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自2003年啟動以來,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經濟合作的推進,迫切需要加強金融領域的合作。文章對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背景、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區域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5-0012-04
泛珠三角區域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等9省(區)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開展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有利于促進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實現新突破和推進區域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一、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背景
(一)區域發展的差異擴大化需要協調均衡
區域金融合作的產生,首先源于區域內經濟發展的需要。泛珠三角區域內經濟梯度明顯,發達地區與次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差異在逐步擴大、區域間的經濟增長呈現非均衡態勢。其中,第二梯度的四川、福建、湖南的GDP與第一梯度的廣東的GDP占比分別由2000年的41.50%、40.57%、38.21%下降至2005年的34.03%、30.23%和29.83%,而第三梯度的廣西、江西、云南、貴州和海南則分別由2000年占比21.21%、21.73%、20.23%、10.28%、5.37%下降至18.72%、18.75%、16.加%、8.95%和4.16%(見表1)。泛珠三角區域內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擴大趨勢,說明了區域間的增長是一個非均衡的過程,即地區間的差異不是趨向收斂而是逐步擴大,必須依靠外部力量的干預才能實現均衡增長。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赫希曼提出的極化和涓滴效應所示,在市場力量作用下,發達區域從不發達地區抽取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和要素的極化效應總是居于主導地位,而其對不發達區域輻射和帶動的涓滴效應則往往難以實現,如果沒有周密的經濟政策的作用,區域間差異會不斷增大。因此,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需要政府加大區域協調力度,增強區域合作。

(二)區域經濟發展亟待加強金融合作
當前泛珠三角區域內的合作已遠遠超出了當初《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規定的十大領域,拓展至海關、稅務、金融、反走私、漁業等方面,形成了寬領域、多形式的區域合作新局面。據不完全統計,從《協議》簽訂至今共約50個官方和社會組織舉辦了區域合作會議,簽署了43個專項合作協議、宣言或備忘錄。從雙向經貿合作的發展看,泛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形成,泛珠三角地區吸納和聚集了巨大的市場資源。2005年,泛珠三角區域9省區共進口港澳CEPA商品2.5億美元,減免關稅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倍和1.4倍。9省區對香港進出口貿易額為957.5億美元,占全國對港貿易的70%;經香港轉口的貿易發展也保持較快增長,轉口貨物2119;2億美元,占9省區進出口總額的41.2%。香港在內地的實際總投資高達2595億美元,其中約有六成投入泛珠各省區,總投資額約為1557億美元。隨著“9+2”區域經濟發展,各省(區)對金融合作的意愿不斷提升,以實現區域經濟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的融合,這就迫切需要搭建一個跨省區的金融合作平臺。
(三)區域金融發展的不平衡要求區域金融合作
2005年廣東省金融機構存款余額38069.3億元,比區域內中、西部的6個省(區)的存款總量33406億元多4663.3億元,分別是中部、西部地區存款總量的3.43倍和1.71倍;貸款余額23175.9億元,是中部、西部地區貸款總量的3.03倍和1.42倍;保費收入499.24億元,分別是東部其他兩省(福建、海南)、中、西部地區的3.04倍、2.30倍和1.30倍。當一個區域的金融服務供給有限時,客戶就需要尋求區域外的金融服務,金融的擴散效應開始發生作用。這就迫切要求金融在區域資源流動中更好地發揮配置導向和市場調控作用,實現資金充分、自由流動,促進區域統一市場建設和產業梯度轉移,從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均衡發展。
(四)區域金融業的競爭與創新必然推動區域金融合作
據統計,2005年末泛珠9省區金融機構存款、貸款余額分別達到80431.4億元和53607.1億元,分別占全國存、貸款余額的27.82%和27.52%;區域內上市公司數目達424個,占全國上市公司數的29.63%。為搶占泛珠三角區域市場份額,各金融機構紛紛調整經營戰略重點,加速泛珠戰略布局,并加大對該地區的政策和資源傾斜力度,加快創新產品和品牌建設步伐。面對日益激烈的同業競爭,金融機構必須在經濟管理政策、營銷方式、服務手段、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調整,進行跨地區聯動經營。
二、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進程
(一)以金融學會為合作主體的區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安排順利推進
