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我國理論界“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爭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揭示它們的根本缺陷,以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系為理論依據、以人與自然的歷史發展為事實依據,論述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對“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超越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5-0009-03
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歷史上出現了“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為表述的方便,本文把它們統稱為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激烈爭論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至今仍未休止。雖然有2004年的“論實踐觀對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超越”,有2005年2月胡錦濤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2006年的“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重構人與自然關系”,但也有2006年的“世界遺產: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實證”等。目前,“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爭論還沒有分出勝負,而“合理的人類中心主義”似乎更勝一籌。要從根本上認識和落實黨中央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決定,有必要從哲學的高度揭示中心主義的缺陷,從根本上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對中心主義的超越。
一、“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爭論
人類中心主義有建立在本體論意義上的古代的“宇宙人類中心主義”和“神學人類中心主義”,建立在價值論基礎上的近代“理性人類中心主義”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比較有影響的人類中心主義首先是一種以人為宇宙中心、人是自然的主宰和統治者、宇宙中的一切都要依照人的利益變化發展的觀點。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自然資源被源源不斷地發現和利用,人的主體地位也越來越突出,人類要做自然界的主人、統治和主宰自然界的思想一再被強化。“理性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作為理性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主人,入應當并能夠主宰一切。于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大規模掠奪式地開發自然資源,忽視了自然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地位,形成了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為了克服“理性人類中心主義”的極端性,主張把人類整體利益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價值尺度。
由于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學者開始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得與失,出現了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為代表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潮。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三個環境倫理學派:辛格和雷根的動物解放/權利論,施韋澤和泰勒的生物平等主義,以及由大地倫理學(萊奧波爾德)、深層生態學(內斯)、自然價值論(羅爾斯頓)闡述的生態整體主義。現代環境倫理學是建立在批判人類中心主義的基礎之上的,所以一開始,環境倫理學就走上了一條與人類中心主義對立的發展道路。因此,從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學說稱為“生態中心主義”,而相對于“人類中心主義”來說它們又被稱為“非人類中心主義”或“自然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爭論的焦點是人類中心主義是不是當代生態問題的根源、自然界是否有內在價值。“非人類中心主義”強調自然界有內在價值,主張把人與自然的關系也納入倫理調整的范圍,把道德關懷的對象擴展至所有存在物,人類由自然的主人變為自然的普通成員。生態倫理學提倡的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持自然生態平衡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的價值,主張人的價值的優先陸,把人的利益當作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這對人類充滿信心地運用科學技術的手段去認識和改造自然有重要意義。正因為如此,有學者把“以人為本”等同于“人類中心”,提出“我們主張人類中心,不是指人類對非人類的主宰、控制、統治”,而是真正做到從人類的整體利益出發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點同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識,甚至有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決定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并產生了廣泛影響。
由于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都有合理觀點,也都不能從根本上說服對方,客觀上“人類中心主義論”和“非人類中心主義論”殊途同歸:都是為了人類價值的實現。人類中心主義強調追求人的價值,非人類中心主義雖然主張承認非人類存在物的地位和價值,伹實際上是強調保證人的價值實現的自然基礎。最終,既走不出“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又缺乏完善的理論依據。雖然“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互相指責,但實際上是各說各話,并沒有形成真正的交鋒。之所以出現這樣一個沒有勝負的爭論結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心主義都沒有完善的理論依據。
二、中心主義的根本缺陷
1.割裂了人與自然的時間空間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伸張性。從時間關系來看,自然是無限發展的,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根據辯證法關于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產生、發展到滅亡的過程的觀點,人類也許會面臨恐龍一樣的結局,盡管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不同,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有限與無限的關系而不是中心與非中心的關系,“人類中心”和“自然中心”都沒有時間依據。從空間關系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作為局部的人只是自然界無限具體物質形態的一種,人的消失并不會影響自然界的存在,人不可能是自然的中心,而自然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作為局部的人不可能成為作為整體的自然的中心。“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都割裂了人與自然的空間關系。
2.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物質是表達客觀存在的范疇,所以意識與物質的關系不等同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伹當我們把意識看作人特有的現象時,意識與物質的對應就轉化為人與自然(客觀物質世界)的對應,意識與物質的關系也就轉化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的觀點,一方面,自然決定人,沒有足夠的氧氣、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食物等一系列的自然生活條件。任何人都不能生存,人不能抗拒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人對自然有巨大的反作用:人能有計劃、有目的地認識自然,通過實踐改造自然,使自然物體向著有利于人的需要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所以,人的活動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的作用是建立在自然的決定作用的基礎之上的。所以,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反作用與決定作用的關系而不是中心與非中心的關系,當我們講以人為中心時,忽視了自然的決定作用;當我們說以自然為中心時,忽視了人對自然巨大的反作用。
