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范圍內環境保護浪潮的興起,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環境成本內在化則是一種必然趨勢,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過度使用的狀況已經非常嚴重,如果不及時治理。會危及生存和發展。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相對較低,內在化的外部成本增長率較小,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強,利潤的增長率較大,被發達國家認為是“生態傾銷”,被貿易保護主義者利用;目前,制定一套有理、有度、有節、操作性強,能被廣泛接受的國際準則來規范和推動環境成本內在化十分必要.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更應積極地采取對策,協調貿易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關鍵詞:環境成本內在化;發展中國家;貿易
中圖分類號:F062.2;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029-03
1 環境成本內在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方面,刺激經濟的貿易政策可能扭曲市場結構,損害環境利益;另一方面,過分強調了保護環境而采取的政策也可能不利于正常的貿易發展,進而影響環境利益。例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現實決定其政府可能制定較低的環境標準,而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則可能較高,這往往會導致發達國家將污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同時發達國家可能以保護生態環境、健康為由,制造非關稅壁壘,利用貿易壁壘限制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進而削弱發展中國家治理環境的能力。
國際貿易中的環境成本內在化問題復雜,不僅是由于對環境本身資產做出評價非常困難,涉及的模型、指標體系尚未建立起來,而且由于各國發展水平不一,發展中國家可能由于環境成本內在化而受到利益的損失,如可能會使原料和初級產品的價格上升,出口競爭力趨于下降。最后,環境成本內在化很可能會被貿易保護主義者所利用,形成新的貿易壁壘。因此把握環境成本內在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對于制定有關的政策促進環境與貿易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1環境成本內在化對比較優勢的影響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沒有考慮環境成本,貿易品的價格沒有反映環境成本。環境要素的價格不依據市場因素決定,因此,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環境標準。發展中國家制定較低的環境標準,在價格上表現為較低的環境成本,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他們具有環境比較優勢,從而往往以犧牲環境、以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為代價,獲取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發達國家制定較高的環境標準,利用貿易手段將污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環境成本內在化使環境要素價格反映在貿易品的價格內,從而環境要素有了合理的市場定價機制,從而各國的環境標準將趨同?!碍h境比較優勢”從低環境標準條件下的低環境成本產業轉移到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有益的非污染產業,改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貿易格局。
1.2環境成本內在化對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和商品流向的影響
首先,環境成本內在化使污染嚴重的產品成本提高。價格競爭力下降。同時,隨著一系列的環境標志的實施.某些不利于生態環境、不利于人類健康的產品的生產將受到限制,需求將萎縮,甚至被淘汰。
其次,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所占比重將進一步下降。對資源使用價格長期低估,使生態環境受到很大破壞,而環境成本內在化使價格得到糾正,從而使資源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同時,環境成本內在化促使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和節能技術的采用,如開發氫作燃料的汽車和丙烷車,使用不含氯氟氫的新型材料,采用環保機構推薦的新工藝生產線,大量推廣使用再生紙等,使許多初級產品如木材和礦產品等市場進一步萎縮,并使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價格剪刀差進一步擴大,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進一步下降。
第三,綠色產品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綠色產品是指對生態和環境無害、少害或可回收循環使用的產品。環境成本內在化后,綠色產品的競爭優勢明顯增加,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是世界商品發展的潮流。因此,在未來的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綠色產品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
