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恩來在生命最后一年中,同鄧小平相互關心和支持,為了黨和國家的命運共同奮斗。周恩來逝世后,鄧小平為周恩來致悼詞,并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切緬懷他。鄧小平對周恩來的緬懷,成為他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動力。周恩來和鄧小平的偉大情誼將永遠為人民所傳頌,他們的偉大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關鍵詞:周恩來; 鄧小平; 關心; 奮斗; 緬懷
中圖分類號:D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2-0079-04
1975年1月至1976年1月,周恩來度過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在這一年中,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周恩來與鄧小平相互關心,共同奮斗,給我們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歷史和無比珍貴的精神。
最短的一篇政府工作報告,最緊密地聯結兩顆偉大的心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已經身患重病的周恩來做了《政府工作報告》。這篇報告是周恩來一生中所做的最后一篇關于政府工作的報告,也是字數最少的一篇關于政府工作的報告。這篇報告,是毛澤東指定鄧小平主持起草的。考慮到周恩來的身體狀況,毛澤東要求報告篇幅要短,以便保證周恩來能夠堅持讀完。后來,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回憶說:“周總理四屆人大的報告,毛主席指定我負責起草,要求不得超過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務。”[1]這篇報告,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認可。
即使是篇幅這樣短的報告,周恩來的氣力也不夠用了,但他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筆者多年從事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周恩來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做報告即將結束時,宣讀了這樣兩句話:“在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人民奮發圖強,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變成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再用二十多年的時間,一定能夠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強國。”本來,在“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強國”中的“強國”兩個字前有一個“化”字,是“現代化強國”這樣的表述,但由于周恩來當時身體過于虛弱,“化”字沒有讀出來,但這并沒有妨礙句子基本意思的表達。這時的周恩來,很清楚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當時中國還處在“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災難之中,中國是多么迫切地需要進行現代化建設啊!周恩來在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在極度憂慮之中,用全部氣力發出了向現代化進軍的召喚。這篇報告,重申了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根據毛澤東指示提出的分兩步走“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2]的宏偉目標,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光輝的前景。后來,1981年11月13日,鄧小平曾說:“這是一個轉折,即要把我們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一心一意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方面來。……這個轉折到1978年底的三中全會才實現。這不是哪一個人的轉折,而是整個黨、國家和人民的轉折。”[3]為了這個轉折,周恩來在自己生命最后一年中,同鄧小平一起進行了艱難的努力和抗爭,而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是這種努力和抗爭的最有力的證明。
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鄧小平等十二人為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在副總理中排序第一位。此前,1975年1月5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發出1975年一號文件,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月8日至10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國共產黨十屆二中全會,這次全會選舉鄧小平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所有這些,為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以后鄧小平在實際上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創造了必要的組織條件。
想方設法:重病中的周恩來全力支持鄧小平
