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標準化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重要舉措,然而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現狀不容樂觀。圍繞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標準體系,監測體系不健全,農業標準化建設意識淡薄等問題,突破制約瓶頸,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形成制度規范;加強農產品質量體系和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完善政策法規,強化市場監管等對策措施,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做到產前、產中、產后農業生產標準化,對加快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欠發達;農業;標準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lX(2007)02-0058-02
農業標準化是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重要舉措,是農業執法的依據,是創品牌的關鍵,是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然而,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現狀不容樂觀,尤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分析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標準化存在的問題,研究加快標準化建設的有效措施,是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
一、農業標準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農業標準體系不健全
農業標準化建設滯后,農產品質量和檔次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除糧食產品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外,大部分經濟類特色農產品沒有制定能夠反映自身特色的產品質量標準,不利于產品的銷售和品牌的形成。現有的農產品標準水平不高,技術含量低,不利于培育高標準、規模化經營的拳頭產品,影響農業整體優勢的發揮。
2.農產品監測體系不健全
一方面農產品供給由短缺趨向總量基本平衡,市場需求對農業的約束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萎縮,受環境污染的影響,農產品中殘留的有害物質增加,直接影響著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缺乏目前市場急需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相關指標的監測,除不能對本地農產品進行公正評價外,也不能有效地防止有害農產品進入本地市場。
3.缺乏對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有效監督
由于經濟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多為個體經營,特別是銷售渠道流動性大,宏觀管理和監督難度大,容易造成有害農產品進入市場,進入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
4.農業標準化意識淡薄
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標準化意識和有關標準化的技術基礎知識相對匱乏,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對農業生產經營的要求。事實證明,淡薄的農業標準化意識,是導致目前農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5.菏澤市標準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菏澤市屬山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盡管各級黨委、政府為推行農業標準化建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農業標準化建設仍不規范,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主要是:農業標準化的相關配套體系尚未形成,農產品質量監管手段和機制還不很完善,工作措施還沒有到位,部分管理環節的關系還沒有理順。農業結構的調整還主要集中在數量結構的優化和新品種的開發上,而對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的提高,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廣大農民和農產品加工經營企業的產品質量意識、安全意識還比較薄弱,許多傳統的生產習慣尚未得到根本改變,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仍比較突出。
二、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對策
1.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形成制度規范。
對國家已有的農業標準、行業標準,要認真抓好貫徹實施。對國家、行業尚無標準,或雖有標準但低于當地農業發展實際需要的,應當制定地方標準。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和創匯企業,要參照國際通行標準和進口國的質量要求,制定相應的專項標準,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產前、產中、產后標準要相互配套銜接,力求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既要抓好生產過程的標準化,又要注重生產環境的標準化,并逐步在加工、貯藏、流通等環節全面實施標準化管理,確保上市產品的質量。對各項農業標準實行動態管理。根據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取向,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補充、修訂和完善,以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
2.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
近年來,農業質監體系建設有了長足發展,在種子、苗木、化肥、飼料、農(獸)藥、農膜、水產品、農機具及配件等方面,大都建立了相應的檢測機構。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應在加快質檢機構規劃建設、填補農產品檢測空白的基礎上,下大力提高檢測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對出口產品的檢測,必須進一步加強。在完善現有國家、省、市、縣農產品質檢中心和質檢站(室)的基礎上,將重心下移,把建設重點放在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大型龍頭企業上,加大對農產品源頭的質量監控。結合農村市場建設,在各類農副產品和農用生產資料市場,特別是大型批發市場,建立健全快速監測站點,開展市場質量監測服務。加強各類質檢機構間的配套聯網,提高人員、技術、設備等方面的互補和共享能力。已經形成產業化經營體系的地方,龍頭企業要把好質量關,做好日常的質檢工作。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各類質檢機構,逐步向市場化、社會化的方向過渡。
3.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建設
動植物疫病防治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以提高畜產品質量和衛生安全標準為目標,以動物疫病防治為重點,努力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完善動物疫病防治體系,下大力抓好社會防疫工作;二是搞好畜禽良種繁育,改進飼養技術,擴大規模飼養;三是努力提高畜產品加工、儲藏、流通環節的衛生管理水平,確保食品質量安全;四是加強疫苗、獸藥和飼料的市場質量監管,凈化畜牧業環境。
4.農業標準化的實施有賴于廣大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和消費者的共同參與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面向千家萬戶進行深入廣泛的宣傳教育,普及標準化知識。依托農技推廣組織和農村教育系統,通過開設農業標準化課程,舉辦知識講座等形式,使廣大農業從業人員盡快掌握標準化知識。大力推進“青年農民培訓”和“綠色證書教育”,通過培訓和宣傳,使廣大農民都能懂得什么是標準化,為什么要搞標準化,怎樣按標準進行生產。做到村村都有技術員,戶戶都有明白人,生產講標準講規范,產品講質量講品牌。
5.突出重點,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
一是從重點產品抓起。把“菜籃子”產品作為重點,因為這些產品產出量大,商品率高,市場消費量大,不僅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而且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出口創匯的當家品種。二是實施分類指導。推行農業標準化,必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要根據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首先從解決藥殘和疫病這兩大重點抓起,在確保食品衛生安全上狠下工夫。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菜籃子”產品的生產,分布廣、面積大,推行標準化的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鋪開、一步到位,可以先從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抓起,從產業化生產體系抓起,從規模化生產基地特別是出口創匯基地抓起,搞好示范,總結經驗,以點帶面,逐步推廣。三是切實抓好三個關鍵環節。生產環節,重點加強標準化技術的推廣,嚴格各重點環節的管理制度,提高規范化操作水平。加工環節,嚴格執行有關標準,搞好加工過程的跟蹤監控,提高加工、保鮮、儲運和包裝質量,提高產品檔次。流通環節,切實搞好農產品質量的市場監管,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積極推行優質優價政策。四是充分發揮產業化經營的巨大優勢,依靠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千家萬戶農民。龍頭企業是開拓國內外市場的主力,對他們來說,產品質量不僅關系一時的效益,而且關系長久的發展。因此,要把規范和提高龍頭企業的標準化水平,作為推動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措施,努力把龍頭企業的標準化工作抓上去,切實把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發揮好。同時,大力扶持各類農業專業協會、合作經濟組織,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農業標準化的組織實施中來。
6.完善政策法規,強化市場監督
以《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盡快研究制定農業標準化管理法規,力爭做到實施農業標準化的每一個關鍵環節,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把農業標準化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對明令禁用和淘汰的農業生產資料的品種和范圍,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布告,把信息傳遞給廣大群眾,并跟蹤監督檢查,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認定工作,名優農產品的認定,必須嚴格控制、嚴格標準、嚴格程序,確保質量,確保信譽。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經營管理,積極開展農資市場“打假護農”活動,保護農民利益。特別是對高毒農藥等國家明令禁用和淘汰的農業生產資料,加大執法力度,搞好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情節嚴重的,要追究法律責任。加強種子市場管理,搞好良種供應。積極創造條件,對規模化生產基地逐步推行農資直供。
[責任編輯 姜 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