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農民貸款難的問題長期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造成了農村地區資金供求的不平衡,制約了農民的增收。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必須盡快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并通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來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關鍵詞:資金短缺;農行改革;農業保險
中圖分類號:F3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053-02
一、導致我國農民貸款難的原因分析
(一)從資金來源方面分析
1.資金組織困難并流失嚴重
建國初期,由于發展經濟的需要。我國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農業長期以來為工業提供了大量的低廉的原材料和廉價的勞動力,為我國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城市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很好地反哺農業,造成了我國現階段城鄉二元化的現象比較顯著。農村收入水平很低,資金供給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農村金融的落后。此外,由于農信社的資金不夠雄厚,管理方面還存在較多漏洞,在業務創新及服務方面與國有銀行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在廣大群眾中缺乏信任度,使得許多儲戶認為資金只有存入國有銀行才保險,于是把積蓄紛紛由農村金融機構轉投向國有銀行。而國有銀行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吸收的大部分資金都流向了效益好、回報率高的城市企業。農村的資金“倒流”城市,這樣就使得本來就嚴重匱乏的農村資金更加陷入困境。
2.國有銀行經營轉型,紛紛退出農村市場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金融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國有銀行原有的機制已經不適合市場的要求。國有商業銀行紛紛進行了深入的改革,逐漸轉向企業化經營,不再單純以政府的政策為導向,開始追求“流動性、安全性、贏利性”。特別是把贏利性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國大部分的農村地區都比較落后,經濟發展緩慢,造成了資金的回報率低。再加上農業生產的高風險、被動性大、周期長,使得國有銀行紛紛把更多的資金都投向了城市。這樣就加重了農村資金的短缺程度。
(二)從金融機構本身分析
近些年來,農民貸款難問題一直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當前給我國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即所謂的“三足鼎立”。自從1996年以后農業銀行開始走商業化道路,開展的業務都遵循著“三性原則”,這就與農業生產的高風險、周期長相背,從而農業銀行將農業資金以農業為主轉向了工商業并舉,并把更多的資金投向城市,這樣就使得農村資金來源捉襟見肘。另一方面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其業務比較單一,僅在農產品的收購、儲備、調銷等純政策性方面發揮作用。這樣農村信用社幾乎成了落后農村唯一可以獲得資金融通的正規金融機構。
由于農業生產的風險不僅較以前增大了而且更加集中,從而導致災害事故的破壞力和造成的經濟損失愈來愈大。這樣農村信用社放貸的熱情受到打擊,對于農村貸款的審核不斷加強,并相應地減少了部分的貸款份額,使得農民貸款更加困難。
(三)從農民自身原因分析
在我國農村,由于廣大農戶受長期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質量低下的影響,很多農民都不愿意和國家正規的金融機構打交道。使得通過民間借貸來解決貸款問題的思想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根深蒂固。許多村民的中小額借貸款項都不去農村金融機構貸款而向親戚朋友借款。
可以說農村民間借貸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農戶之間彼此間比較了解,手續簡便快捷,多數都不用抵押擔保手續,擴大了農戶的資金來源,活躍了農村的金融市場,是現階段農村金融的有益補充。但也應看到,農村的民間借貸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首先民間借貸的風險較大。易形成債務糾紛,是造成農村治安不穩定因素之一。其次,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金融政策的實施。往往是國家實施緊縮政策時,民間借貸、地下錢莊越是活躍,跟國家的政策目標相背離,從而影響國家利率政策的全面實施。
二、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對策分析
(一)緩解農村資金的倒流現象
