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目前的農產品流通存在很多問題,使農業發展、農產品流通和質量水平都受到負面影響和制約,并降低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因此,針對我國目前農產品物流體系中的弊端和不足,運用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探索物流體系合理規劃的方法,研究合理規劃物流體系會帶來的效益價值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體系;效益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060-02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趨于完善,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質量,擴大出口等目標的實現已經不能單純地依靠資源和成本優勢,而要同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優化農產品產—供—銷各環節的主體行為。本文把農業產業環境的合理化、市場化研究定位為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鏈條中流通體系的優化,這對我國農產品和農民的關系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套良好的物流體系,對我國的農產品價值增值、質量保障高效率的流通、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具有極高的效益價值。
二、農產品物流的目標和我國的現存問題
WTO框架下的農產品貿易,基于比較優勢理論下合理發展各個國家的農產品作業,努力實現第一利潤源和第二利潤源的同時,努力抓住第三利潤源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又一重要手段。農產品物流是基于農產品本身的特殊性逐步衍生出來的流通手段,是以農產品生產資料的采購、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運、分銷等從生產地至消費者手中的產品全壽命周期的控制與管理。農業物流所要達到的目的:一是使農民生產的任何產品都能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二是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增值;三是降低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成本,縮短生產周期,提高市場反應速度,提高客戶滿意水平,使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提高。建立一個適合我國農產品現狀的物流體系,是帶動和規范整個農產品產業鏈的關鍵,也是降低成本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手段,提高人們福利水平的突破口。
我國目前所處的農產品流通階段,流通市場混亂、雜亂無章,帶來的負面影響嚴重。例如,降低了我國農產品的質量水平,增加了成本,不利于農民增收,破壞了產業鏈的整體效益;而且也帶來了不少的負外部性問題,比如,噪聲污染、路面損壞,等等。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由于對農產品的處理不當,或是技術問題,造成的農產品腐爛、變質、污染、毀壞等直接價值損失高達農產品總價值的25%到30%(美國僅為2%左右),且質量沒有保證,可見在流通過程中不但沒有形成增值反而形成喪失競爭力的缺口。那么,這些弊端在合理規劃物流體系之后是否就能夠解決了呢?又會帶來多大的正外部效應呢?對農民和農業又有多大的效益呢?
三、良好的物流體系帶來的效益分析
第一,從生產主體一一農民的角度來看。合理的物流體系是降低風險提高農民福利的重要保障。合理化的物流體系,會由于單個小農戶面對大市場之間的宏大的交易費用和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而把農戶從物流體系中擠出,取而代之的是規模較大的農產品集散市場、農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等。而這種取代又會間接地作用給農戶,首先,由于流通過程中的風險由農戶轉移給新的物流主體,即使會遇到不當的物流決策或意外風險,也會有抵抗風險能力較強的經濟組織承擔,客觀促成了農民收入的相對穩定性。其次,擁有合理的物流體系后會降低流通費用,專業化的物流管理會使保鮮、冷凍等適用于生鮮農產品運輸的技術得到標準化和規模化,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這樣會使那些大的經濟組織為了達成規模經濟而增大農產品一次性運輸交易的農產品數量,即增大了農產品的需求量。我們假定農產品供給是分散的小農戶,供給彈性很小,供給總量“S”每一年基本變化不大。需求方是規模較大的農產品集散市場、農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需求量用“D”表示,規劃物流體系后需求方增加其需求意愿“D”,分析生產者剩余,如下圖所示,生產者剩余增加為R,即生產者福利增加,農民的境況變好。

第二,良好的物流體系會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農業組織的高效和農產品集散市場的正規化,客觀上鼓勵訂單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發展和完善。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訂單農業,使得“公司+農戶”的模式興盛起來,由供給市場來決定農戶的農產品生產作業。這種模式的興起必然會使物流的需方由分散的小農戶轉移到規模較大、管理體制較完善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龍頭企業克服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使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一次性交易代替批發市場中農戶與批發商之間的多次交易,從而使得交易成本得到了節約。龍頭企業會因為對第三利潤源追取,規模逐漸擴大。
第三,龍頭企業直接與農戶的接觸,二者之間的交易費用過大,而且在實際的操作中會時常出現機會主義的違規行為現象,這些引致因素最終會帶動農業合作組織廣泛進入農產品流通的鏈構,參與到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以及農戶與集散市場之間,形成農戶客體自己的組織形式,逐漸形成農戶一合作組織一龍頭企業完善形式。

第四,完善物流體系還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進入農村,如超市和農產品加工場等企業形式在村鎮開枝散葉。現代農業物流體系的建立可以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理論上農業物流體系的創建,在實踐中主要體現為在農村建立物流產業,它屬于專門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村商品流通企業。通過建立適應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物流體系,或對目前存在于我國農村的相互獨立的具有物流特征的企業進行資源重組,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支農企業的發展。同時,伴隨著小城鎮進程的加快和新農村建設的開始,超市、農產品加工場等企業形勢會逐步進入農村,其中,超市購物環境良好,產品種類豐富、規格齊全、包裝精良。對鮮活農產品的供給。最根本的要求便是質量和食品安全有保障,配送及時準確,費用低廉;而農產品加工場是靠加工品外散的組織形勢,沒有可靠的物流作為依托,深入到原料產地會阻礙產品的營運,加大費用。可見,這些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物流體系的支持。因此,為其配套良好的向外輸送加工品的物流體系,則深入到原料產地,既會易于得到充足的原料,節省購進原料的采購成本和交易成本,又可依賴良好的物流輸送系統,節約產品外輸的費用和輸送的安全性。
可以預測一個區域的物流搞得越好,它的相關產業就會越發達。這些產業的加盟會產生生鮮農產品新的利潤空間,同時,也會帶動農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連帶效益。
建立設施齊全的物流園區,理順農產品產業鏈,會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就業。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加工處理水平,是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大多需要一定的整理、烘干、散熱、消毒、防腐包裝等處理,專業化的物流體系會提供一系列相關的技術,按客戶的要求進行專業的包裝或生鮮農產品的初步加工,提高農產品在流通中的質量保證和效益,而且相關配套的規章制度和正規的流通領域會使物流過程成為各個主體之間達成一個長期合作的關系,避免了原來的一次性交易或者信息嚴重不對稱所造成的機會主義滋生和過高的交易費用。可見物流也是一種產業形式,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會解決一定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
四、結論
物流體系是整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一個通道,是縱向影響整個農產品市場環境的重要環節,是給從農戶到最終消費者中間的所有利益主體帶來效益的環節。隨著我國經濟日益市場化和全球化,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不僅是農民、企業的問題,同時也涉及到我國和國際的全部消費者的利益。面對我國農產品物流這一嚴重的缺口和不足,以及良好物流體系所帶來的正外部效益之大,合理規劃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意義重大。
發展農產品物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新課題,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是農民增收的新源泉,是農產品質量的新突破。政府應該積極引導,搞好協調,增強服務意識,為農產品物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建立規范化的市場監督機制,建立順暢的農產品“綠色通道”。
[責任編輯 張宇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