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省域經濟空間結構指的是省城經濟的空間分布和發展水平狀況。根據省城內城市經濟規模極其分布特征,可將我國省城經濟空間結構劃分為半單核型、準單核型、單核型、半雙核型、雙核型和多核型等六種,它們在省城城市經濟的等級分布和極化程度兩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其經濟發展水平也有明顯的差異。劃分各省城經濟空間結構的類型對于中國各省城制定本省城城市發展戰略、推動省城經濟空間結構的優化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中國省域;經濟空間結構;類型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013-03
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域之間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因此,各省域的經濟空間結構也大不相同。本文擬采用杜能的“孤立化”的方法——只考慮一個要素的作用——就我國各省域的經濟空間結構類型進行初步研究,以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有一個新的認識。
1 劃分省域經濟空間結構的標準
省域經濟空間結構,指的是省域經濟的空間分布和發展水平狀況。其內涵和外延皆小于省級“區域空間結構”或“省域空間結構”概念。
一般地,區域空間結構由點、線、網絡和域面四個基本要素所組成。其中,點是區域經濟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區域經濟的重心所在。而集相關經濟活動、社會活動和人口于同一個地方的城市也就因此成為區域空間結構中重要的點。在我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所限,除了沿(長)江、沿海這兩條軸線之外,對大部分省域而言,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密度大的軸線很少,而網絡則只在小范圍內(而不是在省域這種大范圍內)存在。另外,我國城市化水平還不高,且城鄉二元結構十分突出,城市構成了省域經濟空間結構的骨架。據此,本研究擬僅將城市及其經濟規模作為劃分我國省域經濟空間結構的標準。具體標準有:①G2/G1值(G1、G2分別表示省域內經濟規模首位城市、第二位城市的GDP)、G3/G1值和C4/G1值,這些值能反映省域城市經濟的等級分布情況。②G1/G值(G表示全域GDP)、(GI+G2)/G值和(G1+G2+G3+C4)/G值(G3、C4分別表示省域內經濟規模第三、第四位城市的GDP),這些值能反映省域經濟的極化狀況。
2 中國省域經濟空間結構的類型
根據上述劃分標準,本研究對我國2003年各省域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發現: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省域在上述兩個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據此,本研究將我國25個省域(四個直轄市、兩個特別行政區除外,西藏、青海和臺灣的資料暫缺)的經濟空間結構類型劃分如下:
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G1/G值大于0.25,且G2/G1值小于0.60。其特點是:省域內有一個強大的經濟核心,而其他地級市的經濟規模則明顯弱小。甘肅、海南、湖北、吉林、陜西、寧夏和云南七省屬于這種類型(表1)。
半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G2/G1值小于0.60,且G1/G值小于0.20。其特點是:雖然省域內有一個經濟龍頭城市。但該城市在全域中的地位不突出。安徽、湖南、江西和山西四省屬于這種類型(表1)。
準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G2/G1值小于0.60,且G1/G值大于0.20,小于0.25。其特點是:省域內有一個經濟龍頭城市,但其在全域中的地位還不夠突出。貴州、四川和新疆三省區屬于這種類型(表1)。

雙核型經濟空間結構:G2/G1值大于0.60,且(GI+G2)/G值大于0.25。其特點是:省域內有兩個經濟地位突出、經濟規模相當的大城市共同組成該省域的經濟核心,而其他地級市的經濟規模則明顯偏小。福建、廣東、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和浙江六省區屬于這種類型(表2)。
半雙核型經濟空間結構:G2/G1值大于0.60,(GI+G2)/G值小于0.20。其特點是:省域內雖然有兩個地位突出、規模相當的大城市,但是其核心性不強。廣西、河北和河南三省區屬于這種類型(表2)。
多核型經濟空間結構:G2/G1值大于0.60,G3/G1值大于0.50,以/GI值大于0.40,且(GI+G2+G3+G4)/G值大于0.25。其特點是:省域內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經濟地位突出、經濟規模相當的大城市共同組成該省域的經濟核心。江蘇和山東兩省屬于這種類型(表3)。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劃分的中國省域經濟空間結構類型有六種:半單核型、準單核型、單核型、半雙核型、雙核型和多核型。
3 中國省域諸經濟空間結構類型的比較
半單核型、準單核型和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與半雙核型、雙核型和多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差別在于省域內城市的等級結構不同。前三者有一個龍頭城市,次級經濟中心還未成長壯大,等級差別明顯,而后三者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經濟規模相當的大城市,等級差別不明顯(如下圖)。

半單核型、準單核型和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差別在于經濟首位城市在全域中的地位不同。半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G1/G值的均值為0.14(表1),說明其經濟首位城市在全域中的地位不突出,整個省域經濟仍處于較低水平的均衡階段。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G1/G值的均值為0.32,說明其經濟城市在全域中的地位十分突出,整個省域經濟處于極核發展的非均衡階段。準單核型則介于二者之間。
