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人們對腐敗現象越來越關注,文學界出現了一大批反腐題材小說,形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反腐小說熱”。反腐小說的題材和主題是對現實社會發展的折射和反映。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從它的利益觀視角來分析和解讀反腐小說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將有助于我們正確剖析各種腐敗現象,提高反腐敗和拒腐蝕能力,加強執政黨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反腐小說;哲學;利益觀
中圖分類號:1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5-0061-03
利益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也是我們必須正視和妥善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思想動機的背后,隱藏著一定的物質動因。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因;各種思想、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沖突實質上是各種利益矛盾及各種利益觀的沖突。任何社會要健康、穩定的發展,就必須注意各種利益的均衡。當前,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讓國人驚喜,讓世界驚嘆。但是在我們急切地要與國際接軌,尋求認同時,也要清楚地看到中國現代化所面臨的挑戰,這就是日趨嚴重的腐敗問題。這是同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生死存亡聯系在一起的問題。腐敗引起各式各樣的利益沖突,利益沖突又引起社會各種矛盾的尖銳化,為此,一批有責任感的作家寫下了一大批曝光官場黑暗、反映官場沉浮、揭示官場腐敗的“反腐小說”,并形成了一股“反腐小說熱”。反腐小說是當代文學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帶有濃重的時代色彩和現實批判品格;它是社會主義利益矛盾焦點濃縮的反映。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去分析和研究反腐小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當前反腐小說以文學的形式展現了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利益矛盾和沖突
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但腐敗問題也日益突出。能否有效地遏制腐敗現象,這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存亡。特別是隨著國際的接軌和科技的飛速發展,新的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因而我們認識和分析腐敗的思維方式應該適時轉換;同時反腐機制也必須要加以完善和改進。要有效地防止腐敗,首先就要認清腐敗的實質,只有通過對腐敗現象的研究才能提高對它的認識高度。而以反腐倡廉為主題的反腐小說正是人們對腐敗現象認識的一種集中描寫;它以其貼近現實生活的態度、直面社會矛盾的膽識,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共鳴。
現在的反腐小說的創作題材大致可以分三種類型:
1,反思極左政治而提示權力丑陋。腐敗不僅是現在常說的權錢交易、貪污受賄、生活腐化等現象。現代文明中發生的諸如封建專制、欺壓無辜、迫害良善、踐踏人權、扭曲人性等,都是社會腐敗現象。在這種意義上,新時期以來經由批判極左而揭示權力丑陋的創作就具有抨擊腐敗的性質。這類小說創作延續時間很長,如《天云山傳奇》對吳遙善于鉆營仕途、以權力迫害無辜的描述,《芙蓉鎮》展示的“極左政權”的專橫,《活動變人形》和《蛇神》對濫用政治權力的揭示,《道場》對曾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迫害良善的縣委書記王軍的刻畫,就都具有提示官場丑陋和批判權力腐敗的性質。往后,像王蒙的《失態的季節》、《躊躇的季節》和《狂歡的季節》,如南臺的《一朝縣令》、閻連科的《日光流年》、艾偉的《越野賽跑》、龍風偉的《中國1957》和方方的《烏泥潭年譜》,以及揚顯惠的“夾邊溝記事”系列等,無論描述“文革”前的極左還是“文革”政治,都批判了權力的專橫腐敗。這些延續很長的小說創作,可視為意義特殊的“反腐文學”。
2,頌揚改革而揭示權力不良和官場腐敗。通常被稱為“改革小說”的創作主要是歌頌改革開放,但由此也大量觸及到官場現象與權力問題。有的還著重揭示了盤根錯節的官場矛盾和干部素質的低下。如《新星》在歌頌改革時就提示了古陵縣權力人物的僵化與腐敗。柯云路的《夜與晝》對官場腐敗的揭示和批判更為突出。這類作品還有《禍起蕭墻》、《臘月正月》、《浮躁》、《小廠來了個大學生》、《漆黑的羽毛》和《哦,小公馬》等等。另一方面,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開拓者》、《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和《鍋碗瓢盆交響曲》等,雖立足工業改革做文章,但是對思想保守的官僚作風和互相推諉的官僚習氣進行了集中批判。