第四,環境成本內在化后,企業將不得不加大環保投資力度,改進原有的生產技術,引進和開發治污技術。從而增加了對環保技術和產品的需求。隨著環保新技術、新工藝的采用,產品中所含的技術知識將明顯增加,使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日益由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為主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
環境成本內在化不僅優化了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將改變跨國公司等直接投資者的投資領域,資本將從高環境成本的行業抽出而投向低環境成本或無環境成本的行業。同時,由于各國環境標準的不同,環境成本內在化程度存在差異,可能引發跨國公司的國際直接投資主體在全球范圍內,將資本從高環境標準、環境成本內在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推出而投向低環境標準、環境成本內在化程度較低的國家和地區,以獲取源于環境成本差異的超額利潤。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和環境成本內在化程度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環境成本的外部性較強,使得國外投資者得以入境興辦大量污染項目,成為“污染避難所”。
1.3環境成本內在化對南北貿易的影響
從理論上講,環境成本內在化不僅可以消除環境成本,而且在同等經濟技術水平的貿易伙伴之間,其實施可以促進和保障國際自由貿易。由于經濟與技術水平的南北差異,和生產與貿易結構的南北差異的客觀存在,必然使發達國家往往處于領先和支配地位,而發展中國家處于從屬或配合地位。結果,環境成本內在化削弱了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地位,從而可能惡化南北貿易關系。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環境成本內在化的實現中地位的非對稱性,使得前者占據主動與支配地位,后者處于被動與配合地位。這種地位上的差異,除了對發展中國家環境產生直接不良影響外,更為嚴重的是造成在貿易與環境中南北關系的對立,有礙于國際理解與合作。
1.4環境成本內在化的實踐引起國際貿易摩擦與爭端頻繁爆發,給多邊貿易體制帶來嚴峻挑戰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環境與貿易問題上的沖突,歸根結底是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程度非常高,而且經歷過環境污染的深刻教訓,所以,對經濟發展中的環境保護非常重視,往往有比較嚴格的環保標準和環保法規;而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則相對較低,對環境的重視程度相對來講會比較弱一些,加上發展中國家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的技術比較落后,其環保程度要比發達國家落后一些。在這種情形下,如果發達國家對發展中的出口貿易提出非常嚴格的標準,就會形成國際貿易的另外一種新的非關稅壁壘。所以,將環境與貿易問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聯系在一起的時候,環境與貿易的關系顯得更加對立。在WTO框架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環境與貿易問題上的爭執將會是阻礙達成統一協定的最根本的阻礙。發達國家如果過分以環境保護為借口實施這種貿易壁壘,那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多邊談判將變得難以進行。所以,如果WTO解決不好這個問題,WTO多邊貿易論壇和貿易自由化的宗旨將會是一句空話。
2 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環境與貿易問題
環境成本內在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使用的狀況已經非常嚴重,如果不及時治理,會危及生存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和各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的大背景下,為了可持續發展,發展中國家應采取積極措施,協調貿易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另外,隨著貿易自由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WTO貿易與環境問題的談判,發展中國家面臨兩方面的困境:一方面,因為外來產品更符合環保標準,更迎合消費者的環保要求,而被外國產品占領部分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因為自己的產品不符合其他國家的環保要求和標準,不能進入國際市場。
2.1發展中國家在WTO多邊貿易框架內開展貿易協調和環境外交
(1)在WTO多邊貿易體制和有關國際貿易、環境組織及會議中,發展中國家應團結一致,積極爭取和維護自己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促使國際貿易體系向著平等、公正的方向發展。解決全球環境問題是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共同責任,“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是考慮環境與貿易問題的根本立足點,發達國家盡可能多承擔義務。
(2)發展中國家應仔細研究國民待遇、各種例外和非歧視條款中的環境、技術標準,堅持標準和能力相對稱的原則,充分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有關條款保護民族工業?!都夹g性貿易壁壘協議》除了包括共同遵守的原則與條款外,也包含部分例外內容。
(3)通過環境規則和貿易規則的有效協調,達到激勵與約束的兼容。在不同的區域內,就各國或地區的具體情況,通過協商和談判,制定出大家共同遵守的貿易、環境準則和相互認可的環境、技術標準,并明確各自進一步提高標準的時間表,以便相互監督和協調,為標準的一致創造條件。這樣既可以保持各自的競爭優勢,也可以防止污染產業的轉移。
