理論上解答的心理訴求。在學生思想上的疑問、困惑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漠視或回避態度,仍然采取從理論到理論“空對空”式的做法,那么,無論怎么努力也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一味地遷就和屈從于學生,放棄教育引導的主動權,這是對學生成長不負責任的表現。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看,當代大學生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一是大學生群體的構成特點發生了變化。大學生成長背景日益多樣化,群體的構成成分越來越復雜,組織形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二是大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發生了變化。當代大學生已經普遍進入生長穩定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受環境、人際、交往等因素的影響,出現的心理問題增多,心理壓力加大等新問題。三是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發生變化。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開放,變化幅度大,思想變化趨勢由漸進轉為躍進。他們的主體意識覺醒,對自我的重視程度增強,但權威意識淡化,行為方式多樣化等。面對當代大學生新變化、新特點, 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研究學生變化發展的規律,不更新教育理念,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那么,再豐富的教學內容,再新穎的教育形式,也只能是一廂情愿,勞而無功,必然會喪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鎖永遠不會錯,關鍵是找到或創造出合適的鑰匙。我們認為這把“合適的鑰匙”就是一切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了解學生內在需求。
三、 創建“對話”式教育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處于相對壟斷教育資源和話語權的強勢地位。教師充當真理化身的角色,依靠行政的權力向學生強行發布社會的要求和指令。教師“講”學生“聽”,教師“令”學生“行”,教師“禁”學生“止”,而學生處于消極、被動、屈從的地位。教師和學生的不同地位,導致家長式、壓迫式、強制式教學方法,充斥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管、卡、壓”的代名詞。這種教育方法不僅不能適應現代人們普遍要求自主平等、獨立思考的新形勢,而且由于缺乏民主性、平等性,常常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在人類物質生產活動中,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對象是毫無主觀性、能動性、參與性的物。而在人類教育活動中,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則是具有主觀性、能動性、參與性的人。學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體(對象),又是教育的主體。相比較而言,人類對物的加工是簡單的,而在人類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加工就沒有那么輕松、容易。因為學生可能會拒絕加工,同時還具有自加工性。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改變迫使學生機械、被動地接受教育的方法,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從“訓話”式向“對話”式轉換,從消極的防范和控制向積極的引導和服務轉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歸根到底是解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實踐反復證明,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只能采取“疏導”的方式,而不能采取“堵”與“壓”的方式。如果采取“當頭棒喝式”的訓斥、壓制,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能的體現。在今天往往是無效的。這種“疏導”的方式也就是立足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心理訴求,變“訓話”式為“對話”式,從消極的防范和控制向積極的引導和服務轉換?!皩υ挕笔浇逃椒ň哂腥缦绿攸c:首先,說理性。大學生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有一定價值判斷和理論思維能力的群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和認同上,以理服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正視學生的疑問和困惑,認真傾聽學生的訴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聯系社會的實際,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深入剖析現實,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其次,參與性。“訓話式”教學方法建立在教師與學生地位不平等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很少甚至沒有溝通、交流、探討,教師充當新聞發言人角色,在唱“獨角戲”。而“對話式”教學方法建立在教師與學生地位平等的基礎上,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直面學生思想上的種種疑問和困惑,從理論上進行科學的解釋和說明,充分發揮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同時,教師必須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溝通、交流、探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獨立思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囿于接受現成結論而開動腦筋,形成理解問題的正確思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最后,滲透性?!坝栐捠健苯虒W方法僅僅作用于學生的理智層面,不能滿足學生內在情感需要,往住造成學生對這種教育的抵觸、拒絕甚至反感、抗拒?!皩υ捠健苯虒W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成長需要結合起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不僅作用于學生的理智,更作用于學生的情感,因而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四、 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
傳統教育深深打著工業社會的烙印。學校被看作是生產學生的“工廠”,教師則是生產產品的工程師。學生是按統一工藝生產出來的,千篇一律的,毫無生機活力的“標準件”。統一教材、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考試、統一評價等成為傳統教育的主要特征。這種教育由于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漠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不僅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和多樣化的個性,而且極大地扼殺、吞噬著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政治化。不僅在教育的內容上注重政治性,忽略情感性,將本屬思想或心理問題都上升到意識形態和政治的高度,而且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無限上升到防止“學潮”,阻止“動亂”,維護“穩定”的高度。二是簡單化。在教育的目標上注重對學生的共性要求,忽略學生的個性,心理成熟度和思想進步層次的差異。這兩種傾向,不僅與深入發展著的國際、國內形勢賦予教育的歷史使命嚴重不相適應,而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嚴重背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形勢的變化,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
毫無疑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實意義和實際價值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統一。個性發展是全面發展的核心,沒有個性發展的全面發展很難說是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是個性發展的基礎,沒有全面發展的個性發展,只能是一種畸形發展。因此,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彰顯學生的獨特性、差別性等,是教育的靈魂。由于先天條件和后天影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具有不同認知特征,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創造能力。學生的個體差異折射出個人的特長、優點、弱點與不足,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必須從情感入手,因人而異,實行培養模式多樣化,培養方案的個性化,使學生的差別性彰顯出來,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盡可能地達到合理、多層次發展,不應用統一目標評價學生。人是唯一具有創造力的資源,教育的價值在于開發人的創造力資源?!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創造力永遠建立在尊重個性、開發個性和發展個性的基礎上。如果離開了個性,那么創造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個性不僅包括學生的智性,還包括學生的德性。如果說學生的智性以顯現的方式表現學生的創造力, 那么,學生的德性則以隱現的方式表現學生的創造力。如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有加速或延緩作用。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神圣使命,要善于發現、挖掘和放大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和能動性成為其可能成為的人。在個性化、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今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專業課,因為它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即具有向受教育者傳授和灌輸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信仰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授實證科學知識的同時,必須堅持它特有的意識形態教化功能,在教育學生學做好人、做能人的同時,必須將黨的宗旨和理想信念向優秀學生灌輸,把他們培養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責任編輯 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