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適應超越規律就是強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動既要從受教育者的現有思想政治品德狀況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出發,又要按照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實踐的時代要求促進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狀況不斷完善的規律。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適應;超越;規律
中圖分類號:C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5-0055-03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是適應超越規律,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了很多專家和學者的認可。但人們對于如何理解適應超越規律的內涵卻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諸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系及其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趨勢。它可具體表述為:教育者的活動一定要適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狀況的規律。它可簡稱為‘適應超越規律’。適應超越規律即教育者的活動一定要適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狀況的規律。這種看法強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從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狀況的實際出發是對的,今后仍然要強調這一點;但因此而簡單地說思想政治教育要適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狀況,則未免有失偏頗。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絕不僅僅是由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狀況所決定的,它還受到社會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狀況等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教育活動的目的也不是使教育活動簡單地適應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現狀,而是要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同時,只講“適合”、“適應”不講“超越”,從表述上所強調的是教育者去適應或適合受教育者,給人以消極被動的感覺,也不符合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點。因此,正確理解適應超越規律的含義不但有利于在理論上澄清一些模糊認識,而且有利于在實踐上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認為,適應超越規律就是強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動既要從受教育者的現有思想政治品德狀況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出發,又要按照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實踐的時代要求促進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狀況不斷完善的規律。
一、“適應”,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包括從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出發和從周圍環境的實際出發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遵循思想形成發展的規律,引導和幫助人們確立正確思想。而正確的思想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反映一定社會發展的要求。這就告訴我們,做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從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出發。又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受教育者所處的周圍環境出發。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出發。適應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礎和發展需求,是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與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具體體現,也是由講求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所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這種規律主要表現在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規律、思想品德發展規律、智能發展規律以及行為活動規律等方面。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事物必須堅持一般、特殊與個別相結合的方法論原則,我們認識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也必須遵循這一方法論,即要認識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特殊規律和個別規律。這些規律的特殊性和個別性主要體現在每個人的年齡特征、性格特征、接受能力、個人生活經驗和能力發展水平等方面。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考慮到受教育者的個別差異性,從受教育者的個性出發,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程度的教育要求,采用最科學的方式方法,逐步地、高效率地達到教育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中,我們常常看到:當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狀況相適合時,教育者所傳授的教育內容、所實施的教育方法和所利用創設的教育環境才符合實際,才是合理的,才會推動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發展,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反之,當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狀況不相適合時,教育活動就會脫離實際,難以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因此,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之前,必須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確定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相協調的教育介體,然后再實施教育活動。因此,要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有效地促進教育對象身心健康的成長和發展,就必須適應對象身心發展的規律。諸如教育目標要求的高低,教育內容的多少與深淺,教育方法的選擇是否恰當等,都要根據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水平來確定。在教育工作中曾出現過的不顧對象的種種特征和接受能力,搞“一刀切”、“一鍋煮”,把對青年的教育“成人化”等嚴重違反教育規律的現象,不應再出現。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從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出發,就要做到“有的放矢”。“的”是客體實際存在并需要解決的思想問題,“矢”是主體用于解決問題的思想武器。“的”與“矢”的關系,是實際與理論、需要與滿足需要的必然關系。作為一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十分重視和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狀況、愛好和個性,努力尋找共同語言,以便有的放矢的工作,從而取得理想的效果。要防止無的放矢的錯誤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注意教育對象的層次性;二是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覺悟水平,要求過高接受不了,要求過低會成為群眾的尾巴;三是灌輸教育要有針對性,要從實際出發,對群眾關心脅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不能回避,要給予有說服力的回答。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周圍環境的實際出發。這里所說的周圍環境主要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然包括經濟基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決定作用。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占統治地位階級的政治所決定,與社會的經濟、政治的發展相適應,并為社會的經濟、政治服務。正如馬克思所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育環境這一重要因素。人的正確思想或錯誤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與環境密切相關。優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能以各種健康、積極的因素催人向上,激發人對真、善、美的追求;惡劣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以它消極腐朽的因素影響人的思想,把人推向錯誤的方向。因此,在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時,我們固然要依據人格的全面發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的現狀和職業等因素來進行,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出發,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為“教育內容、手段、方法絕不僅僅是由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狀況所決定的,它還受到社會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狀況等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樣設計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才能既適應今天的社會需要,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既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有利于人格的全面發展和完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會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也應隨之不斷發展和更新,做到與時俱進,而不能停滯在一個狀態和水平上。為了適應我國目前經濟轉型、社會變革的需要,在教育目標上。應提倡一種既具有協調精神,又具有進取性和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格。在教育內容上,應拓寬其領域,既應當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也應當包括健康心理教育和創造性素質教育,引導人們從政治觀念、道德品質到心理素質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當前,我國正處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系列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這些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出發,開展包括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主體的思想道德人格。