(4)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采取協調行動。一是提高環保意識,這是發展中國家的當務之急;二是逐步實現環境成本內在化。
(5)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機制,抵制不正當的環境保護主義行為。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系的談判機制,合理對抗機制,報復措施、非歧視原則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特殊照顧的規定,維護自身合理的經濟權益。要積極參與世貿組織關于環境方面的貿易規則的修改和制定工作,以限制環境壁壘的活動空間,為其企業開展經貿活動爭取主動權。
2.2發展中國家采取的相應措施
作為發展中國家,既遭遇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損害,產品出口屢屢受阻,又深受其轉移污染物品、生產技術設備的影響。為了消除、減輕這兩種不利影響,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
認真研究WTO規則和TBT、SPS等協議的具體規定,在國際貿易中積極爭取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政策為我所用,根據發展中國家的例外原則和非歧視原則據理力爭,尋求與發達國家談判、協調的有利空間,并要求其履行在環境治理方面提供經濟、技術援助和優惠轉讓技術的承諾。同時,在WTO和有關國際貿易、環境組織及會議中,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致,積極爭取和維護自己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使國際貿易體系向平等、公正的方向發展。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采取循序漸進的辦法,解決貿易競爭力和環境保護問題。
(1)進行環境資源產權制度和環境管理制度的創新。通過分散和明確環境資源產權,確立相應的責任、權利和利益主體,建立有效的使用、補償和責任承擔機制;建立基于市場的可交易的排污許可證和可交易的資源配額制度。
(2)完善經濟政策法規,激勵基于資源節約、環境友善的技術進步和產品貿易。加速用于環境保護的固定資產的折舊,對污染控制設施的固定資產稅和交易稅進行減免,建立環境投資基金和環境公共資金的貸款擔保機制,在證券市場允許用于增加環境保護項目、環保產業投資的優先融資等,以構建環境資金的多渠道可持續來源體系,從而激勵整個社會大力開發、采用環境無害化技術,使我國出口產品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和環境友善型方向轉化,從而真正顯現其競爭優勢。
(3)優化貿易商品結構,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發展中國家要密切注意環境問題全球化的進程,認真研究發達國家綠色消費浪潮的基本趨勢,大力推進清潔技術,發展無污染和少污染產品的產業,引導各類產業將環境保護作為其主要的價值取向之一,使環保指標和其他質量指標一起構成優質產品的內涵,從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出口貿易商品結構。要把綠色產業作為提升產業結構的重要方向,實施戰略性產業政策,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加以扶持,培養規模經濟優勢,在大力開展環保產品國際貿易的同時,提高企業防治污染的能力,為我國出口產品沖破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壁壘提供硬件上的支持。
(4)建立和完善環境經濟核算體系,實現貿易與環境的均衡發展。要借鑒國外經驗,建立適合國情的環境經濟分析方法和政策體系,加強對環境變化與資源、人體健康、社會經濟影響的定量化研究,把不可再生資源的損耗、可更新再生資源的消耗、環境的破壞與修復改善、污染的治理作為社會成本列入核算體系,逐步做到資源與環境的商品化、價格的合理化和消耗資源與破壞環境的有償化,實現資源的集約使用和有效管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5)完善環境技術指標及其實施和監督管理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標準認證制度。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我國的環境技術指標和生態認證體系總體上落后于發達國家,對此要從發展戰略上進行跟蹤研究,逐步建立起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環境技術標準和認證體系,通過與發達國家的信息與技術的相互交流達到技術標準和認證的相互認可,并在一定的領域具有超前性,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的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既提高自己基于環境的產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曾凡銀,2001),跨越發達國家為此專門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又限制與污染相關的產品、技術設備的輸入。
(6)實施綠色高科技戰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要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跟蹤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清潔技術、污染治理技術、“三廢”綜合利用技術,并有計劃地建立一批環保高新技術和產品的研究開發基地及高新技術孵化、輻射基地,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走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并重之路,推進產品和技術的升級換代。
[責任編輯 孫莉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