泛珠三角區域內正規金融合作始于2004年12月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學會聯合召開的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金融論壇,并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金融論壇備忘錄》作為區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安排。至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金融論壇已舉辦三屆,社會組織層面的金融合作順利推進。其中,首屆論壇正式建立泛珠三角金融研究合作協調機制;第二屆論壇主要是研討區域金融合作途徑、金融信息共享,引導資金跨地區流動、促進金融創新、實現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式方法;第三屆論壇主要是就金融資本的流動與融合進行研討,同時9省區城市商業銀行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城市商業銀行戰略合作備忘錄》,就有關跨地區票據業務平臺、次級債券認購、銀團貸款和信貸資產的互相買賣等內容達成協議,為金融資本的流動與融合提供了新的范例。
(二)區域金融資源的跨區域配置效率逐步提高
目前,區域內的金融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跨區域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拆借量和票據交易量明顯增加,區域金融基礎設施平臺建設迅速推進。截止2006年6月末,香港的銀行在內地共有69間分行,其中一半以上設在泛珠三角地區。同時,香港證券市場已經成為泛珠三角地區企業走向海外資本市場的首選。資料顯示,在過去10年,香港為泛珠地區企業融資約910億港元,占市場融資總額9%。截止2005年末,在香港上市的“泛珠”企業共有89家,其中47家是民營企業,市值達2178多億港元。
(三)區域金融合作進展明顯,金融聯系更加緊密
廣東與香港地域相連,人文相通,粵港這個次區域的金融合作在區域合作的推動下進一步深化,在金融機構互設、金融業務合作上取得明顯進展。截止2006年6月末,廣東共有港資銀行x家,港資駐粵保險公司代表7家,同時部分香港銀行將數據處理中心、檔案管理中心、單證業務、電話業務中心等業務部門內移。如中銀香港將軟件開發中心遷至深圳,匯豐銀行將檔案備份中心遷至廣州。廣東有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香港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2006年2月廣發期貨經紀公司成為我國首批赴港開設分支機構的3家期貨公司之一。在銀行業務合作方面,粵港銀行業在授信融資業務、結算代理業務、外匯資金業務、個人銀行業務、港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以及港資銀行代理保險業務、信息交流和人員培訓等方面全面展開合作,合作形式逐步多樣化,合作對象逐步多元化,合作成效日益顯著。特別是在支付結算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建立了粵港票據聯合結算系統,基本形成了一個覆蓋珠三角的粵港票據結算系統;實現了粵港、深港港元即時支付系統的聯網;實現了廣東和香港地區銀行卡網絡互相連通。
三、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中面臨的問題
(一)區域金融合作的統籌規劃有待加強
1.區域金融合作制度性安排有待改善。目前,與“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有關的制度安排主要體現在2003年6月由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2004年簽署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金融論壇”備忘錄》和2004年“9+2”簽署的《泛珠三角區域省會城市合作協議》以及2006年簽署的《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城市商業銀行戰略合作備忘錄》中。這些金融合作制度出自不同性質、不同地位的創造者,從總體看還缺乏一定的系統性,且部分制度安排缺少操作性。
2.區域金融合作的協調有待加強。現階段,金融互動合作基本上還是民間自發地對經貿投資發展做出反應,金融合作雖然存在融資與貸款、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人才、貨幣流通等多方面的合作方式,但總體上仍處于“自覺需求反映型”,仍停留在“要素互補”階段,這種金融合作關系帶有很大的自發性和分散性。
(二)區域金融合作運行機制有待理順
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橫跨9個省(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分屬三個貨幣區,內陸9省(區)分屬4個央行大區行管轄。從行政地域空間看,地方政府對資本的獎入限出偏好和多重利益主體存在妨礙了金融資本的有效配置。從金融地域空間看,金融管理機構(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設置不協調也加大了金融合作成本。目前,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的派出機構主要是按行政區劃設置,央行大區行的設置并非以區域經濟的聯系程度為標準,而是以區域經濟總量的平衡為原則,因此央行大區行的設置與經濟區域范圍的相悖必然導致在金融合作過程中出現政策協調難度和信息傳播成本的增加。此外,區域內商業金融機構與監管機構的信息不能橫向流動和橫向共享,增加區域金融合作的隱性成本,直接影響到決策的質量和監管的效果。
(三)區域金融合作的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主要表現在:跨地區結算渠道暢通程度不夠,清算時間長,企業清算成本高;跨區域的金融產品和工具不足,金融創新滯后;金融產品賴以存在和流通的信用環境質量差,直接降低了金融服務和產品的利潤水平和市場空間,提高了金融服務和產品的成本;金融子部門之間的聯動效應差、效率低下,制約了金融體系的整體效率;區域內征信體系與金融信息網絡的建設不完善,影響了區域金融信息的互聯共享性。
(四)信息不對稱影響了金融合作的深層次拓展
云南、貴州、四川在“9+2”版圖中,是距離廣東最遠的三個省份,空間跨度均達一千多公里,遠遠超過湖北等非泛珠三角省份。同時9省(區)的金融發展呈現較為明顯的梯度水平,其中廣東是第一梯度,福建、四川、湖南是第二梯度,江西、云南、貴州、廣西、海南是第三梯度(見表2)。由于空間距離遠,經濟金融發展梯度明顯,使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突出,金融機構在開展異地業務時面臨管理難度大、風險管理手段缺乏等問題。因此,金融機構發放異地貸款業務時將把地理空間距離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如廣西異地貸款的主要來源地是廣東,2005年末廣東的金融機構給廣西企業的貸款余額為59.34億元,占廣西異地貸款總余額達61%。

四、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發展趨勢
