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提高農村城鎮化發展水平,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發展緩慢的廣大西部地區的農村城鎮化進程對于統籌全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更是具有長遠的深刻影響。實踐表明,城鎮化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加速城鎮化進程,就要了解目前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現狀,通過分析影響城鎮化進程的因素,因地制宜,找出對策,才能為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據。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因子分析;西部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174-03
一、農村城鎮化水平指標體系的建立
在參考(秦潤新,2000)的城市化水平指標體系基礎上,充分考慮西部地區統計數據的特殊性以及可獲得性,按照科學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構建農村城鎮化原始指標體系。由于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特殊性,綠化、植林面積等環境指標不應該作為農村城鎮化的評價指標,所以,給出的城鎮化指標僅包括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指標。

具體內容如下:(1)人均GDP(X1);(2)第一產業增加值(X2);(3)第二產業增加值(X3);(4)第三產業增加值(X4);(5)農業總產值(X5);(6)用電量(X6);(7)私營企業就業人數(X7);(8)農村個體就業人數(X8);(9)鄉村從業人員(X9);(10)農村固定資產投資(X10);(11)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例(X11);(12)人口自然增長率(X12);(13)人均實際收入(X13);(14)農村電話用戶(X14);(15)居民消費水平(X15);(16)衛生機構數(X16);(17)人均居住面積(X17);(18)郵政局數(X18);(19)衛生機構人數(X19)。具體數據見表1。
二、西部地區農村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分析
(一)因子分析評價方法介紹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過變量(或樣品)的相關系數矩陣(對樣品是相似系數矩陣)內部結構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變量(或樣品)的少數幾個隨機變量去描述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這少數幾個隨機變量通常稱為因子。然后,根據相關性或相似性的大小把變量或樣品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但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較低。即在盡可能不損失信息或者少損失信息的情況下,將多個變量減少為少數幾個潛在的因子,這幾個因子可以高度地概括大量數據中的信息,這樣,既減少了變量個數,又同樣地能再現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
具體分析步驟如下:
第一步:為消除量綱的影響,先將原始數據標準化,記為xij,表示第i地區第j指標的指標值。
第二步:建立變量的相關系數陣R=(rij)p×p。
第三步:求R的特征根及相應的單位特征向量,分別記
根據累計貢獻率的要求
取前m個特征根及相應的特征向量寫出因子載荷矩陣:
第四步:對A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
第五步:計算因子得分。
第六步:計算綜合評價總得分值,總分值越大說明城鎮化水平越高。
(二)農村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實證分析
根據構建的指標體系的實際統計數據,利用SPSS13.0軟件對我國西部地區十二省市自治區進行因子分析如下:

將數據無量綱化,進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取定因子的個數。分析得到變量相關系數矩陣有2個特征根:14.25、2.354,分別解釋變量標準方差的75%、12.391%,一起解釋變量標準方差的87.391%,相應提取的主因子有:F1、D2。經分析,得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在提取的2個主因子當中,大部分指標都在F1因子上有較大載荷,反映西部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F2因子反映的是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由因子分析結果可以知道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如表2所示。根據表2可得到按照西部地區各省份的因子得分值排序如表3。
(三)綜合評價結果分析
由表3因子分析結果可以知道:西部各地區農村城鎮化水平由高到低排名如下:四川、陜西、廣西、云南、重慶、內蒙古、貴州、新疆、甘肅、寧夏、青海、西藏。由以上排名我們可以知道:農村城鎮化水平最高的是四川省,最低的是西藏。四川、陜西分別位居西南和西北地區前列是比較符合現狀的。2005年,兩地區人口占西部地區總人口的33.17%,GDP占西部地區的33.02%,糧食占西部的34.66%,等等。西部地區的機械、電子、航空、核工業、冶金、電力、煤炭、天然氣、化工、汽車、摩托車等工業,大都集中在這兩個省市,并且還是西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和信息中心。廣西在2005年三次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在西部地區總排名中居于第三名;云南在2005年第一產業總產值在西部地區排名第三,第二、三產業總產值均排名第五,人均GDP相對于2004年增長16.37%,超過國民經濟發展總水平7個百分點,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重慶雖然人均GDP比較高,但是從它的第一、二、三產業等發展水平來看并不占優勢,所以,排名落后;內蒙古自治區雖然人均GDP水平最高,但是社會生活方面基礎設施水平不高,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衛生機構數相對較少,因此,綜合排名落后;貴州、新疆、甘肅三地綜合排名分別位于第七、八、九位,經濟和社會生活水平位于中間位置,新疆地區人均收入較甘肅、貴州具有優勢;青海、寧夏、西藏三地區無論是經濟發展、社會生活方面還是綜合排名均位于后三位,比較穩定,說明三地的城鎮化問題是絕對存在的,相比西部其他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由以上分析結果可知,西部地區各省份經濟社會得到了巨大發展,但是農村城鎮化總體水平不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稍顯落后于發達省份,相信在西部各地區發達城市的輻射帶動下,整體城鎮化水平會大大提高的。
三、加快西部地區城鎮化的政策建議