3,專門批判現實腐敗現象。這類創作就是現在通常說的“反腐文學”。它主要集中在90年代。但這類創作在80年代新寫實小說中已經出現。如:《官場》、《官人》、《黑洞》、《紙床》、《瑤溝人的夢》、《紫米》和《機關》等已具有明顯反腐性質,只不過當時沒以“反腐文學”稱呼。以社會腐敗為主要審美對象的這類創作對權力腐敗特別注意,長篇小說如《蒼天在上》、《人間正道》、《抉擇》、《大雪無痕》、《十面埋伏》、《中國制造》、《國畫》、《羊的門》、《人氣》、《財富與人性》和《黑白道》等,都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一地雞毛》、《新聞》、《單身貴族》、《特別提款權》、《官場春秋》、《官場事件》、《為什么沒有鑼鼓》、《山里的花兒》、《赫爾辛基的逃亡》、《商業原則》、《老師本是老實人》、《釣魚過程》和《玉米》等中短篇小說,也都相當不錯。有些軍營小說如《高山下的花環》、《新兵連》、《少將》、《絕望中誕生》、《夏日落》和《父親是個兵》等,它們對軍隊權力場的不良現象的思考和揭示也值得注意。
從以上這三種題材類型中我們不難看出,腐敗就是利益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的體現。無論是在家庭、單位還是社會中,利益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隨時在改變內涵,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也日趨復雜,利益之間的矛盾斗爭急劇上升。一方面一些人乘著我國現有法律的不完善,尋找法律的漏洞,以損害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來填補自己的私人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利益關系的不明確,正當的私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得不到保障,導致了正當利益受損,引起惡性的利益損害循環。反腐小說從具體的現象方面反映了這個實質。同時也展示了我們現在的利益保護機制的薄弱。反腐小說在反映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反腐小說中的語言是大眾的、口語化的;反腐小說中的利益關系是赤裸裸的利益表現,在小說中集中了利益各個方面、各個類別的關系和沖突;依附在利益關系上的人際關系和政權政治被尖銳地揭示出來。
二、當前反腐小說從文學角度批判了現實社會中的錯誤利益觀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對利益的追求一旦超過了個人自身能創造的價值,就會尋求不正當的利益獲得途徑,腐敗就是這樣的例子。當前社會轉型的速度加快,一些腐敗現象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遏制,反而在新形勢下有進一步惡性發展并迅速蔓延的趨勢,尤其是權力腐敗、公共權力私有化、私有權力絕對化、絕對權力市場化等現象比較突出。這是一種社會毒瘤,由此滋生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社會悲劇和社會罪行。尤其當這種腐敗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同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具有掠奪性和瘋狂性的某些經濟勢力結成同盟,它們就會成為破壞社會正常秩序、踐踏一切維護社會公正、踐踏道德和法律的丑惡力量,由它們所形成的社會“規則”和“潛規則”。極其嚴重地毒化著社會氛圍,污染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成為阻礙改革進程、破壞乃至毀滅改革成果的黑暗力量。如此嚴峻的現實社會問題的出現和存在,如果未能在藝術審美領域尤其是文學領域得到相應的反映,那一定是十分不正常的。反腐小說應該說就是在這種“正常”情況下誕生并形成潮流的,其與生俱來的就是批判性。
反腐文學是從人文的角度來批判現實的。一方面,它對人性在復雜的大環境下的轉變做了深入細致的描寫;如集中了官場“文化”特征的衛生廳長馬垂章,靈魂徹底異化了的官場“狗人”丁小槐。官場失敗后的智者晏之鶴,乃至池大為的世俗化的妻子董柳等,都是具有相當藝術深度的典型人物。人性的描寫不再是“非黑既白”,而是重在描寫人們面對利益誘惑時靈魂接受考驗的過程。另一方面,它對現今發展中人性對利益追求的失衡狀態進行了批判。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人們的道德開始失范、信仰開始崩塌,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開始失衡;人們總是面對種種的利益誘惑,親情、友情、愛情和人際交往總是交織混合著各樣的利益關系。尋找新的利益平衡點,是所有反腐小說中隱含的目的。靈魂剖析型的作品在反腐小說中是這種隱含目的的代表,這類作品的藝術指向并不在于披露官場中的腐敗現實(這種現實僅作為主人公的生存背景與環境),而在于揭示進入這種現實中的知識分子對利益的思考和選擇。這類作品首推閻真的《滄浪之水》,其次,王躍文的《國畫》、《梅次故事》,周梅森的《我哭我泣——個下臺市長的自白》等也可歸于其中。《滄浪之水》這部小說已經遠遠超出了“反腐”的意義,它觸及到了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深層次問題,并進入了一種嚴肅的哲學思考: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在官本位的生存環境中當代知識分子到底該作怎樣的命運選擇?官場的“潛規則”在孕育著怎樣一種“利益文化”?這種“利益文化”又在怎樣影響和左右著社會心理和社會秩序及人們的社會生活等等。作者的創作也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思考之上:“世界變化了,現代社會的多元主義、相對主義都在解構單純的信仰”,“無孔不入的市場規則,是純粹的精神力量能抗拒的嗎?是否應該重構能與現實發生聯系的新的人文理想?”
