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清代錦屏林木交易習慣,以契約、碑文等為主要載體,在南方山地少數民族習慣法中屬于初階成文…形式的習慣法。它們不僅反映了當地歷史上民族經濟發展的客觀情況,而且也是老百姓自覺地創造民間法和政府正確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治理邊疆的真實寫照。本文兼采描述與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田野調查的情況作一定層面的小結。
關鍵詞:清代錦屏 交易習慣 國家法和習慣法錦學
中圖分類號:D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Ol一72—4
一
筆者于公元二OO四年炎夏,與師友一行數人乘車前往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就該地極富特色的清代林業契約、碑文等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田野調查。車先行至天柱縣,而后駛向錦屏;在海拔上是先上坡,后下坡;在這一上一下之間,千山萬壑在我們眼前輾轉而過,其間林海莽莽,清涼的氣息沁人心脾。這里的山林與別處不同之處在于:國內許多地方的山林是六、七十年代飛播造林的產物——低矮的馬尾松林,據說這種林木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都不太高;而天柱、錦屏一帶是高大挺拔的杉木林,林木蔥蘢茂密,覆壓數百里,沿路幾乎看不到荒棄的山地,給筆者的第一印象是:此地的景致仿佛與電視上、圖片中的中歐阿爾卑斯山麓小國瑞士、奧地利的景象差不多,只是沒有中歐中世紀留下來的石頭壘成的古堡,但這里有苗、侗等民族世代居住或進行文化活動的木結構建筑,所以錦屏也有了一個“東方木頭城”的稱謂。然而中歐瑞、奧等國的富庶與貴州天、錦一帶的貧困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筆者帶著既驚喜、又困惑的心情開始了這次訪問。
在錦屏,晶瑩澄碧的清水江貫城流過,并從云貴高原東麓直下湘西丘陵盆地,而后改稱沅江,并注入洞庭湖。該縣地跨北緯26°,東經108°附近,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縣境內廣布黃壤和紅壤,多深溝峽谷,降雨豐沛,日照較少,適于杉木等經濟林木的生長,于是該地又有了“杉木之鄉”的美稱。除杉木外,這里還生長著幾十種國家珍稀樹種如銀杏、紅豆杉、楠木、香樟等等。
錦屏的林業造就了這樣一個風景如畫的文化古城。這里有明代軍事城堡——隆里古鎮,唐代大詩人王昌齡曾謫居于此,修堂講學;更富于地方特色的是被譽為“百年環保第一村”的世外桃源一一文斗村,該村位于高峽山坳中,清江環繞,古木參天,是清代林業契約的集中保存地之一。我們在該縣縣志辦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重點考察了既賴造化、更屬人工在錦屏種下的這兩顆璀璨的明珠。本文無意對訪問過程作過多的記述;寫作時原擬題為《百年券書藏古樓。——貴州錦屏清代林業契約、碑文的文化意蘊》,但考慮到錦屏林業契約是篇大文章,不應匆忙草就;因此,本文僅對清代林木交易習慣,依據考察中的見聞和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
二
錦屏林業肇始于明王朝在貴州征派皇木。《明實錄》中對正德、嘉靖、萬歷三個時期在貴州采辦皇木的情況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到了清朝,皇木的采辦形成定制,按年征派。乾隆年間,湖南一巡撫上奏朝廷的有關奏文后來被傳抄于民間,該奏文記載了官府在貴州錦屏一帶采辦皇木的一些情況:有的官員對苗民不問愿賣與否,即“給價砍伐”,對木行則是“輕價勒買”;但有的則以較為公允的價格,并依時令進行采買。頻繁的征派皇木,使得貴州少數民族不堪其苦。
清代貴州苗境盛產優質巨木的消息傳到東南各省,引來無數客商來此地采買木材,由此刺激了木材貿易的蓬勃發展,使得錦屏這個“宜林山國”成為清水江流域的木材集散地。我們在調查訪問過程中,收集到一些有關清代林業契約和碑文的資料,并到實地進行了一系列拍照。據該縣三江鎮卦治村一碑文記載:
欽命布政使銜理貴東兵備道總理下游營務處遇缺題奏道勇巴圖魯隨軍功加二級記錄二十次吳
為曉諭事案。據黎平府屬王寨生員王承立等具控茅坪舒占元等抗斷翻案一案,前經黎平府據奉前往任道易轉奉撫部院批飭,本署道履勘訊斷,曾于臘親往該處堪明訪查情形,一面傳集原、被告茅坪舒占元,王寨王承立,卦治文顯奎、龍耀金、龍道云、文顯柱、文顯瑞等到案。查詢得回來,大河、小河木植系三寨人分年輪流當江,嗣因茅坪與王寨肇釁,互控不休,歷任所斷,旋結旋翻,以致終無了期。
本署道因念撫部院岑批飭內有“該三寨選派公正首等公同當江,經收入多寡,定分攤之數目”等語,此因撫憲遙揣懸斷之意,如遵憲批,照斷公同當江,則甫經互控似難遽爾積怨,今辦不如仍照舊規,三寨分年輪流當江,似易勸合妥善,兼適值三幫、五勃客紳廖道生等邀恩請息前來,亦系請照舊辦理,每逢子、午、卯、酉年,大河、亮江、八卦河輪為茅坪當江,王寨、卦治不得私引客商越買;辰、戌、丑、未年輪為王寨當江;寅、中、巳、亥年輪為卦治當江,茅坪、王寨不得私引客商越買。自光緒七年辛巳正月輪為卦治當江為始,以后永遠遵照。其有亮江、八卦、大河統舊輪流值年當江收領,三寨不得借詞滋事。三江首等均各悅服,遵依具結完案。本署道即將斷結緣由,奉請撫部院岑查核示遵等具稟。斷回后,二月十八日,王寨王承立等主使地棍吳振之等統帶小江兇徒放木沖江,本屬不合。是否王承立等主使,抑系兇徒所為?何以首等無一人出言理阻,殊不可解。除批示嚴禁查拿究懲外,合行出曉諭:為此仰三寨人等知悉,以后務遵前斷,各值當江之年,各自查照辦理,不得聽信奸小播弄,再行放木沖江,復至滋事。惟有敦親睦,將來和氣生財,自享源源不竭之利,庶無負本署道一片體恤商民之至意。一候奉到撫院部岑批回,再當抄批出示,妥立成規,飭令刊碑,永遠奉行。各宜稟遵勿違。特示。