現階段應該積極有效地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金倒流的現象。政府應支持農村建設,給予優惠的稅收政策。一方面,對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可考慮減免利息稅,以利于信用社吸儲。目前,信用社改革期間有免所得稅的政策,但這個政策對盈虧平衡或虧損的信用社沒有實際意義,應考慮減免營業稅。另一方面,吸取日本的經驗,將郵政儲蓄吸收的資金絕大部分投入到農村。同時,人民銀行應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對郵政儲蓄特殊優惠政策,轉存款利率應盡快與其他金融機構相一致,解決不平等競爭問題。
(二)明確中國農業銀行的改革方向
中國農業銀行商業化改革,不應該按照其他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模式來實施,而應考慮到農業銀行為“三農”服務的具體特征,制定出切合中國具體實踐的改革模式。眾所周知,由于農業的低效產業屬性以及由此決定的農業信貸的高風險、低效益,必然使農業信貸業務與農業銀行的商業銀行性質相矛盾,從而使農業銀行越來越將業務重心移至風險小、收益高的非農金融領域。應該進一步明確農業銀行的改革方向,改革應該是有限度的商業化。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明確農業銀行為“三農”服務的目標,使農業銀行主要為農村地區提供農業貸款,與農村信用社一起擔負起農村金融建設的重任,促進農村資金的良性循環。二是為了增加對農村金融的支持,在稅收方面給予農業銀行更多的優惠,降低其營業稅的比率,減少農業銀行的運營成本。三是中央銀行給予農業銀行更多的優惠再貸款,解決農業銀行資金不足的問題,并給予農業銀行貸款利率更大的浮動空間,從而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
(三)促進農村金融主體多樣化,建立農業保險機制來降低貸款風險
在形成農村金融主體多元化的同時,還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業保險制度,來增強農業抵抗風險的能力,提高農民的還款能力,從而降低貸款風險,增強其貸款熱情,消除貸款銀行的后顧之憂。針對我國的現實情況,現階段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也就是要建立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保險制度模式。所謂政策性,就是把農業保險產品當作準公共物品而非私人物品來對待,采用商業保險的形式和技術進行經營。所謂政府主導,就是政府要對政策性經營的農業保險提供統一的制度框架。各級政府和各種允許的經營組織要在這個框架中經營保險和再保險。同時,政府對規定的農業保險品給予較大的財政支持。建議成立專業性的隸屬于中央政府或其某部門的中國農業保險公司,以該公司為主經營全國的農村保險業務。成立專業的中國農業保險公司是一種政府、保險業、農民和金融機構四方受益的舉措。農業保險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系數,農民的違約風險也大大降低了,這樣農村金融機構“惜貸”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得到緩解。
(四)政府對農村貸款加大宣傳力度,規范農村民間金融秩序
政府在農村地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向農戶講明在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益處,打破其傳統守舊的思想。同時,農村的金融機構要轉變觀念,不要坐等客戶上面,而要主動深入到農戶各家,向其宣傳貸款的不同類別,以及國家惠民政策和相應的貸款程序,消除農戶對正規金融的戒備心理。
對于民間金融的存在問題,應該看到民間金融的存在不僅僅在于它能夠增加農村資金供給,更為重要的是它能打破農村金融市場壟斷格局,從而活躍農村金融市場,成為農村金融不可或缺的有益補充。針對民間金融機構的存在和發展問題,關鍵還在于如何為其提供一種合理的制度安排、公正有效的競爭規則和市場約束機制。首先,從利率控制入手,強化對現有民間金融的監管。為此,要進一步承認民間金融的合法性,讓它們能夠以合法的形式存在。這樣,監管者一方面可以對符合條件的予以保留和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把現有民間金融中的高利貸、地下錢莊、非法集資等金融中介形式區別開來,并給予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其次,從利率控制人手,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借貸確定具體的利率上限,并逐步降低這個上限。只有嚴格控制并逐步降低利率上限,才有可能迫使現有的民間金融組織向現代化的金融中介組織轉化,促進我國金融的深化和發展。最后,對于符合條件的民間金融中介組織,要按照一般金融中介的監管方式進行監管。這樣,可以促使民間金融中介向正規金融中介的轉化,也可以使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處在同一競爭水平上,消除對民間金融的歧視。
總之,要解決我國當前農村貸款難問題,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與配合,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但可以堅信,只要政府與社會齊努力、城市與農村齊配合,我國農村完善的金融體系的建立就不會遙不可及,現有的問題最終也都會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 姜 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