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它內容豐富,層次清楚,結構嚴密,是以全面協調發展為基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完整理論體系。這一科學理論的基礎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時期的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深入學習和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應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把握科學發展觀理論的內涵和意義。
一、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理論的全新闡釋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觀點,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歷來重視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闡述自己的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時指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所以,“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是“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作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于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而不是尋求外在于人的,具有超越人類自身的歷史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在科學分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之后進一步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因有的抽象化,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表明作為唯物史觀出發點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的本質是社會性的,使馬克思主義在對人的問題的認識上與資本主義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潮中的“人”的概念區別開來。馬克思主義認為,現實中的人與社會不是對立和抽象的,社會是人的社會,是人的存在和活動方式的產物。人的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社會是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而社會實踐的最終目的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從事各種實踐活動,無論是占有財富,還是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也包括建立和改變政治經濟制度,都不過是手段和工具,唯有人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和解放才是人類實踐的目的。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質,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核心目標和最終價值。
社會發展的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但怎樣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這一最終目標,到底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任何階級和個人只有融入人民群眾并代表他們的利益才能成為歷史發展的動力。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把人作為發展的主體,把人看作發展的根本動力,以為挖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創造良好條件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它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發展應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根本,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目的,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把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切實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廣泛、最充分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匯聚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中來。同時在發展中要注意處理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使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其他群眾能夠越來越充分地享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科學發展觀從理論和實踐的高度,解決了發展的方式、方法和目的,真正在發展的問題上使馬克思主義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二、 科學發展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兩點論”、“重點論”和普遍聯系的原則
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應是全面和可持續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事物是普遍聯系,事物以及事物各要素之間是相互相系和影響,相互制約觀點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發展就是事物內部矛盾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的過程。唯物辯證法“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表明,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只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才能在發展中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系的有機體,因此,社會的發展應該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出,人類社會是一個統一的有機的整體,社會有機體包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系的總的范疇,社會有機體是人們在勞動的實踐和交往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人類社會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要素互相制約、有機聯系構成的整體。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的,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這些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人們之間的經濟交往和政治交往等關系的規范化,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思想制度等,它們又構成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
馬克思在對社會結構的各種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后認為,社會結構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三個層次的因素組成,這三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構成了社會關系的內容。馬克思指出“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馬克思把整個社會看成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的社會,在這里,整個社會就是這樣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在這個體系中,社會這個總的系統上的各個環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聯系,而不能相互割裂,也不能重視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社會就是這樣一個復雜的體系。正如馬克思所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社會是“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會有機體”,因此,不能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割裂開來。”在這些紛繁復雜的關系中,生產力的發展是最終的決定力量。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應以生產力的發展為中心,不斷解決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因為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它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水平,生產關系又反過來影響著生產力發展,而上層建筑也要不斷地變化,以適應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這是以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觀為基礎,從社會系統的各個要素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觀點出發,理解和分析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路線的戰略選擇。發展是硬道理,我們必須強調發展。在追求發展過程中,應首先強調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因為生產力是一切發展的決定因素,它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水平,是我們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力之間矛盾的關鍵,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沒有生產力的發展一切都將無從談起,這就是科學發展觀中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深刻理論含義。
同時,科學發展觀也注重全面發展,即除了經濟發展外,也包括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要求我們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還要進行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滿足人們的各方面的需要,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在總結了我國多年社會發展的實際后進一步指出,發展決不能單指經濟的發展,而是要在堅持經濟建設中心地位的同時,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當作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統一整體,加以通盤規劃,實行全面推進,以形成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同時并舉的發展格局。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應該以發展生產力為主,同時堅持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又發揚了辯證唯物主義普遍聯系的觀點,豐富了發展的內涵,開闊了發展的思路,更新了發展的觀念,為引導和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使發展從不平衡走向相對平衡、從不協調走向相對協調,最終實現平衡和協調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把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的,使科學發展觀更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意義。
三、 科學發展觀正確把握了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系
強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社會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連續性的觀點。世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部分,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始終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個首要問題。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并正確處理好這一關系。科學發展觀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強調人、社會與自然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社會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人、社會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人類社會歷史的延續性,要求人類在對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中必須尊重自然,保持人、社會與自然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交互作用的,人依靠自然界生活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他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馬克思認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馬克思認為“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通過鄭重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真正的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享樂的人道主義。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認為,這種通過勞動實踐所建立的人和自然的統一性,在每一個時代都會隨著工業或快或慢的發展而不斷改變。因為,人們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不僅是自然界的產物,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人與自然界之間又是相互制約的,因而必須堅持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這兩方面是密切聯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史就彼此相互制約”、“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人是環境的產物,但人并不是被動的,并不是屈從于自然的奴隸,人們可以通過實踐有效地改變環境,影響環境。人類活動對于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不僅關系當代人的發展,而且關系下一代乃至人類更長遠的發展。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荒蕪的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人因此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探討了正確處理和解決人、社會、自然的關系的途徑,恩格斯指出,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馬克思也認為,“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交換。但是不管怎樣,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
科學發展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指出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堅持可持續發展之路。正是從人們只有尊重規律、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按照規律去辦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人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的。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加上我們以往在發展思路上有一定偏差,使得我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生態環境遭受一定的破壞,特別是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改變以往的發展觀念,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成了我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當務之急。堅持科學發展觀,從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實際,把控制人口、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子孫后代的長久發展。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應當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的關系, 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與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偉大貢獻就在于它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又增加了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總結,表明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是我黨執政理論的升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時期的新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合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75.
責任編輯 柏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