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合作金融(本文主要指農村信用社)存在許多問題,對于農業、農村的進一步發展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可以借鑒深圳發展銀行的經驗,引入股份制進行合作銀行化改革,也需要對已有郵政儲蓄進行改革,還可以采取引入私營銀行、規范私人融資等政策。
關鍵詞:農村;金融;合作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055-03
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郵政儲蓄、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考慮到具體業務的開展情況,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現在的主要客戶為企業和其他單位,與農戶無直接關系。農業發展銀行屬于政策性銀行,以農產品購銷貸款為主要業務,由于市場化的發展,其與農戶的關系也漸行漸遠。因此,與農戶直接關聯最多、對農村發展貢獻最大的仍然是農村信用社。盡管如此,農村合作金融體系面臨的諸多問題卻困擾著農業、農村的進一步發展。
一、當前狀況
(一)農村信用社難以得到國家支持,經營困難
由于歷史的原因,農村信用社為了追求資金上的規模而采取了高額利息的手段招攬存款,由此造成其資金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農村信用社大多把資金投入到非農業生產領域,并隨著那些貸款戶的關、停、倒閉而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貸款。再加之撤消農村基金會而由信用社代為償付其債務,又導致了一筆巨額的負債。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些因素,國家逐漸地退出了對農村信用社的控制和支持。因此,這又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信用社的資金得不到支持、信用社的壞賬不可能像國有商業銀行一樣可以核銷或者說由政府買單。由于中央政府退出信用社控制的同時,地方政府進行了替代,基層的、經濟落后的地方政府尤其參與得多,地方政府在農村信用社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農村基金會從成立到被撤并的整個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影響隨處可見。這樣的結果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信用社終于又找到了一個娘家,憂的是信用社的自主發展肯定會受到影響。
(二)信用社員工業務素質較差,內部管理混亂
由于歷史的原因,信用社員工素質不是很高或新聘人員也多是職工子女或原有員工親屬,這種近親繁殖的結果就是人員整體素質偏低。機構設置不完善,一人多崗現象嚴重,甚至出現財務管理制度明令禁止的現金出納兼任記賬員的情況。一些信用社領導有一種說法是:“信用社工作沒什么困難的,只要初中畢業就可以了,很快可以學會”。試問,這樣的觀點,用這樣的人員來搞信用社工作,如何會搞好?更不用說當今信息高度發達,新科技手段正不斷運用于金融行業,具有這種觀念和這種人員結構的信用社如何會有競爭力?正因如此,真正的專業人才很難留住,在崗的人員大多未經正規的專業培訓,缺乏現金及財務管理的能力,很難為管理高層提供有效的財務信息,而這又反過來影響領導對財務工作的重視,所以是一個相互而又兩難的問題。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客觀上來看,是因為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員技能不過關,財會工作內外監督不到位。
(三)選擇性貸款現象嚴重,農戶貸款難,貧困戶貸款更難
農村信用社的分支機構基本覆蓋了廣闊的農村,但是由于受到商業因素的考量,農村信用社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于是采取選擇性貸款。它們一般喜歡放貸給生產經營狀況好的鄉鎮、私營企業,真正急缺資金的企業不一定能得到貸款。農村信用社同樣也是這些效益差的公司資金的主要來源,但一般來講,它們吸引借款比較困難。信用社即使同意向其貸款,也因認為資信不是很高,風險較大而提高貸款利率,從而增加了融資的成本;有時實在無處籌資,就向私人借款,但是利率奇高。這就決定了其放貸的范圍、對象都具有嚴重的局限性,一般農戶獲得貸款的可能性不斷降低。農村信用社的資金投向已經脫離了農村和農業,其為社員服務的特點已經變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可以說已經基本上拋棄了“合作”這一原則。信用社是除私人間借款外,農戶資金的主要來源,但要得到信用社的借款比較困難。信用社即使同意向農戶貸款,也因認為資信不是很高,或者缺乏必要的抵押,風險較大而減少甚至減半貸款額度,從而使農戶真正到手的資金大打折扣;有時實在無處籌資,就向私人借款,但是利率一般比信用社更高。對于貧困戶而言,信用社等同于虛設,因為他們想要得到貸款幾乎不可能。信用社放貸時肯定要考察農戶的償債能力,貧困戶的資信當然不好,這也難怪信用社放貸給他們的可能性不大。
二、對策建議
(一)政策引導
從我國的具體實踐來看,應該放松金融市場的準人限制,發展私營、股份制等多種形式的銀行,鼓勵中小型融資機構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融資需求日益增長,僅僅依靠信用社顯然難以獨立支撐這一局面。從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和運行效率的目的出發,積極引入競爭,引入私營銀行,鼓勵發展股份制銀行或合作銀行,鼓勵中小融資機構的發展,打破金融行業的壟斷局面,應該定為農村金融改革的方向。私營、股份制銀行的優勢這里不再贅述。對于向農戶和中小鄉鎮企業、私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中小金融機構具有比較優勢,尤其體現在中小金融機構能夠與中小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而這種關系對于此類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重要。