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以后,周恩來提出:“請小平同志將各副總理分工列出。此事小平同志不好講,由我講。”1975年2月1日,周恩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鄧小平主管外事,在周恩來治病療養期間,代總理主持會議和呈批主要文件。周恩來說:“我身體不行了,今后國務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同日,周恩來又主持國務院各部委負責人會議,并指出:“主席指定副總理第一名是小平同志,主席稱贊小平同志有能力,他政治思想強,人才難得,小平同志現在是黨中央副主席,又是國務院第一副總理、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同時表示:“這樣的會,我不可能常來參加,將來這樣的會,請小平同志主持。”[3]2月2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匯報國務院各副總理分工情況。毛澤東圈閱了此信。在毛澤東、周恩來支持下,鄧小平實際上開始主持國務院的日常工作。后來,毛澤東、周恩來又支持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黨中央日常工作。
1975年9月7日,周恩來會見伊利耶·維爾德茨為首的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會見外賓。在這次會見中,周恩來再次表示了對鄧小平的支持。他說:“我現在病中,已經不能再工作了。鄧小平同志將接替我主持國務院工作。鄧小平同志很有才能,你們可以完全相信,鄧小平同志將會繼續執行我黨的內外方針。”[3]
1975年9月20日,鄧小平和張春橋、李先念、汪東興、鄧穎超等在醫院守候施行大手術治療的周恩來。周恩來在進入手術室前問:“小平同志來了沒有?”鄧小平即上前俯身問候。周恩來握住鄧小平的手,用力地說:“你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強得多!”后來,鄧小平回憶這件事時說:“總理講的是心里話,也是講給‘四人幫’聽的。”[3]
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以后,重病中的周恩來在各種場合、用各種方式全力地支持著鄧小平的工作。
盡可能多:繁忙和困境中的鄧小平關心周恩來
1975年全年和1976年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不能不處于繁忙和困難的境地,有時則是極度繁忙和困難。盡管如此,鄧小平還是盡可能多地關心著周恩來。
1975年全年,鄧小平到中國人民解放軍305醫院看望周恩來至少6次,時間分別是1月1日,10月17日上午,11月5日,12月8日晚,12月23日,12月27日。在這6次看望中,有3次集中在周恩來逝世前的一個月內。
1975年和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以前,對周恩來進行手術或搶救時鄧小平在外守候6次,時間分別是1975年3月26日晚,8月7日,9月20日下午,10月24日晚至25日晨,12月28日午夜,1976年1月5日凌晨。在這6次守候中,后5次集中在周恩來逝世前的半年時間內,基本上每個月1次。
1975年,鄧小平聽取關于周恩來病情或治療情況和方案的匯報6次,時間分別是6月5日晚,10月16日下午,11月11日晚,11月16日晚,11月27日下午,12月22日下午。在這6次聽取匯報中,有三次集中于11月,這時距周恩來逝世僅一個多月時間。
1975年,鄧小平同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談周恩來病情或治療問題3次,時間分別是9月19日上午,10月17日上午,11月4日上午,處于連續的三個月之內,每個月有1次。
需要指出的是,1975年9月20日下午,在對周恩來施行大手術治療中發現,癌細胞已擴散至周恩來全身,無法醫治了。鄧小平當即指示醫療組:“盡一切努力,減少痛苦,延長生命。”[3]
鄧小平關心周恩來,還表現在鄧小平總是盡量減少周恩來的工作,以便使他能夠多休息一些時候。1975年2月1日,鄧小平在國務院各部委負責人會議上強調:“……我們幫助總理,因為他有病,具體事情有十二個副總理。……毛主席在十屆二中全會就提出,現在還是以安定團結為好。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一個重要指示。……我們要好好地把建設抓一下。今天在座的各部門要認真地注意抓這個工作。”2月4日,鄧小平在審閱對外貿易部、外交部《關于周總理會見巴布亞新幾內亞國防、外交、外貿部長基基的請示》報告時,作出批示:“總理近日不能見客,請先念同志代為會見。”[3]此外,鄧小平還代替周恩來進行了大量外事活動,其中包括接待外賓,進行各種會談等。例如,1975年2月至11月,鄧小平以周恩來總理名義舉行歡迎外賓的宴會就達11次之多。即使在1975年12月,鄧小平在處境已經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還接待了美國總統杰拉爾德·福特,舉行了三次會談,并受周恩來總理委托主持了歡迎宴會。
抓緊時機:永不知疲倦的周恩來同鄧小平一起工作
周恩來的品質和性格,決定了他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也決定了周恩來不能安心地治療和休息,很多事情必須由他來做。所以,周恩來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仍然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各種困難,為黨和國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同鄧小平一起進行的。
1975年元旦,周恩來在醫院同鄧小平商談工作。此后,周恩來又在醫院同鄧小平先后談話21次,時間分別是1月18日晚,1月27日下午,2月16日,2月20日,4月2日晚,4月11日,4月14日,5月4日上午,5月18日晚,6月15日晚,6月27日晚,7月4日傍晚,7月16日下午,8月1日下午,8月6日下午,8月15日,8月16日,8月30日下午,9月17日晚,11月2日下午,11月19日下午。不僅如此,4月29日下午,5月28日下午,周恩來還在醫院兩次聽取鄧小平匯報中央政治局會議情況。此外,2月26日晚,周恩來在醫院同鄧小平、喬冠華、王海容、唐聞生等開會;6月7日晚,周恩來在醫院同鄧小平、王海容、唐聞生長談。所有這些談話、匯報、開會等累計起來,共26次,其中1月3次,2月3次,4月4次,5月3次,6月3次,7月2次,8月5次,9月1次,11月2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周恩來在逝世前的50天內沒有同鄧小平當面談工作,這時他的身體條件已經不行了;但是,此前的近11個月中,幾乎每個月他都在同鄧小平當面談工作,其中最多的一個月是5次,而這個月恰恰是在最為炎熱的8月。