實用主義和拜金主義是反腐小說中最為嚴厲的批判點。在現在的中國,實用主義和拜金主義同權力崇拜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人們對利益的渴求并不僅僅局限在一定的物質領域。官場對某些人而言同樣有一種神秘的吸引力,官場的權力是某些人的向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利益獲得途徑成為某些地方特有的官場潛規則。對一些人而言,升遷越高越快,獲得利益就越多;獲得利益越多,升遷就越快越高。這樣周而復始,利益均衡被破壞,腐敗不可避免,人們的利益觀也隨之而扭曲。在反腐小說中,這種情況刻畫得入木三分,如《廢都》、《抉擇》、《十面埋伏》、《中國制造》、《財富與人性》、《國畫》、《羊的門》和《阿文的時代》等長篇,都以闊大社會畫面來審視官場盤根錯節的矛盾;反之也由官場的描述而展訴了復雜社會關系和文化根源。
三、樹立正確合理的社會主義利益觀是反腐小說的主要社會功能
社會主義社會利益的本質內容是什么?八大決議表述得十分清楚,經濟利益是社會主義社會利益的本質。經濟利益是社會歷史決定性的基礎,是馬克思利益觀的最基本原理,經濟利益的建設是黨的工作重心。腐敗的本質是什么?是掌握某種權力的人違法亂紀、以權謀私。腐敗是資本主義利益觀的突出表現,它通過其惡性示范效應導致整個社會道德水準的下降和違法違紀現象的增加。因此,要更好地遏制腐敗,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思想根源上防止腐敗,批判資本主義利益觀,樹立正確合理的社會主義利益觀。
文學是人類思維物化的表現,影響人們生活最為廣泛的就是文學。文學中的小說這類大眾化文學的生命力是最強的,最能吸引人們的注意,也最能深入人心。把枯燥無味的法律條文和道德律令通過小說等文學形式變成人們喜聞樂見的東西,既易于接受,又能體現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只有文學小說才能承擔這個任務。比起枯燥的條列,它能更好的完成教化和洗禮的作用,它所承載的道德和法制意識能更快地被人民群眾吸收和利用。反腐小說的批判性和現實性決定它必須幫助人們樹立正確合理的社會主義利益觀,這是它的社會功能之一,是歷史賦予它的使命。
反腐小說要體現社會主義利益觀,幫助人們從思想上防止腐敗,首先,反腐小說的作者自己要有正確合理的利益觀。現有的反腐小說,以其題材的重大性和批判的尖銳性,恢復了中國文學執著現實的傳統,復活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但是,這些品質并未掩去一些反腐小說的明顯缺失。有些反腐小說對故事情節的描寫基本成熟,但是對事物實質卻還沒有明確認識。從整體上看,反腐小說對社會利益分配的問題還沒提升到認識高度,對腐敗還僅僅局限于人們思想欲望的層面,往往以“人性”來看待腐敗問題,這就導致了作品思想表現的蒼白和對現實問題鞭笞力度的不夠。反腐小說的作家必須自己先從根本上認識到要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去認識和分析腐敗的本質,才能寫出膾炙人口的作品,才能從根本上鞭笞腐敗現象;人們在讀反腐小說時才能從道德和利益角度來反思自己的行為。其次,要加強宣傳力度并盡可能地防止腐敗小說中錯誤的利益觀被人們所吸收。腐敗小說中,不可避免有大量的物質享受描寫,對新型犯罪也有一定描寫。不排除有的人讀了小說后,對小說中的物質享受產生向往,并可能模仿小說中的犯罪手段走上另一條道路。所以在對小說中的腐敗現象描寫時,要避免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影響。
“反腐敗”小說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實踐,旨在以想象的方式解釋現實矛盾。它以現實主義寫作的面目描述、診斷了前行中的代價與痼疾。在試圖揭示歷史與現實問題上,一些“反腐敗”小說也表現出了批判性的勇氣,做出了可貴的嘗試。但總的來說,作為對當下歷史問題的一種文學回應。它們還沒有抵達應有的歷史與文學深度。應該看到,“腐敗”只是某些歷史痼疾的外在征兆而不是疾病本身,但一些“反腐敗”小說卻將癥狀當成疾病,并開出了撫慰性的鎮痛劑,如對“腐敗”根源進行人性化的解釋,以大團圓的結局、正義秩序的永恒勝利化解了現實矛盾等。“反腐敗”小說以其大眾化的、好萊塢式的敘事模式。深刻地影響了大眾對腐敗問題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遮住了深刻的歷史反思,禁錮了新的思想對腐敗問題的探索。對利益問題的正確認識是馬克思走出唯心史觀魔谷的阿莉阿德尼之線,同樣馬克思利益觀也是反腐小說走出舊敘事模式的阿莉阿德尼之線。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去解讀當前的反腐小說,在思想上有助于我們認識腐敗本質,從思想道德層面上去防止腐敗,打擊腐敗;在實際生活中,有助于我們分析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形式腐敗,撥開表面虛有的假象,防范于未然。
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指導反腐小說的創作、全面提高小說政治功能的思想含量,是當代作家的重要的社會責任。我們要鼓勵作家們進行大膽的創作嘗試,明確歷史使命,結合理論和實踐,把中國的“反腐小說熱”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責任編輯 任浩明
作者簡介:張 君(1981-)女,湖北仙桃人、桂林工學院人文社科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原理;
陶柱標(1958-)男,廣西桂平人,桂林工學院人文社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