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是并行統一的,效用是價值的內化,效用在個人相互之間實質上是不可以比較的,勞動是價值的外化,在生產關系意義上來說,只有人的勞動才是產出的唯一約束,但因為收入分配機制不夠完善,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仍然是會存在不一致的情況。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效用價值論;資本;地租;貨幣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018-03
一、對勞動的一種深入認識,勞動在個體的累積效應

假設一社會只有兩個勞動者甲、乙生產一種產品,兩人不加任何區別。W是甲乙兩人均要求的勞動最低支付曲線,Q是產品的產量,t是勞動時間,BC是現有的勞動生產率。A是一種發明創新的突破,它是某人對現有的生產與技術的掌握與熟練達到一定程度的結果,使得生產率有顯著增長。如果沒有A,兩人的最優支付為E,而現在最優的是,對甲支付D,對乙支付A(設CD=AB),或者二人互換,且要求完成相應的勞動時間。通過這個例子想要說明的是,科技發展進程中的大多數發明與創新是個人的經歷,知識與思維的高度凝結,絕不可能分攤給多人完成,且對于個人是具有成本的,但也是可以替代的。

再引入學習效應,假定一項事業可以分成均等的K份加以管理,管理對象只有好壞兩種狀態,處于好的狀態的概率為。,且有很多個相同的管理項目和管理者,管理的需求與供給雙方都是完全競爭的(不考慮多層級)。W=kn(k-1+1)1-n[ax+c-b(k-1+1]n,a,b>0,W是每個管理者在相應條件下要求的最低支付,k是本輪管理的規模(用份數表示),k-1是上一輪管理的規模(設k>k-1,k<或=k,當k-1=k時,W=K(ax+c-bK),D是這項管理的需求曲線,S(∑W)是供給曲線。n,a,b的取值在一適當的區間內,可以推知的情況是,這項事業最初是交由K個人管理,最終是由一人管理,∑W終=KnK1-n(ax+c-bK)=K(ac+c-bK)較∑W初=k(ax=c-b)降低了。
二、社會生產的結構
花費在生產資料上的社會勞動時間總是有一個存量,它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科技的新舊更替不斷增長,所增加的部分為生產資料存量的增加量。比如,一批投入生產的機器,假定生產規模一直不變,這批機器的數量由于機器的有形折舊一直不斷被新投入使用的完全相同的機器彌補而保持不變,可以預見到某一天,由于科技的進步,這批機器由于精神折舊使得其價值幾乎為0,不再用于生產,當這批機器全部被回爐煉回鋼鐵再生產出新式的機器,原來生產這批機器的社會勞動時間因此永遠被固存了,而花費在新式機器上的社會勞動時間也成為了新的生產資料存量的增量。

將生產資料存量的增加量與最終產品和服務作為最終產出,而將生產過程中所有用于購買最終產出的支付視為最終支付,將生產維持社會所需的生產規模而需彌補生產資料的有形折舊的部分看作生產相關產出的上部階段,將銷售也納入生產進程作為生產的下部階段,可以將社會生產簡單地描繪如圖。
三、“立體”而非“平面”的交易支付

