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洋資源環境具有脆弱性和有限性,海洋資源具有共享性和外部性,海洋資源開發具有海陸開發的緊密性等特點。現階段我國海洋資源已遭到嚴重破壞,為了達到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建議采取實施海洋資源資產化管理,用EDP衡量陸源污染企業和臨海產業,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健全和完善海洋管理法規體系等策略。
關鍵詞: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EDP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143-02
1 我國海洋資源狀況
海洋資源是相對于陸地資源而言的,泛指海洋環境中存在的現在和未來能夠被人類所利用的物質、能量和空間等一切資源。我國瀕臨黃海、東海和南海,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四海相通總面積為473萬平方公里。
我國海域地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有大量河流人海,沿岸水域有機質和營養鹽豐富,每平方公里海域年平均生物生產量302噸;海域海洋生物物種高達20278種,約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種的1/4以上;灘涂淺海生物達2950種,適合養殖的經濟生物多達238種;海域漁場面積為280萬平方公里,適宜人工養殖的淺海和灘涂面積133萬多公頃。
我國海底礦物資源比較豐富。估計我國海洋石油資源量約406億噸;海洋天然氣資源量為8.4萬億立方米;已探明海濱砂礦儲量約16.25億噸,其中金屬礦為0.25億噸,非金屬礦為16億噸;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論功率約為4億~5億千瓦。海水資源豐富,主要利用方向是制鹽、提取鉀、溴、鎂等化學元素、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此外,我國濱海旅游資源亦很豐富,具有開發價值的旅游景點共有1500多處,其中有重要景區273處。
2 海洋資源特點
2.1資源環境的脆弱性和有限性
海洋水體具有流動性,潮間帶和近海水域水層淺、交換慢、環境復雜、自凈能力差,一旦受污染,容易引發病害,并能迅速蔓延整個海域,直接影響海洋水產業。另外,海洋資源雖然豐富,但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海洋資源大部分具有不可再生性,如礦產資源等。即使可再生資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如近海水產品的可捕量有限,如不注意保護、合理開發,超越其再生能力開發,也會造成資源枯竭。
2.2共享性與外部性
海洋資源屬于典型的公共資源,其產權難以界定,比如,海洋水體覆蓋下的生物資源可以游動,深海和公海資源尤其如此。因此,海洋資源具有較強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和共享性。比如,海洋水體可以泊船、航行、捕魚、養殖、排污等,可供多個開發主體共同開發利用。這樣也使海洋資源產生了外部性,出現了掠奪性開發、破壞性排污等行為現象”。
2.3海陸開發聯系的緊密性
一方面,海洋資源與陸地資源具有較好的互補性;另一方面,由于海洋資源的產品轉化為商品的活動都是在陸地上進行,海洋污染的污染物80%來自陸地。因此,海洋資源的開發應同陸地經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海陸一體開發。這樣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 我國海洋資源破壞嚴重
3.1環境污染
人們的經濟活動不斷向近海拓展,使近海污染日益加劇。據全國海洋環境監測網監測,我國近海污染范圍不斷擴大,氮、磷、石油和有機物污染明顯,渤海沿岸有217個排污口,接納了我國沿海污水排放人海總量的32%和陸源污染物人海總量的47%。據統計,我國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約80億噸,其中石油14.4萬噸,鉛6131噸,砷1萬噸,汞78.5噸,使海域污染范圍擴大,污染程度加劇。
另外,海域污染事件頻繁,環境災害不斷。如巨型油輪和海上鉆井泄漏石油災害、海域赤潮災害、違章傾倒以及貝類感染病毒等污損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不僅對海洋環境和資源造成嚴重損害,對人體健康危害也很大。據統計,1980—1997年,我國海域共發生赤潮380起,1998年珠江口發生的密氏裸甲藻赤潮,造成養殖業損失達35億元之多。
3.2資源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由于人們對漁業資源缺乏科學的認識和有效的保護,在產量指標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顧資源的現狀,盲目無序無度開發。超強的捕撈壓力,一方面,使傳統主要經濟魚類資源嚴重衰退,如大、小黃魚、曼氏無針烏賊、鯧魚、馬鮫魚、鰳魚、海蜇等傳統魚汛已經消失。另一方面,造成了資源生態平衡的破壞,傳統的主要經濟魚類資源在短期內無法恢復,如大黃魚、烏賊等,有些品種出現種群退化,性成熟提前,部分魚類產卵場消失,產下的卵無法正常發育繁殖,生物群落生存空間移位,資源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
3.3近海生態環境惡化
近幾年來,我國沿海地區對海洋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海洋開發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與日俱增。但由于重開發、輕保護,缺乏綜合規劃和管理,對海域開發利用不合理,忽視了海洋資源的脆弱性、有限性、外部性等特點,造成對海洋資源和環境破壞的規模、范圍和強度不斷增加,致使沿岸海域環境質量普遍下降,海洋災害頻發。由于缺乏完善合理的規劃和統一有效的管理,不同行業和部門爭占灘涂、岸線和海域,資源開發無序無度現象比較突出。沿海的工礦企業大量的工業廢渣和其他廢物排放人海,使近岸海區環境質量逐年惡化,污染范圍不斷擴大。部分海域海水富營養化,赤潮災害頻發。海岸侵蝕普遍,重要河口淤積等。海洋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降低了生產力,影響經濟發展后勁。