右諭通知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立
我們從碑文的內容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當時的官府對一樁木材交易案件,依據地方交易習慣作了處理,并為將來可能出現的類似糾紛的裁決確立了基本原則。這種作法與英國普通法極為相似。目前錦屏仍保留了許多清代官府處理案件后刊刻的石碑碑文。本文所稱的林木交易習慣是指錦屏歷史上(尤指清代)與林木種植和交易有關的林事習慣和商事習慣等習慣法的總稱。其中,林事習慣主要是指在林木種植和流轉過程中處于種植(生產)階段的各種交易習慣,如山林買賣、佃山造林、典當林契等,這些習慣以林業契約為主要載體;而商事習慣則是指在林木種植和流轉過程中處于木材的流轉階段的各種交易習慣,如當江等,此類習慣目前能發現的主要記載于錦屏現存的各種清代石碑碑文以及部分地方民族志資料之中。本文的意旨并不在于羅列出清代錦屏的各種林業契約或商事習慣,并對它們進行分類,而是就碑文中的具體案例所涉及的交易習慣以及當地林業契約現象,運用法律經濟學兼及社會人類學的某些觀點和方法,進行剖析,于細微處觀察大歷史。就本案所反映的情況而言,在清代錦屏的木材交易中,官府、交易者(買賣雙方)、中介人(木行)三者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當時木材買賣雙方是通過木行作中介而達成交易的。賣方通常是當地木材的擁有者或清水江上游的木商,稱為(上河)山客(參見《河口木材貿易碑》);而買方則大都是來自鄰縣或外省的客商,稱為(下河)水客,即所謂的“三幫”、“五勷”(參見本碑及王寨《永遠遵守碑》)。碑文中提到的茅坪、王寨和卦治三寨均系錦屏清水江下游水路的交通樞紐,清代時為木材交易集散地,當地政府將開設木行的專營權賦予三寨。從錦屏現存的許多清代石碑碑文內容分析,可以想見當年木材交易的繁盛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致使三寨有勢力的家族為爭奪木材交易中介的壟斷權而展開長期和激烈的斗爭,即所謂的“爭江”。本案中,木行之間為爭奪交易中介的壟斷權而發生糾紛,對簿公堂;署道官員依照舊規,即當地的交易習慣,著令三寨分年輪流開行,承當交易中介任務,即碑文中所稱的“當江”,從而妥善地解決了“爭江”糾紛。
在“爭江”糾紛的歷史畫面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官府的身影,它是集行政權和司法權于一身的政治機構。在錦屏木材交易中,官府扮演了行政監管、稅收征課以及司法裁判等多重角包;在對木行的行政監管和課稅方面,能夠“使上下交易皆歸江行”,這樣做的目的“實于國課大有裨益”(引語均參見《河口木材貿易碑》);在執(司)法方面,在國家法難以有效運作的少數民族地區,官府斷案,非常重視援引當地少數民族習慣法作為法律淵源。錦屏清代林業契約、碑文是中國傳統民族(民間)習慣法的一個剪影。清王朝對苗族地區的治理采取了較為靈活的策略,《大清律例》規定“其一切苗人與苗人自相爭訟之事,俱照‘苗例’完結,不必繩以官法,致滋擾類”。苗例,即苗族習慣法。由此可見,清朝當政者秉承了中華法系中習慣法為國家法的有益補充、法律文化多元互動的傳統,并依具體情況加以靈活運用,這成為一條重要的治國經驗,使得清王朝在開辟空前遼闊疆域的同時,能夠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施有效的管理。
本案中的當事人——中介者(木行),在木材交易中看似可有可無;因為多了一個中介,必然要增加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對買賣雙方來說,不符合經濟學關于效益“最大化”原則,但它符合另一條經濟學的原理——均衡理論。在上文所提到的皇木征派和木材的商業交易中,皇家的利益實現了最大化;政府的稅收利益實現了最大化,并且政府通過吸收當地習慣法的合理因素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管理的效能也實現了最佳化;木行的利潤實現了最大化;民間商人(木材買賣雙方)雖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但也能利益均沾;而廣大林農和木材的搬運者(旱夫、水夫)作為林木業發展的基礎力量,在封建時代雖遭盤剝,卻也暫時擺脫了生存危機,有了一份勉強養家糊口的職業。在經濟學上,每一方都同時達到最大目標而趨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形式,就是均衡。上述“爭江”案是清代錦屏乃至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一個縮影,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控制方面,自上而下形成了帝王——官僚——行會——民間商人——雇用勞動力等的金字塔形的梯級結構;從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看,資本由沿海商品經濟較發達地區向內地閉塞、落后地區的輸入過程和木材等原材料的反向運動過程同時存在。自1840年開始,西方列強以武力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一方面逐步破壞了前一個梯級結構,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后一個雙向運動過程。這就是歷史之門,即近代中國走過的路。