二、“超越”,就是引導受教育者戰勝自我,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水平,它要求教育者實施超前性的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在整個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而受教育者對教育活動也起著反作用。這種反作用歸根到底取決于社會歷史前進對人的客觀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發展的內在要求。也就是說,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時。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對教育內容進行了擇取、加工和改造等環節后才加以消化吸收的。這一過程勢必包含著對原有思想品德的超越。
首先,“超越”就是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思想政治品德基礎。教育活動的目的不是使教育活動簡單地適應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現狀,而是要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本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趨勢;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礎、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得到進步和提高,既符合社會的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發展需求。可以說,沒有“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就將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其次,“超越”是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轉化的結果。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施教重在啟發自覺,引導受教育者實現自我教育,主動地開展思想斗爭,實現思想矛盾的轉化,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受教育者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表現為教育者所傳授的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規范與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間的對立統一運動。這種對立統一運動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呈現出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從而不斷超越原有水平。這時,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就是“超越”的過程。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超越”目標呢?筆者認為,根據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發展規律的要求,要實現“超越”,就要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超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性”,顧名思義,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手段等超越于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現時狀況之前。它又包含宏觀的思想政治教育超前和微觀的思想政治教育超前兩個方面。
所謂宏觀的思想政治教育超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較長時期內總體上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超前。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種差距教育,它在總體上總是有著一定的規劃和一定的長遠教育目標。目標體現了“應該怎樣”,而不是“已經怎樣”,表現為一種期望值,人們與這個目標往往有著較大的差距。通過種種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來促使人們具備超越于現有的思想覺悟水平的先進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是宏觀的思想政治教育超前。從本質和整體上講,我黨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宏觀的超前教育,教育目標、教育內容都是超前的。其總體目標在于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的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教育內容包括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無產階級政治觀教育、共產主義人生觀教育、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觀教育、社會主義法制觀教育,等等。這些教育目標和內容既立足于現實,又超越于現實,并且指向未來。
所謂微觀的思想政治教育超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較短時期內或在具體問題處理上教育活動的超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預測教育對象思想變化的趨勢或事態可能發展的方向,進行有針對性的防范于未然的工作,就是微觀的思想政治教育超前。這種超前的教育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把各種不良的思想傾向清除在發生之前,預防錯誤思想的出現和錯誤行為的發生,是一種“防范性”的超前教育。長期以來,人們在從事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往往只注重錯誤思想發生之中的糾正教育或發生之后的反思教育,扮演了一個“消防隊”、“滅火隊”的角色,忽略了事前的防范,因而不能把工作做到前面,變被動為主動,消極地堵塞問題或魯莽地“糾正”偏差都可能導致矛盾激化、問題成堆。因此,微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超前十分必要,它是宏觀思想政治教育超前在具體問題上的體現,是宏觀思想政治教育超前得以實現的保證。
如果僅僅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反應式階段,對各種錯誤思想的襲來不敏感。使之逐漸侵蝕人們的心靈,支配人們的行為,甚至積習成性,再行教育,無從下手,事倍功半,處處被動,形成防不勝防的惡性循環趨勢。實施超前教育,變被動應付為主動預防,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預見性。進行超前的防范和教育,要事先做好分析和研究,有準備地進行工作,以避免被動,贏得主動,及時抓住教育對象思想和行動的苗頭。就能夠準確地獲取思想信息。預測思想動向,把握思想發展規律,進而總攬全局。這樣,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再是窮于應付,而是有備而來,能夠有效防止矛盾激化,不斷為教育的后繼階段提供參照和掃除思想障礙,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過程打下良好基礎。
三、“適應”是“超越”的基礎,“超越”是“適應”的目的
適應超越規律是適應與超越的辯證統一。二者相互促進,不可偏廢。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既為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所制約,又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一方面對受教育者要嚴格要求,但嚴格要求的前提是合理性,即教育要求和管理要求必須符合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發展的規律,嚴格不等于過高過急,不等于簡單生硬,更不等于粗暴無禮。另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但尊重也并不意味著可以放縱受教育者的錯誤言行,尊重不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適應”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循序漸進,即在教育內容上逐步豐富、在蘊含道理上逐步深刻,促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不斷發展,最終到達“超越”的目的。
這種辯證關系很多學者都有論述。張耀燦等在其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可具體表述為:教育者的教育活動一定要適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狀況的規律,簡稱為“適應超越規律”。2005年,他進一步指出:“從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本身看,社會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與對象的思想政治品德水準這一基本矛盾,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是要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既要適應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現有水準、適應對象思想政治品德發展的需要,又要超越現在的水準,將其逐步提高到社會要求的水準上來,使其通過自身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這個基本規律簡稱為‘適應超越律’。”陳萬柏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再思考》一文中也認為。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之間要保持適度張力。“這里所講的張力有其特定的含義,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適當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基礎,有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質水平的可能,同時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經過努力也難以達到的高度。”這種“張力”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跳一跳,摘得到”所指的幅度。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從受教育者的現有思想品德基礎出發,讓他樹立信心,感到通過自己努力能夠達到社會要求和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標。又要按照思想品德發展規律,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鞭策他奮發努力,超越原有的思想品德水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要求要始終高于受教育者現有的思想品德水平,同時又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最近發展區”相聯系,以引導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正向發展。由此可見,在一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論是教育者的主導教育,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啟發下所進行的自我教育,都內在地包含了“適應”與“超越”的辯證統一。
總之,“適應超越規律”要求我們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了解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水平,掌握受教育者所處的環境狀況,又要發揮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對象思想變化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不斷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責任編輯 譚 焰
作者簡介:劉偉(1968-),男,湖南街南人,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05級博士生,東北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