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統整合構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本質。從發生學的角度來分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想的形塑生成于培育中國特色市民社會過程中系統整合的實踐需要;從事實判斷的角度來考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就是不斷在動態平衡中以實現系統整合的實踐過程;從價值判斷的角度來審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實踐目標在于通過系統整合以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系統整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本質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5-0001-04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有機互動為理論祈向,以有效地促進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等為實踐目標訴求,其意在實現社會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深厚的實踐底蘊。無論是從發生學的角度來分析,還是從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角度來考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其實踐本質就是社會的系統整合。為此,深入地分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本質以充分發揮其系統整合的實踐功能,這無論是對于豐富和諧社會的理論研究,還是為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議,都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從發生學的角度來分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想的形塑生成于培育中國特色市民社會過程中系統整合的實踐需要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所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大構想,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過程中提出來的,具有特定的科學內涵。這一和諧社會的構想既是對中國傳統“理想社會”思想的繼承,同時也是對它的超越。然而,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往往自覺或不自覺、有意或無意地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老子迷戀的“小國寡民”、莊子神往的“在宥天下”、孟子心儀的“王道樂土”以及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等同起來,認為“和諧社會”是生活的福地、心靈的凈土、無為而治的美好家園。這里生活平靜安穩,不用忍受貪官污吏的壓迫與剝削,所有的人都只知道春種秋收,無暇顧及歲月的流逝,在這里沒有生的煩惱和死的恐懼……總之,“和諧社會”是“天人合一”的“地上天國”,是陶公筆下的“世外桃源”,是福柯所述的“歷史終結”。事實上,這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嚴重誤解,因為中國古代的“理想社會”或“和諧社會”是一種“小國寡民”條件下對美好社會的一種向往,既沒有切實可行的實現方案,也沒有納入統治階級的治國理念之中,是幻想或夢想,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當然,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不同于未來“共產主義和諧社會”,未來“共產主義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上的高度社會整合狀態,而目前所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歷史條件下為了促進社會穩定,實現社會發展的一種治國策略。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種治國策略,是深化市場改革、培育中國特色市民社會的必然產物。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無法逾越的經濟發展階段,這就決定了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民社會的歷史必然性,因為市民社會就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形式,市民社會是在“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所日益獨立出來的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緊密相聯并協同作用的私人活動領域與非官方公共領域。是現代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系統。”市民社會一個最為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世俗化、理性化即個體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說市民社會是一個祟尚合理個人主義的社會形式,黑格爾指出:“在市民社會,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的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市民社會是個人私利的戰場,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同樣,市民社會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務沖突的舞臺。”馬克思也認為,“實際需要、利己主義就是市民社會的原則。”市民社會的這一根本原則事實上引發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沖突,“一方面,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分裂對立,引發了生態危機;另一方面,導致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惡化和異化,形成了嚴重的社會道德危機。”自然與社會雙重危機的出現,致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正常關系,不得不對這一“自然與社會雙重危機”,進行有效的系統整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大構想就是在這一歷史條件下提出來的,具體地講,它生成于培育中國特色市民社會過程中進行系統整合的實踐需要。
二、從事實判斷的角度來考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就是不斷在動態平衡中以實現系統整合的實踐過程
如果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想的形塑生成于培育中國特色市民社會過程中系統整合的實踐需要,那么,從事實判斷的角度來分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就是不斷在動態平衡中以實現系統整合的實踐過程。
(一)歷史地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與系統整合的實踐過程是同一過程
