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30日,TCL集團發布2006年報及2007年第一季度季報,二者一虧一盈,極具戲劇效果。我不是TCL的股民,所以笑得出,不知道TCL的股民同志是什么心情。
實事求是地講,TCL2006年虧損在我意料之中,但是,2006年一下子虧損19.32億元,仍然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來預測虧損額度應該在12億元左右,不成想會這么多!
2006虧損之觴
為什么2006年會虧損這么多?TCL的解釋是:多媒體歐洲區虧損高達25.96億元,集團按股權比例分攤10.06億元,除多媒體之外,集團還虧損了9.26億元。
我覺得TCL的解釋值得玩味。
首先,歐洲虧損怎么帶來的?說明了什么?
TCL的解釋是:歐洲市場向平板電視過渡快得超乎預期,而TTE歐洲老的系統、團隊不能適應這一變化。
應該說這話說對了一半。
從CRT向平板電視轉型是大勢所趨,作為一個以電視起家的企業,TCL竟然未能對產業發展方向做出準確的判斷,這幾乎是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
實際上,在產業觀察人士看來,未能把準產業轉型的脈搏,固然是TCL的重大過失,歐洲市場高昂的營銷成本,恐怕才是其虧損的最大癥結。一個靠廉價勞動力生存的企業,怎么可能靠歐洲高昂的人力成本來生存?這,正是TCL2006年下半年痛下決心重組歐洲市場的原因。這種重組,實際上讓TCL回到了2004年收購湯姆遜之前的原點上。換句話說,收購湯姆遜已經變得沒有意義。
其次,集團其他產業虧損9.26億元是怎么回事?
這說明一個問題:TCL集團除了彩電在歐洲、美洲,乃至新興市場形成嚴重虧損之外,其他產業如電腦、白電、文化產業也已陷入困境之中,并在迅速成為集團第二個大的虧損源。而此前我們一般認為,TCL集團的虧損主要來自彩電的海外市場,現在看,情況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這種情況表明,TCL彩電產業的困境,已經蔓延到其他產業上。
這是相當要命的。也就是說,即使TCL彩電通過努力在海外市場實現了扭虧轉盈,其他產業仍然可能對TCL集團帶來巨大虧損,從而造成整個集團難以在短時間內走出困境。
做出來的盈利
按正常人的思維,2006年如此巨額虧損,2007年是不可能實現盈利的,最好的狀況也只能是逐步減虧。但是,TCL現在展示給我們的是:2006年巨虧19.32億元,2007年第一季度一下子贏利了1387萬元。這是相當滑稽的事情。怎么理解呢?我們只能理解為這是一種財務處理技巧,把2006年的虧損盡可能放大,為2007年撇出一個相對干凈的TCL。
實際上,這種把戲早就有人用過。趙勇二次執政長虹的時候,也是這么干的,把倪潤峰執政最后一年的虧損做到37億元之巨,為自己撇一個相對干凈的長虹。
為什么這么干呢?很簡單,反正2006年虧定了,干脆就讓企業多虧一些,好讓2007年盈利來得容易一些。對于現在的TCL來說,盈利比什么都重要,盈利能讓股民重新建立信心,盈利能保住不退市,盈利甚至能穩定軍心。這幾年,TCL天天喊扭虧轉盈,再不盈利已經無法向股民、向員工交代。
問題在于:這種做出來的扭虧,到底有多大意義?
真正的扭虧,應該是企業發展帶來的經營性扭虧,是企業利潤值增加的結果。曾經有資深財務人士就說過這樣的話:給一個虧損不太多的企業做出幾百萬、上千萬的盈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做出來的盈利,不僅無益,反而有害。TCL和長虹情況不同,趙勇可以把老帳撇給倪潤峰,李東生把老帳撇給誰?不還得自己扛著嗎?
實際上扭虧并不難,裁員、減薪就是了,TCL在過往二年里也一直是這么干的。該投的廣告不投了,該招的人不招了,海外市場營銷人員大批撤回國內,墨西哥、波蘭等海外工廠或停工或半停工。這樣做帶來兩個結果:一個是經營成本的降低,另一個是產品市場份額急速下滑。TCL手機表現得最典型,因為大量裁撤銷售人員,導致市場一落千丈,國內市場份額不足1%,被徹底擠出前10名之外,境況相當凄慘。
眾多從湯姆遜那里繼承來的CRT電視工廠,成為目前TCL最大的負擔,將來仍然可能是TCL最大的負擔。現在,這些工廠基本上處于停產狀態,但是,停產不等于甩掉包袱,更不等于解決問題。在CRT快速沒落的今天,這些老工廠直接面臨關閉或轉產的抉擇。但是,無論關閉還是轉產,都不容易。關閉,損失太大,TCL根本負擔不起;轉產平板電視,TCL國內生產能力已經足夠,有必要在海外生產嗎?