周恩來在醫院不但同鄧小平談工作,而且在鄧小平陪同下會見了許多外賓。這些會見達11次之多,時間分別是1975年2月1日下午,2月20日晚,2月28日下午,3月12日下午,4月19日下午,6月7日晚,6月23日晚,6月27日晚,6月30日下午,7月4日下午,8月16日下午。這11次會見,從2月到8月跨7個月時間,幾乎每個月都有會見,其中6月的次數最多,這時距周恩來逝世僅有半年時間。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會見,有的是同周恩來和鄧小平談話連續進行的。例如,1975年6月27日晚,周恩來、鄧小平在醫院會見柬埔寨客人波爾布特、英薩利,之后,周恩來同鄧小平進行了談話。周恩來就是這樣以醫院為陣地,同鄧小平一起為了黨和國家而奮斗著。
周恩來不但以醫院為工作地點,同鄧小平一起進行談話和會見外賓,而且有時還進行其他一些重要的工作,甚至以重病之軀走出醫院,繼續同鄧小平一道奮斗。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以后,周恩來仍然主持了多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并于1975年5月3日深夜前往毛澤東住處,出席毛澤東召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此外,周恩來和鄧小平共同進行的工作還有:3月,批準余秋里報送的國家計委《關于高能加速器預制研究和建造問題的報告》;7月1日晚,出席中泰兩國政府聯合公報簽字儀式,中泰兩國政府決定自即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8月,批準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關于中外語文詞典編寫出版規劃座談會的報告》和《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中外語文詞典編寫出版規劃(草案)》;等等。周恩來和鄧小平一道,為減少“文化大革命”的消極影響,排除“四人幫”的嚴重干擾,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艱辛努力。
悼詞語言有限,人的哀思無盡
1976年1月8日上午,周恩來離開了他深愛著的祖國和人民。下午三時,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周恩來喪事問題。六時三十分,鄧小平致信毛澤東:“政治局專門討論了恩來同志的喪事問題,擬定了:(一)請示報告;(二)訃告;(三)治喪委員會名單。二、三兩件均須于今(八)日晚上廣播,現送請審批,退東興同志辦理。”次日凌晨一時,毛澤東批示:“同意。”[3]周恩來治喪委員會由毛澤東等107人組成,鄧小平排名第四。1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北京和全國隆重追悼周恩來。
1月10日或11日,鄧小平前往北京醫院向周恩來的遺體告別。11日下午,周恩來遺體被護送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14日,鄧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成員:“東興同志就總理骨灰撒放地點事,與鄧大姐商議,據查玉泉山已無流水,他們商定改用安-2飛機撒在江河土地上,鄧大姐本人只送到機場,由工作人員上機撒散。以上辦法比較撒在某一固定地方好,擬予同意。東興同志已按此準備。”[3]經中央政治局同意,周恩來骨灰于15日夜實施飛機撒放。
1月12日下午三時,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周恩來悼詞和追悼大會的有關事項。在會議開始后,鄧小平說:“這篇悼詞我仔細看過多遍,我認為寫得是不錯的。對總理一生的評價,對總理的革命簡歷,對以總理為榜樣,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向總理學習的幾段話,都符合總理的實際。我同意這篇悼詞,認為可以用。”在討論悼詞即將結束時,鄧小平再次發言:“對悼詞文稿大多數同志表示贊成,會上沒人提出具體修改或補充意見。我提一點具體補充意見,加一個字,印件中一九二二年總理擔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應是總支部書記,加上個‘總’字,符合實際。”他還指示悼詞文稿起草人對悼詞修改后先征詢鄧穎超意見。在這次會議上,當張春橋提出由葉劍英在周恩來追悼會上致悼詞時,遭到葉劍英反對。葉劍英提議由鄧小平給周恩來致悼詞,得到與會絕大多數政治局委員同意。會后,根據悼詞稿起草人的意見,鄧小平在“他衷心愛戴和崇敬偉大領袖毛主席”這句話后,加寫了“堅決捍衛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之后,鄧小平將悼詞稿送毛澤東審閱,并致信說:“悼詞是由政治局會議審定的。現送上,請審閱批示。”毛澤東批示:“同意。”[3]