假設某種最終產出的生產過程自上而下自然地分成5個階段,每個階段由對最終產出的增值表示,如圖。可知連續的生產進程中,除第一階段外每個階段都必須先將上一階段的產品以前面全部階段的增值量買下,這種購買部分上可以是以商業信用賒購賒銷的形式,完成增值后再向下傳遞;各階段的產品銷售的資金回流與最終支付也會存在負的時間差,也就是說各階段還要先買下本階段的部分增值;這樣最終產出的價值就被重復核算,所以由于社會分工十分復雜,要完成這個生產進程每個階段就必須有一筆與最終產出價格和生產規模相適應的貨幣沉淀下來。無論是用于購買生產資料增量的資金和各階段的營運資金的價值補償,還是賒購賒銷中的商業信用或直接或間接地都是以生產要素未來對各階段部分增值的索取權為擔保的,這里的生產要素一般是指資本或土地。
在貨幣M1框架下的一種理想情形。續上,再假設:(1)生產進程中的各階段開始時在銀行中剛好有足夠的存款能保證各階段相應開出的支票足額兌現;(2)生產各階段的購買完全墊支,各階段必須將前面階段和本階段的所有增值買下才能生產出產品;(3)最終支付全部以現金的形式流通,所有交易支付都是同步一致的;(4)各階段的自有資金、債券融資和銀行貸款的比例相對不變,經濟穩定。存在以下的循環:最初,每個.階段持有用于購買本階段增值的現金并開出與前面所有階段值總額相等的支票用于購買上一階段的產品,比如,第4階段持有購買第4階段增值的現金并且開出與第1、2、3階段增值總額相等的支票,購買發生后,前一階段收到這筆支票,將與此階段增值額相等的部分兌換為現金持有而將剩余部分作為在銀行的存款劃歸其賬戶,比如第3階段收到第4階段的支票后,將與第3階段增值額相等的支票兌現而將與第1、2階段增值總額相等的支票作為第3階段的存款繼續存在銀行,同時,生產進程中最下端的階段將最終產出售出獲得總額與所有階段的增值總額相等的現金,將與以前階段的增值總額相等的現金存入銀行,剩余現金繼續持有,從而完成循環,兩類貨幣回歸平衡,比如第5階段將最終產出售出后獲得與第1、2、3、4、5階段增值總額相等的現金,之后將與第1、2、3、4階段的增值總額相等的現金存入銀行,而繼續持有與第5階段增值額相等的現金,回到最初的情形。因此,經濟若要保持穩定,銀行的存款準備,以最終支付形式存在的現金,生產進程中沉淀的現金和支票存款都需要同時保持一定比例,利率起著很重要的調節作用,同時這還需要一個完善的銀行金融體系。
四、薩伊分配理論的解析,資本與土地索取權背后隱含的勞動求償
Tx、Ty為生產最終產出X、y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較兩式的結構可知,P與T具有相同的經濟學意義,都是表示資源對產出的約束,但在生產關系的層次上來說,人的勞動(貢獻)才是對產出的唯一約束。
假設存在一組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的系數 (可參鑒第五小節),由此計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任何一個經濟參與者從最終產出中獲得的效用相互之間實際上是不能也是不用比較的,單獨構成上面各自的數量方程關系,從而一般均衡可以建立在下面一個假定的基礎上。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將自己的勞動投入生產并且以科技發展水平允許的最優生產率生產出需要的每種產品的數量滿足自身消費,達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社會分工和交易不過是為了實現這樣一組最優的生產率而已。
實際上自然資源對產出是有限制的,這樣就有了對固定量的生產要素支付問題。
如果最終產出x的生產中必須要某種生產要素M,M的數量相對于人的勞動是稀缺的,這樣就使得上述系列方程組不再成立,為了配平這一系列方程組,在關于x的項的分母下面全部添加TX,M,使得所有人對x的總消費量等于總產出量,TX,M就變成了是同人的勞動貢獻并列相當的對固定生產要素按其“貢獻”的索取權支付,如地租。但實際上并非一定如此,比如,在x沒有生產之前,某人發明創新了生產x所必需而且僅缺的一項技術,假定此時M的價值為0,技術的發明創新者將M的所有權以代價0買下,并將技術投入生產出x,則可以通過固定要素按其“貢獻”的索取權或是以由此形成的公估價值將M(附加技術)賣出獲得發明創新這項技術的勞動補償;同樣,一個生產x的生產要素\"的持有者直接向發明創新者支付1買下技術投入生產或是由生產要素M的持有者借給發明創新者一筆資金以公估價值n將生產要素M買下,由他將技術投入生產,待生產要素M(附加技術)升值后,再以公估價值m賣還給原生產要素的持有者,在公平交易和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兩種情況等價,可知1=m-n,實際的收入分配由市場、經濟條件決定。
資本可以看作一種半固定量的生產要素,在短期資本是“稀缺”的,但在長期當資本的“貢獻”所隱含的人的貢獻(勞動)得以補償,由于競爭,資本自由流人生產進程得以“充足”,生產得以充分調整,理想條件下,已投入生產進程的資本的租金TK趨向于0。但競爭過程取決于許多因素,并不是完全的約束機制,發明創新中包含的勞動決定著競爭力的大小和仿制的難易程度,但產生的收益可能是遠遠大于公平的勞動補償或是說潛在的最優支付。而且發明創新的普及存在阻礙時(有時是純粹的壟斷)產生的收益是在其所有的產生要素持有者之間進行分割的。再有,如果因為經濟波動等生產中的資金耗損要以一定的市場利率引入新的資金時,就會保留相當的實際利潤率,同時也保證了生產中的資金不會流出。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快,需要新的理念和思維,新的商品生產者取代舊的生產者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五、統一看待所有的支付形式與多樣的支付形式存在的意義
①W1=wt
mu1、mu2、mu3、mu4為工資率w=0.5、1、1.5、2時勞動的邊際效用曲線,w越大,mu遞減的速度就越快,在縱軸的截距越大(幾乎成正比),mc是單位勞動時間的邊際成本,換句話說就是消費1單位時間閑暇的邊際效用(以私人勞動計,假定mc不隨w變化)。可知w曲線的移動方向與mc曲線的移動方向一致,由此也可以引出成本比較項
②W2=wt=k1W2
(W2是實際支付,w是工資率,k1是一般的利息收入占實際支付的比重,如股息、債息、銀行利息等(或者k1是稅收負擔占實際支付的比重,前面的加號變成負號),
這樣工資率就有了一定彈性,比如,在②括號中所描述的,向某人征收所得稅,在一適當的條件下可以這樣認為:他所承擔的稅賦部分相當于按時償付的一定量的欠款,那么不同工資率對應的勞動邊際效用曲線遞減的速度降低,保持勞動供給不變的條件下,工資率w0可以降低,但不能夠低于w1,因為勞動的邊際效用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

如②式所述存在一般的利息支付時就會出現與稅收類似但方向相反的影響,在適當的條件下同樣可以這樣認為:當w較小時實際支付更接近于①式,當w較大時,mu遞減的速度加快,從而工資率的要求提高了,實際支付更高。可知,實際支付額也取決于支付形式。
再比如,③W3=W0+k2W3
(W0是一筆資金附加利息形成的連續穩定的收入.k2W3是將這筆資金進行積極投資獲得的超額收益部分,t是投資行為,W3是實際收入,
不同的公平且可行的支付形式之間比較才具有剩余,簡單而言,如果保持相同勞動的供給不變的條件下,實際支付(②W2、③W3-W0大于①W1,支付形式②、③相對于①具有剩余。
社會必要勞動與發明創新勞動有著重要區別。按照一般的定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在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由此可以得出社會必要勞動的重要特性一可重現性,對于保持其相同的勞動供給,可以通過增減支付額等不斷重復的“實驗”求得相對穩定并且接近于潛在最優的支付。而發明創新是“一次性”的,所處的情形與條件不可能再現,這種區別并不是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之間的區別。
[責任編輯 張 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