三
我們在對歷史的反思中看到,當上述梯級結構和地區差別在清代仍然起著作用,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公平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而錦屏的木材貿易卻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兩三百年以前,象錦屏這樣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其商品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如何實現的呢?以經濟學的觀點可以解釋為系因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益機制的作用使然,由此造成了生產力的解放和林業的超常規發展,進而導致社會整體效益的提高;同時商品經濟是在法治環境下成長的,這已為錦屏的先輩們留給后人近十萬份清代林業契約(這是錦屏縣志辦近年來初步統計的數據)所證實。但若放在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自北宋以來,中國的商品經濟已有了初步的發展,社會的商業意識逐步形成,契約文化也有了深厚的積淀;商業名城漸次興起,如宋元時期的汴梁、臨安、泉州、大都等,明清兩朝的蘇杭、廣州、平窯、徽州、錦屏等歷史文化名城均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可以作為當年曾為重要商埠的歷史見證。由此可見,錦屏木材貿易是中華帝國晚近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微縮景觀。十九世紀中葉以后,東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對中國本土已孕育了數百年的商品經濟的發展起了提速作用。如今盡管錦屏歷史上三寨的繁華碼頭、木塢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然而我們仍需關注的問題是,在清水江畔如何才能重現當年木材貿易的繁華景象?十萬份清代林業契約散落民間,為各家各戶所珍藏,人們期待著什么呢?這僅僅是表達懷舊情結嗎?還是期待能否重新回到他們的先輩所創造的山林買賣、佃山造林那樣的生產方式中去呢?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看,以林業契約、碑文等為主要載體的習慣法,是民族習俗的一部分,即當地人生活方式和信仰的文化表達(符號),也是“人民創造歷史”(毛澤東的觀點)的重要見證。英國人類學家布朗指出:“習俗發展的基礎就是在某種影響社會或群體的特定環境下,行為的需要或集體行為的需要,習俗和與之相聯系的信仰都是為了滿足這個需要”。[5]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應使耕(植)者有其田(地),這是在農村確立新的物權制度的基礎,目的是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生產和管理成本、使農民的權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國家應當通過立法,建立和健全土地、林木交易的監管機制;這樣,既可以運用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抑制過度投機和炒作,也可以運用多種經濟手段如稅收等進行調節和平衡,并以此增加國家或地方的財政收入。總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以期實現社會的安定。
錦屏的林木交易習慣以及獨特的民族文化留給當代許多重要課題,如錦屏民族文化的發掘、傳承、發展和研究(姑且稱之為“錦學”)工作怎樣開展?錦屏的林木交易習慣如何與現代市場交易大法《合同法》相銜接(《合同法》第二十二條、六十條、六十一條、一百二十五條都把交易習慣作為重要的法律淵源)?怎樣運用政府的力量加強民事習慣調查,為《民法典》、《物權法》等法律的制定作好充分準備?如何加快農村土地和林業產權制度的改革,以實現土地、林木等資源或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以最小的成本實現各方利益的均衡和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等等。
古代苗、侗等各族人民在錦屏這塊土地上所創造的人文奇境,無論用怎樣優美的詩章加以頌揚都不為過。然而歷史不可能簡單地重復,但歷史為現實的社會提供了一個展望未來的窗口。筆者曾佇立于清水江邊,撫今追昔,吟詩填詞各一首,權當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詩曰:
清江辭
錦屏山高入青云,
自古木華交易興。
皇宇頻添頂梁柱,
落葉蕭蕭下洞庭。
詞曰:
采桑子
游錦屏隆里、文斗有懷
龍標故地唐時月,造化鐘靈;毓秀鐘靈,塞上詩神趕月行。苗村俯瞰峽江翠,木屋藏經;續史藏經,契券傳承木業興。
責任編輯 王¥勺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