所以,海外工廠才是TCL未來幾年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這就是我為什么反復說TCL三年內不可能實現真正盈利的主要原因。
當然,TCL要做到短期盈利是完全可能的,把該計入的成本不計入就行了,就這么簡單。問題是,把包袱甩給明天,只能讓明天更難過,丟下的包袱最終還得自己揀起來。
目前,TCL實施的扭虧之道,基本上可以歸結為“節流型”減虧,就是一再壓縮經營成本。但我們知道,成本是不可能一直削減下去的,實際上,到今天,TCL能削減的成本已經非常有限。而且,削減成本還必須付出市場急速萎縮的巨大代價。實際上,這種“減虧也減市場”的情況已經出現:2006年,TCL集團的營業收入比2005年減少了48.2億元,下降幅度達到9.33%。預計2007年這種情況還會發生。
但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對于TCL來說,一個健康的企業比一個浮腫的企業更有價值。只要瘦身能讓TCL成為健康的企業,付出這樣的代價也是值得的。過去那種貪大求多的思維,該扔到太平洋里去了。
國際化的責任
一個好端端的企業,幾乎是一夜之間就陷入了巨大困境之中,TCL的國際化戰略負有重要責任。但是,李東生不愿意承認TCL國際化戰略已經失敗。我們也認為TCL國際化只是遭遇暫時挫折而非徹底失敗,國際化的道路永遠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輕言失敗還為時尚早。
中國企業必須國際化,這幾乎是一個共識。在全球市場越來越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的一部分,我們怎么能繼續蜷縮在中國市場不出去呢?但是,國際化就一定要在海外設廠嗎?一定要以收購的方式進行嗎?一定要“現在就出發”嗎?
問題沒有那么簡單。
目前,國際化的幾個典型企業如海爾、聯想、TCL,情況都不怎么理想,甚至可以說遭遇了很大困難。惟有華為是個例外。為什么中國優秀企業,做國內市場叱咤風云,做國際市場就困難重重?我認為,這和中國企業沒有準備好就匆忙出發有很大關系。
國際市場是一個什么樣的市場?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品牌雙競爭”型市場,恰恰大多數中國企業在技術和品牌準備上都非常不足,基本上是兩手空空。你想想,你赤手空拳,人家堅船利炮,怎么和人家較量?
就TCL而言,除了技術和品牌積累不足,還多背了一個包袱——湯姆遜,走起路來當然更艱難。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不收購湯姆遜和阿爾卡特,TCL會是什么樣子?我相信,TCL的情況會比現在好很多。
因此,國際化是要講究策略的,適時國際化,適當國際化,是準備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必須要牢記的。
未來之路
那么,2007年TCL會是什么樣子?2007年之后又會是什么樣子?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看出來,TCL的問題是一個“綜合癥”,不是單純的頭痛或發燒。既然是“綜合癥”,解決起來自然比較棘手。因此,我們基本上可以判斷,2007年的TCL在經營上不會出現大的起色,新的利潤增長點暫時難以形成。但是,因為已經預提了2007年的虧損,所以,經營會出現一定的盈利。不過,盈利額度不會很大,能做到1個億已經非常了不起。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2007年TCL企業規模將進一步縮小,預計2007年集團營業收入會繼續降到400億元左右,比2006年大約減少10%。
不排除2007年TCL變賣白電產業的可能。這塊產業對于TCL來說屬于典型的“雞肋”,扔掉更有利于集團的發展。因為TCL集團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減虧上,無暇顧及新利潤增長點的培育,因此,未來三年TCL將表現出后勁乏力的特征。2008年最理想的情況是:在不虧損的前提下,企業規模保持穩定。
研究了眾多企業案例之后,我們發現,國際企業有一個共同的屬性,那就是:品牌與技術,構成企業最大競爭力要素。
技術的取得,尤其是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專利技術的取得,沒有幾年的積累不可能實現。在這方面,我基本上可以斷言,TCL三年內不可能有實質性突破。實際上不僅TCL,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是這樣。
那么品牌呢?
為什么中國企業制造的產品就是比外資企業賣得便宜?因為我們的品質比人家差很多嗎?非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產品缺乏品牌支持。
目前,TCL的品牌戰略是“借船出海”,用人家的品牌(湯姆遜、阿爾卡特、施耐德等)打國際市場,TCL自主品牌的產品在國際市場很少能看到。“借船出海”的品牌戰略,表面上看起來是條捷徑,實際上隱患重重,屬于典型的短期行為。中國企業謹記一句話:只要品牌是人家的,市場就不可能是你的。
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自2006年起,聯想從“IBM”向“聯想”品牌戰略明顯提速。但是我們看到,TCL目前仍然一味依賴他人品牌,對推行自主品牌戰略基本上無所作為。
(作者系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首席顧問)
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成功營銷網站:www.marketingchina.com.cn
歡迎訂閱《成功營銷》雜志!
訂閱電話:010—856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