3.割裂了人與自然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實踐是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實踐是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對象化活動。所謂“對象化活動”,就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客體),把人的知識、能力、目的、理想等主體的力量對象化,使客觀事物按人的意志與人發生關系——滿足人的某種需要。所以,主體與客體是認識與被認識、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人類從產生的那一時刻起,就把自然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當然,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自然所改造:“物”(客體)的內容映印到人自身中,推動人對自然認識的產生和發展,提高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應該以自然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前提,但不能以自然為中心,這是由實踐主體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決定的。人的實踐應該“以人為本”,也是人作為主體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決定的。人作為實踐的主體,總是把自己可持續需要的滿足作為從事實踐活動的出發點、立足點和歸宿。任何一種生物,如果不考慮自身的生存、不適應自然發展就會被自然淘汰,人類也不能例外。強調“以人為本”,但不能以人為中心,因為人的一切活動都要建立在正確而全面認識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人類中心主義抓住了人的主體性,卻忽視了自然客體對主體的巨大反作用;非人類中心主義抓住了客體對主體的巨大反作用,卻忽視了人的主體性。
4.抓住人與自然的對立,忽視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的統一主要表現為人與自然共處于一個生態平衡系統之中,與自然界的其它生物非生物在相互交換物質、能量、信息中各自都得到發展。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破壞”一下自然,向自然索取物質生活資料,并隨著索取能力的提高在不同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自然偶爾也會懲罰一下人,自然的發展要求人類不要破壞自然生態平衡,否則就要“報復”人類。人與自然既對立又統一,使人與自然在相互作用中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并使人與自然能夠相互轉化——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我們看到人與自然對立的一面,也要看到統一的一面。夸大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忽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才有“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之爭。
5.否認了人和自然的相對獨立性。雖然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織部分,但當我們講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人和自然就是相對獨立,既分別起作用又相互作用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建立在人與自然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基礎之上的,而這種交換主要是通過物質資料生產實現的。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了人們改造自然、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生產力。生產力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有機統一。勞動者是人的因素,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歸根到底是自然(包括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因素。在生產力中,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是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力量,但自然對生產力的發展也產生重大影響:自然是生產力不能缺少的因素,自然條件的差異直接影響社會生產的分工、生產布局和生產發展的方向,自然生態平衡發展的需要決定人們采取與自然和諧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自然和人都以直接存在的形態支撐著社會,影響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所以,人與自然并不是中心與非中心的關系,而是相對獨立的并存關系。
三、人與自然和諧思想實現了對中心主義的超越
1.人與自然和諧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相對獨立性。現代漢語詞典把“和諧”解釋為“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和諧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協調、有序的狀態。那么,人與自然的和諧一方面是指人類社會及自然內部各要素處于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狀態,另一方面是指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狀態。我國的傳統和諧文化就把人類和萬物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但作為國家的大政方針提出來的是2005年2月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張,2006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促進入與自然相和諧作為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我們講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它們就是相對獨立、相互作用的,當我們強調人與自然相和諧時,更加強了人與自然的獨立性。這樣,我們就跳出了“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圈子,實現了對“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
2.人與自然和諧思想正確處理了人與自然的內在關系。如前所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有限與無限、局部與整體、反作用與決定作用、主體與客體、對立統一的關系。自然的支配地位和決定性作用決定了人的活動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而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又要求人們的活動要“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和“以人為本”并不矛盾。遵循自然規律是因為它對人的活動的決定性作用,強調遵循自然規律是強調入依賴自然,人的活動受自然的制約,人不要隨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以人為本是因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強調以人為本是強調入應該在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需要改造自然,讓自然界向著更加適合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人與自然互相依存,又存在著互相排斥、互相分離的趨勢。所以,我們必須把握好這兩種趨勢,做到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統一,使人與自然在矛盾運動中各自都盡可能得到發展。這樣,人與自然都超越了“以人為中心”和“以自然為中心”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3.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高級階段。縱觀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可以劃分為統一、對立、和諧三個階段。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極低,人類被動地適應自然,自然能按自身的規律發展,人與自然是處在對立中統一的狀態。隨著以青銅器、鐵器的使用為代表的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開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改造自然。近現代大工業生產出現后,人類的自信心和對生存環境的不滿足感驅使人們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奪,并形成了“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決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入了在統一中對立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人類從大自然中獲得了大量的物質生活資料,也招致大自然的懲罰。至此,人們終于清醒地認識到,人的活動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根本不可能征服自然。人類的明智選擇就是和自然和睦相處,與自然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是對原始社會人依附于自然和近代人“征服自然”的“揚棄”既克服了前兩個階段不合理的因素,又吸收了前兩個階段的合理因素,在此基礎上較好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內在關系——在相互作用中協調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而社會和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在思想和行為上既不“以人為中心”,也不“以自然為中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 譚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