假如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高度整合狀態的社會,整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題中應有之義。就認為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宏大構想之前,中國社會沒有整合形式,那將是大錯而特錯。事實上,整合作為促進不同構成要素一體化、整體化的過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一直存在,只不過建國初期,中國由于沒有好的經驗可資借鑒,事實上沿襲了原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由此形成了一種取消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依賴自然分工和政治權威來配置社會資源,整合社會秩序的整合方式即機械整合。機械整合又稱為機械團結,“它是在不發達的社會結構中產生的。機械團結是建立在社會中個人之間的相同性與相似性特質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社會聯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果斷地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明確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方針,并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市民社會培育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自然危機、人際關系危機以及社會道德危機,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伴生物,是無法避免的。為此,需要在社會分化或專業化的基礎上,在不斷實現社會發展的動態過程中有效配置社會資源,由此形成了一種有機整合形式,有機整合又稱為系統整合或有機團結,“有機團結是建立在社會分工與個人異質性基礎之上的一種社會聯系。”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來的,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與系統整合的實踐過程是同一過程。
(二)總體而論,系統整合的實踐過程是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途徑的功能性整合、制度性整合與認同性整合之間的生態聯動
系統整合是將整個社會看成一個有機生命系統,站在全局或系統而不是局部的高度來配置社會資源、整合社會秩序的一種整合方式。總體而論,系統整合是一種生態整合。強調新系統與舊系統之間、各個子系統之間、各子系統與整體系統之間以及整體系統與外界其它系統之間的融合與協調。一般而言,系統整合的實踐過程是功能性整合、制度性整合與認同性整合之間的生態聯動,而功能性整合、制度性整合與認同性整合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實現途徑。可以看出,系統整合包括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的三個層次:功能性整合(又稱自然整合)、制度性整合和認同性整合,它們分別是從社會的專業化、制度化和社會化角度而對社會進行的整合。系統整合問題是伴隨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社會經濟領域出現分化和非中心化而提出來的,社會的自然分化推動著社會資源按照專業化分工和效率原則進行自發配置。由此而形成各專業之間的有機整合狀態,這種整合叫功能性整合。又叫自然整合,“其主要目的是要使社會資源按照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和效率優先的原則進行合理配置,從而使經濟的運行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發展的要求,適應現代化變遷的需要。”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般經驗表明,市場機制是世界上實現功能性整合、促進專業化分工的有效整合機制,也可以這么說,現時代的功能性整合就是在市場的引導下,促使專業化大生產的社會組合從機械團結逐漸走向有機團結或系統整合的自發整合過程。
當然,由于社會的自然分化加劇了社會沖突,引發社會問題,這就客觀上提出了制度化要求,即要求建立新的制度規范體系,統一、協調各種分化出來的異質性因素,由此而形成的整合狀態叫制度性整合。所謂制度性整合是指運用各種政策、法規和法律對各種社會關系進行條理化和合法化梳理,使其納入統一管理和控制的軌道的過程。制度性整合是對功能性整合有益的補充。首先,功能性整合以承認社會分化為前提。而社會分化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促使社會結構布局更加優化,另一方面,它也會因分化過度引發利益沖突,引發社會問題,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等不穩定因素的產生。其次。功能性整合以市場競爭為杠桿,而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滯后性,它不能前瞻性地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往往在資源被極端地不合理利用并出現社會問題以后,才反饋給市場,由此造成了重復建設和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再次,功能性整合是一個自然整合過程。受利益最大化的驅使,造成了對自然資源的無情掠奪,由此而形成生態危機。這樣,運用各種政策、法律、法規等對各種社會關系進行合法化、條理化梳理,勢在必行。
事實表明,制度規范的建立和內化又離不開一定的文化支援和社會成員的價值認同,這就需要在人們的互動過程中達成價值取向的協調一致,以避免因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行為緊張和沖突,由此而形成的整合叫認同性整合。認同性整合是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的思想性整合。它是指通過社會化的學習過程。讓人們在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達到認識上的一致,避免因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行為緊張和沖突,以達到意識形態領域中協調一致的過程。認同性整合是對制度性整合有益而必要的補充。制度性整合通過制定大量的法律、法規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無法可依的現象已得到了很大的改變,但有法不依的現象卻相當普遍,各種犯罪屢禁不止;另外,法律本身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合法的東西未必都能為人們所接受,這是因為不道德的事未必違法,這樣,單純的制度性整合在我國是行不通的。認同性整合的核心是價值認同。實現價值認同的有效途徑是尋求科學的價值導向和依賴健康的道德規范。這里的價值導向不同于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是相對于個人而言的,由于人們在社會經濟關系中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不同,他們從各自所處的利益關系中選擇自己行為的價值觀也不同。所以,價值取向應該是多元的或者說多樣的。而價值導向則不可能是多樣的,是相對統一的。
綜上所述,系統整合的實踐過程是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途徑的功能性整合、制度性整合與認同性整合之間的生態聯動,功能性整合(自然整合)是基礎,制度性整合是手段,認同性整合是保證,它們最終形成一股系統整合的合力,既促進社會的自然分化,又保持社會的穩定和良性發展。
(三)具體而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就是社會——政治系統、社會——經濟系統、社會——倫理系統以及社會——自然系統之間的系統整合過程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有機互動為理論祈向,以有效地促進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等為實踐目標訴求,其內容涉及到社會——政治系統、社會——經濟系統、社會——倫理系統以及社會——自然系統之間的系統整合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就是社會——政治系統、社會——經濟系統、社會——倫理系統以及社會——自然系統之間的系統整合過程。首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就是社會——政治系統的系統整合過程,為此,我們必須按照“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建設要求,形塑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夯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也是社會——經濟系統的系統整合過程,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改變過去追求純粹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觀,按照“充滿活力”的要求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夯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再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也是社會——倫理系統的系統整合過程,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形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按照“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建設要求,實施“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最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還是社會——自然系統的系統整合過程,為此,我們必須按照“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建設要求,建設一個“生態良好”的美好社會。
