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腐敗是一個社會歷史現象,也是存在于人類社會機體上的毒瘤,它嚴重危害著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生存發展。當前,我國腐敗現象呈現出發案數量多及大要案持續增長、腐敗范圍擴張、“高官腐敗”及頂風作案現象突出、腐敗的主體向多樣化方向發展等特征,而要反腐敗則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
關鍵詞:腐敗現象; 反腐敗; 標本兼治
中圖分類號:D63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2-0111-03
腐敗是一個社會歷史現象,也是存在于人類社會機體上的毒瘤,它嚴重危害著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生存發展,危害著人類的幸福和快樂。當今,腐敗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但反腐敗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決心和追求,是人們關注并努力探研的重大課題。
一、 腐敗的含義、特性及反腐敗的意義
要反對和清除腐敗,就要弄清什么是腐敗。現今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所謂腐敗,就是運用公共權力違反公共規則以謀取私利的行為。這個定義包含了四個基本要素,即運用公共權力、違反公共規則、謀取私利和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行為。盡管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界定腐敗的標準有所不同,但在當今各國認定腐敗與否,大體都按上述四點把握和判定。
了解了腐敗的含義,進而弄清其特性,有助于樹立長期作戰思想、有針對性開展反腐斗爭。腐敗的特性,主要有下述幾點:其一:擴散性。腐敗如細菌一樣具有很強的擴散性。一個社會出現了腐敗,若不大力制止、清除,就會不斷擴散,影響整個社會健康發展,甚至危及其生存。其二:排異性。這是一種同類相聚、異類相斥的現象。腐敗分子本能的排斥清廉干部,一旦掌握領導權,就會在干部選擇上出現擇劣傾向,從而引發社會危機。其三:自我復制性。即腐敗因素的自我繁殖、自我修復的能力。它表現在個體內部、家庭內部、家族內部、單位內部和政黨內部。如一個家庭中,丈夫腐敗,妻子明知而不批評、不揭露、不制止,就可能由容忍而包疵而參與,使腐敗毒素在家庭內部不斷繁衍、復制,導致家庭部分成員甚至全家毀滅。其四:腐蝕性。腐敗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它能腐蝕人的思想、靈魂,使人理想泯滅,道德敗壞,生活腐化,意志消沉;它能腐蝕家庭,使本來和睦溫暖的家庭分裂瓦解;它能腐蝕政黨、政權,導致亡黨亡國。其五:誘惑性。源自于權力、名譽、金錢、美色。不少人就是經受不住這四大誘惑,弄得身敗名裂。
弄清腐敗的含義和特性,有助于我們更深刻認識腐敗的危害性和反腐敗的重要性。開展反腐敗斗爭,是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工作。如果我們對腐敗現象掉以輕心,任其泛濫,就會葬送我們的黨,葬送我們的人民政權,葬送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二、 當前我國腐敗現象的特點及其產生根源
客觀求實的講,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20多年來,我們黨堅持一手抓推進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取得明顯成效。但由于社會的變革、體制的轉換、改革的深入、經濟成分的多樣化,腐敗問題還未從根本上得到遏制,有些地方還在蔓延,并呈現出一些新情況、新特點。突出表現:一是發案數量及大要案、“窩案”、“串案”持續增長。據中紀委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每年立案數量增幅約在8%至10%之間;千萬元以上的經濟大要案大幅度攀升;涉及數百人的窩案、串案令人震驚,如湛江走私案、廈門遠華走私案就是其中典型。二是腐敗范圍擴張,逐漸向社會多領域多行業滲透蔓延。過去腐敗現象主要集中在生產流通、建筑工程、金融證券、房地產等經濟熱點領域。近年來,腐敗已向文化教育衛生等多種行業和黨政機關、司法機關蔓延。三是“高官腐敗”及頂風作案現象突出。如成克杰、胡長清之流瘋狂揮霍、鯨吞國家財產,縱情聲色犬馬,腐化墮落,對中央的三令五申置若網聞,最后滑向罪惡的深淵。四是腐敗的主體向群體化、公開化、法人化方向發展。如集體貪污受賄、走私;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集體名義,通過辦咨詢公司、代理公司等形式,實行權力專辦、行業壟斷,謀取非法或不正當利益。上述腐敗現象的新特點表明:腐敗在我國已不是個別、偶然的現象,而是到了相當突出的程度,對我們社會健康、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體系乃至現代化建設造成巨大的沖擊和破壞。
腐敗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其產生之根源是復雜而多方面的。除了人們常說的經濟根源(私有制)、社會歷史根源(剝削階級存在)、政治根源(封建、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影響)外,我認為還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權力絕對化。權力是一柄雙刃劍,可用來為民服務,也可用于謀私。權力絕對化而不受任何約束或監督,必然導致腐敗。二是主體素質低劣化,腐敗心理作祟。即掌握和運用公共權力的人和群體素質低劣,對于名、利、錢、色誘惑,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因而抱著僥幸、撈一把心理鋌而走險。三是環境無序化是腐敗產生的外部條件。環境無序化可以是宏觀環境無序化(如社會動蕩、動亂或戰亂)也可以是局部環境無序化(如局部思想混亂、經濟混亂或道德混亂等),還可以是微觀環境無序化(地區或單位領導渙散軟弱、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等),無論出現哪種無序化,都可能引起腐敗。除上述原因外,對腐敗現象查處不力、處理偏輕,如以批評代替紀律處分,以政紀處分代替法律制裁等也是反腐敗未取得突破性成效的根因。要從根本上遏制住腐敗,必須實行綜合治理。
三、 構建標本兼治的反腐敗綜合體系
腐敗現象不論是同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與宗旨、同廣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還是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是相悖不相容的。因此,反對和清除腐敗現象,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歷史任務。在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方面,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探索積累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經驗,如設立行政監察機構,加強對公職人員的監督;設立反腐污、反賄賂機構,嚴厲打擊腐敗活動;制定反腐法規,嚴格公職人員的行為規范;建立和完善公務員制度,優化從政環境;實行廣泛的社會監督。研究和借鑒國外反腐敗斗爭的積極成果,結合我國國情及以往經驗教訓,我以為,反腐敗或從根本上遏制腐敗,應多管齊下,構建標本兼治的綜合體系,尤其應在教育(是基礎)、法制(是保證)、監督(是關鍵)上下功夫。