(二)深圳發展銀行的啟示
1987年,經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在深圳特區6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通過股份制改造組成深圳發展銀行。1987年5月該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12月28日我國第一家公開發行股票的商業銀行正式開業。其后,深圳發展銀行創造了我國公司史上的屢個“第一”:第一家上市公司,該公司股票于1988年4月11日在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掛牌交易,并于1991年4月3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也因此,深發展是深市排名第一的股票,股票代碼為000001;2004年12月,美國新橋受讓34810.3305萬股非流通股,深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家被外資控股的商業銀行;深發展流通股票在1996年初大市最低迷的時候率先啟動,連續上升帶動大市走出熊市,成為1996、1997年大牛市的第一龍頭股。2005年,深發展董事長法蘭克.紐曼個人薪酬605(年報為602.57)萬元,高居深滬兩市上市公司之首,使深發展成為高管報酬第一高股。
深圳發展銀行雖然是建立在原有城市信用社基礎上,但其自成立之初,嚴格按照現代化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模式運作,其經營與發展的成果證實了科學管理對于提高企業價值的意義。隨著引進外資控股,吸引了國外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方法,并將風險管理、財務管理、市場開拓等各個領域進行了深化改革。2005年,深發展正式確立了“定位中小企業,打造貿易融資領域專業品牌”的發展戰略,并在2006年進一步提出了“貿易融資專業銀行,助力中小企業發展”的經營理念。目前,深圳發展銀行為企業提供的包括預付、應收賬款、存貨等融資業務,切實解決了企業存貨及應收賬款占用大量資金的問題,為其采購、生產、銷售提供了全方位的融資支持,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融資空間和便利的融資方式,極大的促進了企業的發展,深發展本身也在這樣的合作中受益并進一步壯大。從該公司2005年度報告來看,其當年實現利潤總額6.38億元,凈利潤3.51億元。可以說,無論從財務指標還是公司規模,深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型企業,與1987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另一方面,從員工受教育程度來看,根據公開發表的《深圳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年度報告》,該公司人員的學歷構成為,博士及碩士研究生502人,本科3253人,大專2409人,中專及以下978人,由此可見,其已屬于“知識密集型”公司一類。
總結深圳發展銀行的發展歷程,我們應當看到,深圳發展銀行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與其所具有的天時、地利各方面原因分不開。政策的支持、深圳市所具有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地理條件、深圳人敢為天下先的氣魄、特區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大量銀行支持(這些支持放在內地是不可想象的,而深發展正是通過這些支持同時自己獲得了長足發展)這些都是其取得成功的堅實保證。然而,究其原因,根本的因素仍然是深發展具有的合理的企業制度、先進的管理、正確的市場定位和優良的服務。
(三)建立合作金融(合作銀行)
股份制因為具備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切特點,即法人所有權、股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實物資產與價值資產分離,有限責任制度,產權市場化、商品化、貨幣化、證券化,是一種社會企業,專家管理,是開放型的企業,所以具有無比優越性。我們可以借鑒深圳發展銀行改革的措施,參照股份制企業的運行模式,嘗試組建新型的合作金融機構一合作銀行,這種銀行應該不同于當前的農村信用社。它應該實現真正的集各種規模散戶資金于一個實體,再以這個金融實體來向農戶或企業放貸,從而解決其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問題,最終實現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閑散資本更廣泛地參與農村金融活動這一目的。具體的作法可以參照股份有限公司的組成,不過由于涉及到眾多家庭的切身利益,應該以國家為信用擔保,由農戶和(或)企業自由組成合作銀行的股東,股東資格可以是無限制的,只要有剩余資金均可人股,每位股東認繳的股份不論大小,股東可自由退出(考慮到金融業有擠兌這一難題,退出時應以轉讓股份為主),由這些剩余資金組成的合作銀行再向農戶或企業放貸,以賺取適當的利息收入,再將這些利息收入作為合作銀行的人員工資和股東股息發放。合作銀行內部由股東代表組成股東代表大會,具體的內部管理及動作完全參照股份有限公司模式進行。合作銀行的建立,可以是將原來的農村信用社改組,也可以是全新建立,考慮到農村信用社的不佳名聲,應以另起爐灶為首選。