三、從價值判斷的角度來審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實踐目標在于通過系統整合以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
從價值判斷的角度來審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出發點和最高價值追求在于通過有效的系統整合以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這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所共同決定的:首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狀態,“人”始終構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三大”關系的核心,在某種程度上,人既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體,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人學實踐目標,可以看出,人的發展或人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題中應有之義。其次,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旨來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建設理念等無不凸現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奉”指涉性。最后,就系統整合而言,也具有很強的人本指涉性。功能性整合雖說是一種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自然整合,但好像離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較遠。歷史表明,正是這種專業化分工所促成的市民革命或資產階級政治革命,使人的發展徹底擺脫了封建半封建性的人身依附,從而充分地調動了個體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了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制度性整合也是這樣,任何制度都是由人而制定,制度的實施對象也是人;認同性整合的“人本”訴求則更為明顯,因為認同總是人的認同,認同性整合實質上就是一個“內化”過程,也就是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人不斷通過社會化的學習過程,學習社會的行為規范、培養一定的主體素養的歷史過程。
然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系統整合所要實現的人的發展,不是一部分人的發展,也不是人的片面發展,而是人的可持續發展。事實上,人的發展有多種形式,有個體發展、群體發展以及類的發展等,人的發展的多種形式來源于人的本質的多重表現樣態,歷史表明“人是類、群體、個體三重形態的感性統一,因而,人的本質也就包括類本質、群體本質、個體本質三種生成樣態,三種樣態的具體生成構成了人之本質的表現系統。”近代以前,市民社會長期湮沒于政治國家的淫威統治之下,“市民社會的等級和政治意義上的等級是同一的,因為市民社會就是政治社會,因為市民社會的有機原則就是國家的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毫無民主權利可言,甚至連自我概念都沒有,這是一個原始類本質表現或封建群體本質表現的歷史時代,在這樣的歷史時代里,群體或類的發展往往是以犧牲個體發展的需要為代價的。近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以及市民社會的積極培育,人的個體本質得以逐步彰顯,這是一個個體本質彰顯的時代,人的個性的張揚和人的個體尊嚴的維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歷史高度,這一時代的主流概念“理性化”,其實質的含義就是個體利益最大化,在這樣的社會里,個體的發展往往是以犧牲群體或類的發展利益為代價換來的,前文所說的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危機就是這種代價的典型體現。
可以看出,無論是近代以前還是近代以來,人的發展都是一種“非”可持續發展。事實表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系統整合的實踐途徑所要實現的人的發展,在實質上不同于以往社會中的人的發展,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可持續發展。所謂人的可持續發展強調整個人類的利益與發展優于或高于具體個人的利益或發展,強調當代人的需要和發展要以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為限度。“具體而言,人的可持續發展包括以下幾層涵義:其一,人的可持續發展是對人的本質的過分個性化張揚與極端化發展的深度反思與揚棄;其二,人的可持續發展盡管沒有忽略社會中具體個人的發展,但其理論側重點在于強調整個人類的發展問題,也就是說人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類’指涉性;其三,人的可持續發展意在正確協調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問題;最后,人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包括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可持續發展等幾重相互關系。”m甽由此可見,人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語境下系統整合的必然結果。是通過有效地整合個體利益、群體利益以及類生存利益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而實現的,具體來說,是指站在整個社會生態系統的高度,從維護整個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整體利益出發,強調既不能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就過分強調人的個體本質,甚至以人的個體本質壓制、忽略乃至取代人的類本質,也不能為了實現人的類或群體發展就過分強調人的類本質和群體本質,甚至以人的類本質和群體本質壓制、忽略乃至取代人的個體本質,事實上,前者容易導致兩極分化、貧富懸殊以及生態危機,后者則容易挫傷人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毋庸諱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實踐目標在于通過有效的系統整合,努力協調個體利益、群體利益以及類生存利益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從而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人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系統整合的最高實踐目標,在歷史發展的向度上彰顯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本質。
責任編輯 任浩明
作者簡介:王飛南(1976-),女,湖南雙峰人,中共湘西州委黨校鄧小平理論教研室講師,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研究;
王浩斌(1976-),男,湖南雙峰人,湖南省吉首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