半雙核型經濟空間結構和雙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差別在于構成雙核的兩個城市在全域中的地位不同。半雙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G1+G2/G值的均值為0.16(表2),說明其構成經濟核心的兩個大城市在全域中的地位不突出,雙核驅動的極化現象還不明顯。雙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GI+G2/G值的均值為0.36,說明其構成經濟核心的兩個大城市在全域中的地位十分突出,雙核驅動的極化現象也十分明顯。廣東有廣州、深圳兩大經濟中心,二者GDP之和占全省GDP的比重為45%,是該省名副其實的經濟驅動中心。
多核型經濟空間結構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大城市共同構成經濟核心,而且這些城市在全域中的地位很突出,整個省域經濟已處于更高級的擴散的多核非均衡階段。江蘇有南京、無錫、蘇州和常州四大經濟中心,而山東有濟南、青島、淄博和東營四大經濟中心。
4 合理性和科學性分析
區域空間結構總是隨著區域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演變的。方創琳將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劃分為四個階段:均衡封閉式空間結構、單核極化型空間結構、多核擴散型空間結構和均衡網絡型結構。那么本研究對我國各省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劃分有沒有反映目前我國各省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呢?回答是肯定的。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本研究所劃分的省域經濟空間結構類型的演變順序是:由半單核型或準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依次向單核型、半雙核型、雙核型和多核型經濟空間結構演變。2003年,屬于上述經濟空間結構類型的省域的人均GDP均值分別為6875元(半單核型和準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二者的人均GDP均值)、7255元、8001元、14390元和15225元,二者有很高的吻合度。可見,本研究對我國各省域經濟空間結構類型的劃分基本反映了我國各省域的經濟發展狀況。
5 本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本研究對中國各省域制定本省域城市發展戰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均衡發展理論認為,不發達地區應將有限的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按照回報率的高低投向有最優經濟效益的地區,以獲得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從而帶動全局。據此,我國半單核型和準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省域應加大對經濟規模首位城市的投入,使其成為省域內真正的增長極,以加快其經濟空間結構向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轉變。以安徽省為例,2003年,該省的經濟龍頭城市合肥市GDP為382億元,僅占全省GDP的10%,因此,它不是安徽省嚴格意義上的增長極,對全省的經濟帶動作用極為有限。
陸大道和陸玉麒先生對區域發展中社會經濟空間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作了總結: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科學技術得到較快發展,第三產業開始大量出現,有稠密的交通網深入區域的各部分,并且有多種運輸方式構成綜合體系;在大城市、集聚區發展的同時,由于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區域的第二級和第三級中心得到加強,上一階段(由農業經濟向工業化過渡的階段)單純的“中心——邊緣”結構逐漸變為多核心的結構。據此,我國單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省域在繼續發展經濟龍頭城市的同時,要適當地加大對經濟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一個或兩個次級中心的投入,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一般以人均GDP為主要判斷標準),要及時推動其經濟空間結構向雙核型經濟空間結構轉變。半雙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省域要加大對其經濟雙中心的投入;使它們成為省域內真正的經濟核心,以推動其經濟空間結構逐步向雙核型經濟空間結構轉變。雙核型和多核型經濟空間結構的省域則應將重點放在構建完善的“點一軸”空間結構系統上。
6 結語
本文采用杜能的“孤立化”的方法,根據區域結構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點”——城市及其經濟規模——將我國各省域的經濟空間結構劃分為半單核型、準單核型、單核型、半雙核型、雙核型和多核型經濟空間結構六種,這種劃分基本反映了我國各省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本研究對中國各省域制定本省域城市發展戰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本研究還只是我國省域經濟空間結構研究的第一步,所劃分的六種類型只是各省域經濟空間結構的骨架,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對區域結構組成要素中的“線”、“面”和“網絡”展開研究,以對各省域的經濟空間結構有更準確的把握,對此本人將另文討論。
[責任編輯 張 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