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利益格局重組,我國產生了大量社會利益矛盾,而人民內部經濟利益矛盾是最為突出的矛盾。解決好這一矛盾,要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構建化解人民內部經濟利益矛盾的有效機制.包括利益表達機制、利益決策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利益沖突解決機制,充分發揮機制的調解功能。
關鍵詞:人民內部矛盾;經濟利益;化解機制
中圖分類號:F062.2;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034-02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由于我國目前仍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利益格局重組之中,社會利益矛盾紛繁復雜。在眾多矛盾中,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是最為突出的矛盾。妥善處理各階層、各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各種經濟利益矛盾,事關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的鞏固,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事關和諧社會的構建。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鄉差距擴大所引起的經濟利益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穩步快速增長,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長速度在加快。相比之下,農民的收入增加緩慢,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農民的收入增加趨緩.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利益矛盾日益突出。
2.地區差距擴大所引起的經濟利益矛盾。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原因,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在地區方面是不平衡的。東部地區相對發達,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東部地區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優惠政策和良好的工業基礎,發展速度更快,進一步拉大了東、中、西部的差距,擴大了人們收入的差距,加劇了東、中、西部之間的矛盾,造成了中、西部地區居民心理失衡。
3.貧富差距擴大所引起的經濟利益矛盾。基尼系數是一個用來描述收入整體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標。國際上通常認為,當基尼系數處于0.3~0.4時表示收入分配比較合理,0.4~0.5時表示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則意味著出現兩極分化。2004年我國基尼系數達到0.465,2005年逼近0.47。從我國的基尼系數來看,我國已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貧富差距的拉大,造成了社會不同階層人們之間的矛盾。經濟條件差、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容易產生仇富心理,導致犯罪率上升,危及社會穩定。
4.行業差距擴大所引起的經濟利益矛盾。由于市場經濟體系不完善,國家宏觀調控不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我國行業之間人們收入差距拉大。某些特殊的行業和特殊的企業掌握著壟斷性的權力和壟斷性的資源,它們與其他一般的行業和一般的企業處于不平等競爭的地位,可以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一些掌握著行政權力和稀缺資源的單位和個人可能利用手中的公共權力為自己謀私利,尋求在行政定價與市場價格之間產生的巨額政策“租金”,從而導致腐敗現象的蔓延。這些不公平競爭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導致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擴大,造成了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矛盾。這些矛盾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必然會影響社會穩定。
化解利益矛盾從長遠和根本上講,要從利益制度的安排人手,以機制的力量去解決利益矛盾。針對新時期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特點,化解人民內部利益矛盾,必須構建利益表達機制、利益決策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利益沖突解決機制。
一、構建利益表達機制
暢通有序的利益表達。有利于黨和政府及時把握利益主體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各利益主體間的溝通和了解。我們應拓寬利益表達渠道。完善利益表達機制。一要改革和完善人大和政協的利益表達功能,充分發揮人大和政協在反映民意、溝通黨和政府與群眾聯系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完善信訪機制。信訪工作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群眾表達意愿和要求的重要途徑,是黨和政府體察社情民意、傾聽群眾呼聲的重要渠道,是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充分認識做好信訪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強信訪工作。對待信訪群眾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反映問題合理合法、有政策依據的要堅決落實解決;要保持信訪工作的超前性和預見性,實現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防患于未然;要堅持依法處訪,實行雙項規范:既規范各級機關和領導干部依法、依政策、依程序受理信訪事項,又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要樹立大信訪意識,形成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整體聯動的大信訪格局。
二、構建利益科學決策機制