4 EDP及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EDP對策
4.1 EDP含義
目前,在世界各國廣泛應用的經濟信息系統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其內在要求是“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人類后代的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在此形勢下,對國民經濟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國民經濟核算的中心指標GDP只是一個衡量經濟產出的指標,沒有把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作為經濟過程的投入看待,同時也沒有將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所造成的對環境的破壞以及為恢復適宜的環境所作的努力加以適當考慮。因而,其計算結果不能表明在資源有限性的約束下體現環境和經濟統一性的長期發展成果。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為決策者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國際統計機構和統計學家們提出了實現環境與經濟結合的綜合核算的各種辦法,其基本思路是將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利用作為追加投入看待,并從原有的經濟產出總量中扣除出去,以求得一個經過環境因素調整的產出指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綠色GDP,即EDP。計算方法為:EDP=GDP-固定資產折舊-自然資源的損耗-污染損失。
4.2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EDP對策
4.2.1實施海洋資源資產化管理
長期以來,海洋資源無價,資源的無償使用,導致“資源無價、原料低價、產品高價”的不合理現象,造成經濟評價失真。而且由于資源宏觀管理不足,微觀經營者不承擔資源保值、增值責任,短期行為嚴重,造成海洋資源浪費和破壞嚴重,制約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因此,必須重新界定海洋資源價值觀:海洋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它應該具有價值。自然資源無論是自然的還是經過人類勞動投入的,只要可供人利用、能帶來收益,經濟法上就認定是資產的一種,即“資源性資產”。它可以具有經營性或非經營性,并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相互轉化。對海洋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就是把海洋資源這種特殊資產,從其開發利用到生產、再生產,按照自然規模和經濟規律,進行投入產出管理。包括對天然資源實行有償使用制度和核算制度;將收益用于資源補償和再生產;對凝結了人類勞動的資源,將其生產和再生產由事業型轉變為經營型;最后形成以資源養資源的良性循環,提高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2.2用EDP衡量陸源污染企業和臨海產業
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對策的關鍵是用EDP衡量陸源污染企業和臨海產業。以往對于地區發展的衡量主要以GDP為主,這樣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忽略了社會效益和環境污染對于生態平衡的破壞。為了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重視生產帶來的社會效益,要用EDP對陸源污染企業和林海產業進行經濟衡量,以達到保護海洋資源的目的。
4.2.3堅持可持續發展觀
聯合國通過的《21世紀議程》,把海洋作為有助于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財富。我國頒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也把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保護作為重要的行動方案之一。因此,要牢固確立海洋對人類發展起重要基礎作用的意識,增強自覺地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從而保持海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要加強宣傳教育,使全體國民懂得保護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的重要意義。
4.2.4健全和完善海洋管理法規體系
要在現有單項涉海法規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充實這一法規系統,理順海洋各行業主管部門與國家海洋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協調各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以國家海洋管理部門為主,建立起協調、控制、監督和引導綜合管理體制,以確立主管部門的地位和權威,協調、平衡各涉海產業部門利益,并與國際海洋管理工作接軌。
要制定海洋分類管理辦法,合理劃分海域的功能,確定不同功能區域的環境質量標準和控制目標,并實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以實現海洋環境的科學管理。要實行人海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建立總量控制系統,使排放活動始終處于海洋環境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控制海洋排污要和控制江河排污、城市排污結合起來,加強排污的綜合管理。
[責任編輯 馮勝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