1. 加強思想教育是反對、遏制腐敗的前提和基礎。事物的變化取決于內部條件,特別是內部條件。一個人的腐化變質,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在因素。現實生活中,在同樣的環境下,為什么多數公職人員“兩袖清風”,“出污泥而不染”,而少數“意志薄弱者”經不起“糖衣炮彈”的襲擊,貪圖享樂,腐化墮落,搞得身敗名裂,其關鍵是個內在素質差異,少數長期不學習,放棄世界觀改造,不注重道德修養,背棄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者,必然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所俘虜。加強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設,第一位的是要從嚴治黨。這是因為,我們黨是執政黨,我們黨政機關的絕大多數公職人員是黨員。從嚴治黨,首先要抓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職業道德教育,使每個領導干部自覺遵循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公共權力公共運用的原則、廉政與勤政相統一的原則和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的原則,做到清廉從政,公道為官。其次是要抓好公職人員的世界觀和理想信念教育。一個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喪失了理想信念,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靈魂。胡長清、成克杰等由高級干部蛻變為犯罪分子,其根本就是背棄了正確的理想信念。每一個公職人員,只有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才能時時自重、自省、自尊、自勵、自律,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脫離低級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再次是要通過教育使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正確的權力觀。弄清權力誰賦予、為誰掌權,如何正確運用權力。權力是一柄雙刃劍,善用權力,就能造福社會,功德無量;濫用權力,就會禍國殃民,身敗名裂。只有不斷增強公仆意識,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才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多作貢獻。此外,學習教育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發揚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學風。
2. 加強法制建設是反對、遏制腐敗的根本和保證。法律制定是反腐敗的有力武器,它可起到預防、監督和懲戒的作用。法律制度是社會每個成員和組織必須遵守的秩序和規則。拒腐防變,必須以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改革開放20多年來,針對實際情況,我們國家和我們黨先后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清除腐敗、加強廉政建設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如不允許黨政機關和工作人員經商辦企業的規定,關于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搞特權、為政清廉的規定等。這些法規,對反腐敗,保清廉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所出臺法規中臨時應急的規定較多,廉政建設基礎性法規缺乏;各個法規整體性、配套性不強;原則性的規定較多;監督規則缺乏。當前反腐敗法規的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制定有關預防性規范。如制定財產和收入申報的規定,通過制定《國家工作人員財產申報法》將國家工作人員的收入法定化、公開化、統一化,以便群眾監督。又如加強行政立法,規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其中包括完善行政規范,建立政府各部門的組織法規,特別是要加緊制定工商、稅務、物價、監察等部門的組織法規;建立時效制度,杜絕故意拖拉,借機勒索的現象。②制定和完善有關監督性的規則。主要是制定和完善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監督法》、制定有關社會監督方面的法規。③完善有關懲戒性規定。克服當前處理貪污賄賂案件中有的不明不嚴,懲戒不力的傾向。制度是規范人們行為的,但制度又要靠人去實施、執行。因此,為了保證制度的制定者和實施主體——公職人員嚴格依法辦事,必須制定規范公職人員廉潔奉公、防止腐敗的制度,進一步擴大群眾在選人用人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真正而嚴格的實行公務人員公開招聘、民主推薦、民意測驗、民主評議、競爭上崗、任前公示、定期輪換、離任審計制度等之。以法律制度建設防范腐敗,編織嚴密的制度之網,是標本兼治、源頭治理腐敗的基礎性工程,對反腐敗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效性的意義。
3. 加強監督是反對、遏制腐敗的重要環節和關鍵。遏制以權謀私的腐敗現象,防止權力與私欲的結合,除了進行反腐教育、加強制度建設外,強化監督機制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根據我國現實情況,可建立以下上下結合、內外結合的監督機制:①上級監督。按監督權力次序,目前這種監督可列為首位。由于我國實行的民主集中制,決定了上級不僅是下級的領導者、管理者,也同時是下級的權威監督者。②法律監督。它是一種以國家暴力為后盾的強力性監督。其表現為立法監督(使行政活動符合國家法律的規定)和司法監督(以法制權,對違法亂紀的機關及其有關人員,實行法律制裁)。③內部監督。一是黨內監督;二是行政內部監督。④民主監督。也稱外部監督或社會監督。按其不同性質和內容,分為:權力機關監督,即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行使國家權力的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所進行的監督;政協和各民主黨派監督;群眾監督。⑤輿論監督。即人民群眾的言論輿論。這是群眾管理國家、管理(下轉第115頁)
(上接第112頁) 社會的一種重要方式。輿論監督主要是通過新聞媒介對黨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監督。這種監督包括反映人民的利益、要求、愿望、意志和情緒、批評和建議等等。由于輿論具有公開性、廣泛性、及時性的特點,因而對于改進黨和政府的工作,糾正不正之風,防止和克服消極腐敗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諸種監督中影響最大、效力最突出的一種監督方式。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澤民文選(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央紀委宣傳教育室.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手冊[Z].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