人民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到人民利益問題的決策,都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要遵循客觀規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照科學程序,避免主觀想象行事。要發揮人民群眾在參政議政中的作用,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堅持政務公開、黨務公開,確保政情民意交流途徑暢通,重大問題讓群眾知道,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出臺前,一定要征求群眾的意見,量力而行。建立和完善民主決策制度,如重大政策出臺的公示制度、聽證制度、決策失誤追究制度與糾正制度。
三、構建利益協調機制
協調利益關系首先要從制度構建入手,保障利益主體公平、公正地享受社會公共利益、公共資源,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應盡可能惠及各社會主體。為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發展的重點,我國制定了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投資主體的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要公開、透明,確保機會的均等,避免優惠政策變成某些人進行不正當競爭的手段。針對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行業差別、階層差別所帶來的享受社會公共資源不平等現象,要本著全面統籌、合理安排的原則,著重從制度上入手,加強宏觀控制,縮小利益主體收入上的差別。針對分配不公引起的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政府要提高宏觀調控能力,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建立健全人民內部利益分配平衡機制,確保人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第一,保證社會成員公平競爭,實現效率優先的初次分配。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的作用,保證社會成員都能在公開、公平、公正的環境中進行競爭。要保護合法收入,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勞動、信息、土地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制度,實行與不同所有制相適應的分配方式。要全面整頓不合理收入,逐步把壟斷行業推向市場;要建立和健全市場秩序,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嚴厲懲處制假售假、走私販私、偷稅漏稅、貪污腐敗等違法行為,保障公平競爭機制運行。第二,運用稅收、金融、行政等宏觀調控手段,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現公平的二次分配。要通過經濟立法,借助行政干預,完善稅收征管制度,嚴格個人資產和收入的登記制度,提高政府的汲取和轉移支付能力,規范分配秩序,避免貧富差距過大。
四、構建利益補償機制
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政策調整,使某些社會成員的利益受到損失,有些人因退休、患病、負傷、生育、入學、失業等陷入困難,為這些人提供社會保障,盡可能地滿足他們基本生活需要,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確保社會穩定。利益補償機制的目標就是通過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社會互助等措施,來實現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全,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保障體系,是造福人民、穩定社會的重要保證。首先,要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要采取國家拿一點、集體拿一點、個人拿一點的辦法,逐步推進農村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設,把廣大農村人口納入保障體系之中。第三,要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積極發展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大力提倡社會捐助和個人捐助。應當看到,目前我國的慈善公益捐款與一些國家的慈善公益捐款有巨大差距。我國慈善公益捐款僅占全國GDP的0.1%,而美國的慈善公益捐款占其GDP的9%。據相關統計,目前中國新的社會階層以及從業人員人數已超過1.5億,約占總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著10萬億元左右的資本。只要政府加大宣傳力度,拓寬捐助渠道,鼓勵他們積極投入捐助行動中,我國的慈善公益事業是大有可為的。
五、構建利益沖突調解機制
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是客觀存在的。這些矛盾處理不好,激化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發生沖突,或爆發群體性事件。對于這些矛盾我們一方面要做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正確引導,教育人們要學法、守法、用法,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用經濟、政治、行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以調解和處理。群體性事件影響大,危害大,擾亂社會治安,妨礙社會穩定,處理要十分慎重。要嚴格區分群體性事件中正當行為與犯罪行為,依法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利益,糾正或制止損害群眾利益的違法行為,對于借群體性事件破壞社會安定團結的一部分違法犯罪分子,要依法懲處。
人民調解制度是化解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新時期,要動員各方面力量,把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結合起來,建立矛盾經常化、制度化的調解機制,依法及時處理群眾的合理訴求,努力消除不和諧因素。要加強人民調解工作。人民調解是依靠人民群眾自己的力量、自己的辦法來調解自己的利益矛盾的。它可以起到行政、司法調解所起不到的作用。人民調解組織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它對各種利益矛盾能做到早覺察、早預警、早調解,有這種調解機制可以妥善處理一些矛盾,化解一些矛盾,鈍化一些矛盾,不使事態擴大。為此,要建立人民調解的組織網絡,把人民調解工作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不斷提高人民調解的水平和公信力。
[責任編輯 孫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