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金融衍生產品以其規避風險和增加收入的功能。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創新金融工具的新亮點。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時間不長,在實際運作中存在著應用市場領域狹窄、產品品種單一和銀行獨立報價能力嚴重不足等問題。構建完備的外部經濟條件和加強商業銀行自身建設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商業銀行;金融衍生產品;金融創新;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062-03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銀行業加入世貿組織后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國有商業銀行面臨著全面開禁的重大轉變。隨著國外金融機構紛紛搶灘中國市場。致使中、外資銀行在開拓市場、爭奪客戶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由此,運用金融衍生產品規避風險和增加收入顯得尤為重要,金融衍生產品也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創新金融工具的新亮點。
一、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業務始于1997年,人民銀行允許中國銀行首家試點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目前,除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以外,還有民生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等三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獲準開辦此項業務。2002年12月,中國銀行在上海推出國內首個基于外匯期權交易的個人外匯投資產品“兩得寶”,從而打破了國內銀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的空白。2003年5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向市場推出了外匯期貨寶,拉開了外匯衍生業務在國內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的序幕。截至2004年11月,已有8家中資銀行、11家外資銀行和1家中外合資銀行獲得全面經營金融衍生品業務的牌照。2005年8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擴大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內容包括:擴大辦理人民幣對外幣遠期業務銀行主體,只要銀行具有即期結售匯業務和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備案后均可從事遠期結售匯業務;銀行可根據自身業務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對客戶報價;允許銀行對客戶辦理不涉及利率互換的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等。表中總結了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歷史沿革。
目前,從產品種類上看,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的金融衍生品業務僅限于外匯衍生產品和利率衍生產品。一般來說,與匯率掛鉤的衍生產品最大的特點是高收益、高風險,銀行不會給客戶保本金的承諾,客戶可能在短期內獲得很高的收益,但也可能發生本金虧損,主要包括結構性存款、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權、外匯掉期等;與利率掛鉤的金融衍生產品本金基本上不會發生損失,收益相對穩定,主要包括利率遠期、利率期權、利率掉期等。
二、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產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時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體現在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實方面,還表現在商業銀行外部的宏觀環境方面。具體表現如下:
(1)應用市場領域狹窄。我國商業銀行均不同程度地開辦了各種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但從應用的市場范圍看,多局限于外匯市場。我國多家商業銀行雖涉足人民幣遠期業務,但成交量一直不大,人民幣衍生金融交易應用領域仍然很狹窄。
(2)金融衍生產品品種單一,創新能力缺乏。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基礎資產只能是匯率和利率,缺乏以證券、股票指數、信用、貴金屬以及重要商品價格為基礎的衍生產品。這使得各家商業銀行推出的金融衍生品不可避免地具有高度的同質性,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業務創新能力,尚不能為客戶量身定做適合其特殊需求的衍生產品。
(3)銀行獨立報價能力嚴重不足。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工具尚未形成獨立的操作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缺乏定價模式,無法獨立對外報價,也沒有建立復雜的對沖機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主要采用“背對背”的方式,即尋找實力雄厚的外資銀行作為境外代理,自己以中間人的方式參與衍生產品交易,在規避風險的同時,也將產品的絕大部分收益轉讓給外資銀行。

(4)信息披露不規范。除上市銀行按中國證監會的要求披露年報外,其他商業銀行少有披露。即使有披露,對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情況基本也不涉及。由于缺乏能夠真實反映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信息發布體系,投資者不能對市場價格形成理性預期,這將不利于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而商業銀行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是要以衍生產品市場為依托的。
(5)監管法規不完善。銀監會于2004年頒布實施了《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法規,但僅僅依靠一部(辦法)來監管交易品種千差萬別、操作程序復雜、市場瞬息萬變的金融衍生產品是很不現實的。而且,我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現在均是ISDA的成員。ISDA協議的有關條款規定,如果交易雙方發生交易糾紛需要司法解決,原則上應由英國法院或者紐約州法院管轄。但這種管轄并不具有排他性。在交易雙方同意的前提下,接受交易一方法院的司法管轄也是可行的。也就是說,當我國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合作時,如果雙方同意,那么我國法律也可適用。但由于我國目前有關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業務得不到司法保護。
三、發展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具體對策
正如上文提到的,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業務存在的問題涉及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和外部宏觀環境兩方面,現就這兩方面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建議:
1.構建完備的外部經濟條件
(1)建立多層次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結構
多層次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不但能滿足具有不同投資風險偏好的各類投資者的多元化需求,還能為資本市場提供各種可供選擇的避險工具,因此,建立多層次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有助于提高我國商業銀行化解市場系統性風險的能力。多層次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建立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要完善基礎性金融市場。我國現已建立了同業拆借、外匯、國債、股票等基礎性金融市場,今后要將這些市場向更深、更廣、更具規范性的方向發展,為多層次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打好基礎。
(2)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進程
只有在利率、匯率市場化的金融環境中,資金才能發揮其商品的特性,商業銀行也才能真正實現商業化經營,進而成為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主體和交易主體。如果實現了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和利率市場化,就可以適時推出更為多樣化的與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相關的衍生品交易,如人民幣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利率掉期保值產品、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貨、外匯期權、外匯掉期等。
(3)明確監管機構,健全監管體制
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和金融衍生產品發展的現狀,應運用比較優勢的原則,明確監管機構之間合理的分工與合作。監管機構首先要完善監管制度,具體包括:市場準入制度、衍生品交易的擔保制度、大額訂單報告制度、持倉限額制度和市場信息披露制度等。而且對于這些指導性的監管制度要實行法制化管理,增強法律的確定性,使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具有一個透明、明確和有預見性的法律框架。其次,監管機構還需建立一套金融危機與金融風險的預警系統,以便有效防止金融衍生產品的過度投機。
2.商業銀行要加強自身建設
(1)引進、培養交易人才和風險管理人才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和復雜性,它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深刻了解我國傳統銀行業務,還要對國際金融市場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我國目前有實踐經驗的高水平的專業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人員、研究人員和產品設計人員都很匱乏,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引進國際人才,并建立有效的和長效的人員培訓機制,從實戰的角度培養本土人才。更為重要的是,在人才培養的同時注重建設企業文化,加強對人才的有效管理,如銀行可制定明確的內部員工獎懲制度,將銀行贏利與員工報酬聯系起來,還要明確限定交易員的權限,防止越權交易。
(2)從戰略上重視金融衍生產品的開發,培育銀行核心競爭力
2004年2月,國務院推出了《國務院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九條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要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推出為大宗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貨品種”和“研究開發與股票和債券相關的新品種及其衍生產品”。銀行金融衍生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衍生產品的定價能力。只有具備自行定價能力,銀行才能嘗試開發、創新衍生工具。不斷拓寬衍生產品的應用范疇;另一方面是平掉風險頭寸的能力,它是指用恰當的手段將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分解為相對基礎的、簡單的、流動性好的產品,這也是我國商業銀行亟待提高的方面。
(3)改進金融衍生產品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目前,我國各家商業銀行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操作流程和支持系統都比較規范,但在業務收入核算和人員業績考核這兩方面仍然無章可循。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沒有考慮到衍生產品交易,使得對于該項業務全國沒有統一的會計規則。各家銀行只能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對原有會計科目進行改良后使用。因此,制定全國統一的財務會計制度和銀行內部審計制度迫在眉睫。另外,商業銀行還應盡快建立基于管理會計標準的資金業務績效考核系統,更科學地考核業務人員的能力。
(4)加強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管理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高杠桿性、低透明性和市場間快速聯動性,因此,衍生產品交易蘊含的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加強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管理十分必要,具體來講,市場風險可用風險價值(Value at Risk,VAR)方法來度量,銀行應至少每天一次將交易組合按市價計算市場風險以實現對市場風險的良好管理;降低信用風險的主要原則就是分散化,商業銀行可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廣泛地選擇交易對手,同時簽訂期限、比重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約,其步驟分為兩步,即前期預防和期間跟蹤檢查;規避流動性風險單靠銀行的努力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我國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成熟,有活躍的二級市場接納合約的拋售,這也與上文提到的建立多層次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結構相吻合;減少操作風險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完善內部管理并健全交易程序,一方面,銀行應設立獨立的風險監控部門,明確衍生金融業務與風險監管的權限與責任范圍,保證操作權與監督權分離,保證信息及時準確上報,定期評估、建立并修改風險管理模型;另一方面,銀行要提供完善的備用設備和有效的應急措施,確保在發生故障時,業務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正常。商業銀行必須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對每筆交易的合法性、合約涉及國相關法律制度、破產法等法律法規進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基于對相關法律法規的深刻理解和對未來變化的預測,銀行才能有效管理和降低法律風險。
[責任編輯 張宇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