對于現有的農村信用社,也應該進行改革。首先,必須大力引進人才,給予優厚政策,真正實現以人才求發展的方針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實現持續發展。其次,信用社職工應端正態度,樹立為農民、為鄉鎮企業服務的思想,農村信用社絕不能脫離農村實際,不以服務“三農”為宗旨。最后,應該進行多種形式的產權改革。當前,已經有一些地方出現了將農村信用社改為合作銀行的嘗試,但不應該僅限于這種形式上的改變,應該從服務觀念上,從內在運行機制上進行改革。農村信用社目前是農村金融業的生力軍,在各大商業銀行網點從縣級以下地區撤出之后更顯重要,搞好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對于穩定農民生活、解決“三農”問題至關重要。現在有部分省市在搞農村信用聯社,原來農村信用社的轉換自身經營機制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工作已經啟動,經營狀況、經營業績開始改善,職工的主動性大大增強,責任感穩步提高。總的看來,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聯社化不失為可行之路,但是否能做到真正與以前的信用社決裂,煥發新的活力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其他措施
1.郵政儲蓄改革
郵政儲蓄由于其具有的分布廣泛的網點,而在農村社會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但現有郵政儲蓄只具有儲蓄功能而不具借貸功能,所以對于農民融資實際上沒有多大作為。因此,應該改革這一現狀,將郵政的功能擴大加上放貸功能,再加上其網點分布,對于農村融資困難局面的解決將起到重要作用。應控制郵政儲蓄的資金運用,可以規定縣、鄉等農村區域內的郵政儲蓄網點具有直接的放貸權限,如有多余的資金,可以轉存到信用社等合作金融機構,以填補其資金的不足,而且應規定這部分資金用途主要用于發展農業。具體的措施則是應該效仿商業銀行,設立信貸部,主要目的當然應該是對農戶的貸款審核。
2.私營小型銀行
在農村引入私營小型銀行,其實就是鼓勵中小型金融機構的一種具體形式。私營小型銀行具有較多的優點,比如辦理業務靈活、方便,不具官僚氣息,易于與農戶和中小鄉鎮企業或私營企業打成一片等。引入私營小型銀行,也有利于加強農村金融行業的良性競爭(不提倡金融行業的過度競爭,因為這將導致金融機構為了爭奪信貸客戶而過度放貸,造成不良信貸),打破信用社的獨家壟斷局面,提高整個系統的服務質量。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為資金需求者帶來更多好處。
中小企業對中國十分重要,但是發展環境非常嚴峻,融資困難尤為突出。在中小企業中,貸款分布也很不均衡,不盡合理。一些有官員背景或其他特殊關系的企業占有較多的銀行貸款,大多數中小企業包括許多產品有市場、效益好的企業得不到貸款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改善金融結構等目的,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實踐證明,私營小型銀行具有很多優越性,能夠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和城鎮居民的融資問題,但由于沒涉足廣闊農村,農民還沒有得到這方面的實惠。在私營小型銀行的管理方面,應該規定在資本公積金超過注冊資本50%的部分方可人作為股利分配,包括自然人、其他銀行、企業法人等均可以人股,政府則可選擇性參股。其資金來源,可以吸收自然人、其他銀行、企業法人的定期存款,同樣吸收活期存款,還可以發行企業債券,尤其是更實用些的短期債券。業務范圍應集中于存貸款,貸款主要對象是當地鄉鎮企業和農戶,存貸款利率應該市場化,與其他商業銀行一致。總之,國家應該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私營小型銀行到農村去發展,實現市場補漏。
3.私人融資
我國政府一直以來視民間金融為非法交易,不允許其存在,這一政策規定大大限制了民間金融的生存和發展壯大的前景。除了親友之間不計息的借款和單位之間借款之外,其他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借貸活動均屬于非法,農民間融資正好屬于此類。由此而導致民間融資走向兩種極端:一是消失,二是地下經營。許多地方地下錢莊、高利貸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由企業和個人的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民間融資與正規金融部門融資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表現在這種借貸關系一般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之上,一般不具有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借貸條件靈活,屬于“關系型”借貸,很好地適應了農戶要求的融資靈活、方便等,當然唯一的缺陷可能就是利率稍高。為了有效減少甚至杜絕高利貸的發生,降低農戶的資金成本,增強農村金融系統的競爭力,政府應該承認民間融資的合法性,并制定出相應的制度,用以規范民間借貸,將其引入正常的發展道路。這樣將會為農戶提供更加優良的融資服務,利于打破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良性發展。
[責任編輯 張 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