(一)近期目標:建立健全區域金融信息溝通平臺
1.健全區域金融研究信息溝通平臺。要繼續發揮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金融論壇的交流和溝通作用,促進區域金融界加強交流、溝通和協作。可進一步擴大參與金融合作論壇的專家人士,如吸納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領域的成員及政府機關、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等多類別人員參加論壇,通過廣泛聽取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提高經濟金融界對泛珠金融合作的關注程度。要強化區域內調研合作,建立區域內聯合調研機制和成果交流制度。進一步推動統計資料以及區域內金融信息共享,加強區域內本外幣政策、金融監管等方面的課題聯合調研和信息共享。
2.建立區域金融監管機構信息溝通平臺。人民銀行金融穩定部門以及銀監部門、證監部門、保監部門要加強聯系與合作,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由區域內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及時通報區域金融運行中的突出風險源,防止區域風險傳播擴大,維護區域金融安全。
3.搭建區域金融機構信息溝通平臺。通過建立由泛珠三角區域金融機構省市分行參加的負責人聯席會議制度,商討具體金融合作領域。通過建立信息定期交流通報制度,實現金融產品信息、金融服務信息、政策信息的充分共享,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內金融業務聯動,通過建立客戶信息通報制度,把風險造成的損失最小化。
4.建立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信息網站。組建由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牽頭,區域內各省區央行、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具體參與提供信息源的金融專業網站。使社會公眾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相關信息,降低信息傳遞成本和信息搜索成本。
(二)中長期目標:構建經濟金融良性互動的機制
1.建立健全區域金融合作的協調機構與協調機制。要成立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委員會,由區域內地方政府、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門金融管理局與9省區區域央行以及三大金融監管部門派出機構共同組成,采取例會制度,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負責規劃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總體框架藍圖,商討協調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事宜,強化金融合作的系統性和操作性。要繼續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充分發揮粵港澳金融合作的“龍頭”作用。如建立粵港澳三地政府間金融合作協調機制,將金融合作納入粵港澳政府合作框架,在定期召開的粵港、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上增設金融合作專題,制定金融合作的戰略規劃和方案等。
2.構建區域金融風險防范的機制。為促進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健康發展,應在進行區域金融風險信息溝通基礎上,建立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應急處置機制。可參照國際上較成熟的金融系統穩定性評價指標,對金融風險進行測算,同時按不同監管職能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應急方案,同時還可嘗試建立“9+2”金融應急處置基金庫等。
3.構建區域商業金融良性運行機制。實現區域內部的金融合作,必須突破金融資源條塊分割的格局,形成市場化的金融運行機制。金融機構應立足于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制定泛珠三角區域的總體規劃、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各家金融機構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應積極整合區域內金融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在重大戰略上要協調互補,尋求跨區域信貸合作的途徑,加強跨區域商業銀行分支行之間的業務合作。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跨區參股和控股,通過相互參股、控股、交叉持股、兼并重組等實現金融機構業務范圍和功能在泛珠三角地區的拓展,增強和創新區域內金融服務,促進資本的跨區域流動與融合。促進泛珠三角區內金融企業以產權為紐帶的綜合經營,推動銀行與保險的合作、銀行與證券的合作、證券和保險的合作等,培養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金融集團。做大金融產業資本,拓寬區域內資金融通的渠道,推動經濟金融互動發展。組建覆蓋泛珠三角并主要為泛珠三角經濟發展和各地區經濟聯合服務的區域性商業銀行。
4.完善區域金融基礎設施,降低交易成本,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區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金融基礎設施為區域金融合作中出現的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提供暢通的渠道,包括區域支付結算平臺、區域票據交換中心、區域信用卡管理中心等,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區域金融業整體水平。
責任編輯 莫仲寧
作者簡介:張家壽(1963-),男,廣西博白人,中共廣西區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西南交通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張 敦(1949-),男,廣西全州人,中共廣西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