1月15日下午,鄧小平出席周恩來追悼大會,并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鄧小平在所致的悼詞中回顧了周恩來獻身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經歷,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要學習周恩來對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無限忠誠,終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而奮斗;學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忘我地、不知疲倦地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謀利益;學習他對敵斗爭的堅定性,奮不顧身,機智勇敢,堅定沉著,充滿著必勝的信心;學習他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光明磊落,顧全大局,遵守黨的紀律,嚴于解剖自己,善于團結廣大干部,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廣泛地密切聯系群眾,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學習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以身作則,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學習他同疾病作斗爭的革命毅力。需要強調的是,鄧小平在所致的悼詞中特別提到,周恩來“在病中”“繼續堅持學習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就是在病情十分嚴重的時候,他還一再聆聽今年元旦發表的毛主席的兩首光輝詩篇”。鄧小平一生中曾許多次致悼詞,但為周恩來致悼詞顯得最為悲痛。
為周恩來致悼詞,成為鄧小平在1976年的最后一次公開露面。這年四月間,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以天安門事件為代表的悼念周恩來、反對“四人幫”、擁護鄧小平的群眾運動。雖然鄧小平被錯誤地撤銷一切職務,但這個運動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偉大的群眾基礎。
新的時期:總設計師的深情懷念
1976年10月,中國共產黨粉碎“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肯定了鄧小平在1975年的工作,肯定了1976年以天安門事件為中心的群眾運動。更重要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鄧小平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仍然深情地懷念著周恩來。
1979年9月25日,鄧小平會見了加拿大前總理皮埃爾·埃利奧特·特魯多。會見時,鄧小平說:“你上次到中國來,正是‘四人幫’橫行的時候。那時我剛出來工作,當時毛主席已經高齡,周總理擔負了全部工作,所以‘四人幫’把矛頭對準了他。他們千方百計地破壞他的計劃,破壞他的政策,千方百計污蔑他、打擊他。周總理工作累得很,是累病了。他得了癌癥,又因為勞累,他的健康很快惡化了。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實際掌管了全部工作,因此我又成了‘四人幫’的主要障礙。他們集中力量打擊我,一年左右我就被他們搞下去了。”[3]
1980年8月21日,鄧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采訪時,又說:“周總理是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時間總超過十二小時,有時在十六小時以上,一生如此。我們認識很早,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就住在一起。對我來說他始終是一個兄長。我們差不多同時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同志們和人民很尊敬的人。在‘文化大革命’時,我們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處的地位十分困難,也說了好多違心的話,做了好多違心的事。但人民原諒他。因為他不做這些事,不說這些話,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減少損失的作用。他保護了相當一批人。”[4]
1987年10月13日,鄧小平會見了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總書記卡達爾·亞諾什。在談到改革時,鄧小平說:“其實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們已經試驗過一段。一九七三年周恩來總理病重,把我從江西‘牛棚’接回來,開始時我代替周總理管一部分國務院的工作,一九七五年我主持中央常務工作。那時的改革,用的名稱是整頓,強調把經濟搞上去,首先是恢復生產秩序。凡是這樣做的地方都見效。不久,我又被‘四人幫’打倒了。我是‘三落三起’。一九七六年四五運動,人民懷念周總理,支持我的也不少。這證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的改革是很得人心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粉碎‘四人幫’以后,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定了以發展生產力為全黨全國的工作中心,改革才重新發動了。”[1]
1989年11月6日,即將退休的鄧小平在同朝鮮客人金日成會談時說:“‘文化大革命’中,黨所以沒有垮,就是因為……毛主席、周總理,把這個局面撐起來了”。[3]
1990年7月11日,已經退休的鄧小平會見了加拿大前總理皮埃爾·特魯多。鄧小平再次指出,“文化大革命”時期,“還有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領導人的威信,說是‘全面內戰’,到底不是大打,真正的內戰并沒有出現”。[3]
新時期鄧小平對周恩來的緬懷,成為他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動力。周恩來和鄧小平的偉大情誼將永遠為人民所傳頌,他們的偉大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前進。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3.
[2]周恩來選集(下)[C].人民出版社,1984.
[3]鄧小平年譜(1975—1997)[Z].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4]鄧小平文選(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