城鎮化是推進小康建設的有效途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西部地區城鎮化對西部乃至全國的經濟、政治、社會的協調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加速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進程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農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徑。農村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運輸、能源電力、供排水系統、郵電通信、醫療衛生、商業服務設施和科學教育等具體內容。首先,加快農村交通設施建設,改善交通運輸條件。由此可以改變城鄉之間的時空格局,打破農村的封閉落后狀態,改善城鄉經濟交流的頻率和速度,加強農村和城市與外界的聯系,有利于改善農村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次,加快農村科教設施建設,重視發展農村的教育和科技事業。由此可以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傳播先進思想、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擺脫傳統觀念束縛、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再次,加快農村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由此改善農村人民的健康狀況,減少疾病的發生和醫療費用支出,有利于農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最后,加快農村水、電、氣等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要統一城鄉水價、電價和氣價,減少基礎設施在城鄉之間的人為差別,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城鄉一視同仁,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步建設,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面貌,為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村產業結構的完善和升級創造條件。
2.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推進農村城市化的關鍵環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原則,根據市場供求狀況和未來變化趨勢,鼓勵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扶持和促進有市場的弱小產業,調減缺乏市場前景的落后產業,鞏固加強農村基礎產業。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必須對市場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認真分析研究市場,做到了解市場、適應市場、引導市場,做好市場預測,進而主導和主動開拓創造市場。首先,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改變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產業比重過大的基本狀況。在依托農業和當地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根據預測和市場需求狀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由此,可以給市場提供豐富多彩的商品,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是農產品加工增值,增加農村經濟收入,完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其次,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積極創造就業門路,增加就業機會,徹底改變農村服務行業和服務設施落后的狀況。由此,農村的經濟水平和收入水平才會有實質性提高,城鄉之間的差別才能被消滅,農村的城市化才能真正實現。
3.加快發展農村商業、服務業和營銷業
首先,大力發展農村商業、服務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商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促進農村城市化發展的關鍵環節。農村商業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在職能上是農業、農村工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的延續,它起著活躍市場、溝通城鄉農產品供求市場的重要作用,是農村城市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村商業、服務業,要加強思想認識,提高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重視商業在農村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對農村商業的投資力度,發展和壯大農村商業資本,充分發揮商業資本在推動農村城市化中的積極作用;其次,大力發展農村營銷業。農產品營銷是擴大農產品銷量和銷售渠道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發展農產品營銷企業,鼓勵商業集團進入農產品營銷領域,充分發揮產品營銷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導向,分散農民經營風險,穩定市場供應和市場價格等方面的作用。農產品營銷業的發展還有利于帶動相關服務行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4.加快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必須采取具體政策和措施優先開發利用農村的人力和優勢資源,分流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破除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城鄉分設、分治的歧視性制度和政策,加快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首先,深化改革、構建先進的農村制度體系。改革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推動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基本動力。體制改革最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是加快農村城市化的基本對策。農村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福利制度、法律制度、產權制度等方面的全面深入改革,破除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各種因素,為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其次,加快城鄉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的流動遷移,降低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的遷移成本,為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同時,要放寬農村人口進城建房、買房、安家落戶、從事各項經營活動的限制,取消強加于城市外來人口的各種不合理收費,真正降低農民進城的遷移成本和費用;最后,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對遷移入城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經濟幫助和財政補貼,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以加快農村城鎮發展步伐。
[責任編輯 張宇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