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崇拜是一種極其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臺灣也有豐富多彩的民間神靈崇拜。臺灣的民間神靈崇拜有許多是屬于“潮式”的,如三山國王廟、潮軍義勇祠、徐三館以及韓文公祠等。臺灣地區(qū)流行的潮汕民間神靈崇拜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潮汕移民特征。本文試就此作粗淺的探討,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臺灣地區(qū)的潮汕民間神靈崇拜
1.三山國王廟
顧名思義,三山國王廟供奉的是三山國王。在臺灣民間所信奉的諸神中,三山國王堪稱是名揚海內(nèi)外的“潮汕籍”。根據(jù)霖田祖廟石碑《明貺廟記》所載,揭陽縣霖田都(今屬揭西縣)有巾(又名金)、明(又名銀)、獨三座山。隋朝時,有三神人,出自山石穴,自稱兄弟,受命于天,鎮(zhèn)巾、明、獨三山,托靈于玉峰界石。顯圣之日,古楓樹生蓮花,眾異之。鄉(xiāng)民陳氏,白晝見三人乘馬而來,招為侍從,未幾遂坐化,眾尤異之,乃置祠合祀。接著,假人以神言,封陳氏為將軍,聲靈日著,人稱為“化王”,尊為界石之神。三山國王廟創(chuàng)于隋,顯于唐,封于宋(宋太宗詔封為三山國王,賜額“明貺”),于是,潮州府所屬的潮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揭陽、潮陽、豐順等九縣內(nèi),都立祠奉祀,以求護國庇民。
在臺灣,三山國王崇拜十分盛行。三山國王廟遍布彰化、臺南、高雄、新竹、竹東、新莊、宜蘭等地,總共236座,信眾達600萬人之多。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五日,是“國王生”。臺灣各地三山國王廟,香火特隆,男女信徒跪拜甚多,其中不僅有潮籍者,也有非潮籍者。那里的漁民和潮汕漁民一樣,稱二月二十五日為“王公滾”,這一天絕不出海。
2.潮軍義勇祠
光緒二年(1876年),福建補用道方勛(普寧人方耀之弟)奉巡撫丁日昌之命,率所招潮勇三千人,從汕至臺增援。集兵于小呂宋、圖謀犯臺的西班牙人,見我增防難攻,改為“交涉”。鳳山縣轄內(nèi)諸番社,此時趁機叛亂,大殺修路漢人。潮軍便被調(diào)往征剿。在是役及其后的開路諸役中陣亡、病死者達300余人。清廷于光緒四年(1878年)在鳳山舊城興隆西15公里天后宮左畔,創(chuàng)建“潮軍義勇祠”,以祭祀潮汕義勇軍。
3.忠義祠
臺灣屏東縣竹田鄉(xiāng)西勢村有座忠義祠,供奉“明粵東來臺開基創(chuàng)業(yè)之義民先烈,清康熙末年六堆民眾衛(wèi)鄉(xiāng)平亂之忠勇義烈,清光緒乙未(1895年)臺民救臺抗日,六堆參戰(zhàn)之忠勇義烈”,每年祭祀,官民熱烈參加。
4.義民廟
義民廟位于新竹縣竹北市新埔鎮(zhèn)枋寮村。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臺灣林爽文事件發(fā)生后,粵東死難義民暴尸遍野,林先坤、劉朝珍、陳資云等義士,雇了許多車輛,沿途收殮帶有黑布圈的義民尸200多具,準備運往關西安葬。當車行至現(xiàn)廟址時,牛不肯再走,后經(jīng)擲簽卜定,此是“自選”葬地,于是就將這些死難義民葬于此。翌年,林先坤接獲清乾隆帝的圣旨,在此建了義民廟。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軍占臺后,大肆毀廟,包括義民廟。新竹民眾抗爭,并派代表到東京請愿,終于保住了它。每年祭祀,就像過節(jié)一樣熱鬧。1988年7月建廟200周年慶典時,參加者竟有數(shù)十萬之眾。
5.徐三館
清光緒年間,陳有光創(chuàng)建的“徐三館”在潮臺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陳是康熙末年饒平縣下饒堡大榕社(現(xiàn)浮濱大榕村)移民陳智可的第5代孫。陳智可入墾彰化,艱苦創(chuàng)業(yè),到陳有光時,成為彰化永靖地區(qū)的富戶望族。光緒十年(1884年),陳有光于永靖區(qū)港西村動工興建“徐三館”。他特地回饒平,請建筑師前往施工。徐三館構造獨特,建筑精美,古樸大方,從造型設計到鑲嵌雕刻、彩繪粉刷等,都具有粵東的建筑神韻。1980年,它被臺灣“內(nèi)政部”評定為第三級古跡,以臺灣十大古宅芳名而飲譽四方。
6.韓文公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臺南市的三山國王廟右側建起韓文公祠,以紀念入潮先賢韓愈功德。在西勢的內(nèi)埔鄉(xiāng)也設有韓文公祠,潮人祭韓之俗在這里甚為風行。
此外,祖先崇拜作為一種普遍的民間崇拜現(xiàn)象,在臺灣也相當流行。因此,臺灣的潮汕人也有濃重的祖先崇拜思想。
臺灣地區(qū)的潮汕民間神靈崇拜具有明顯的潮汕移民特征
文化人類學告訴我們,人的流動是文化傳播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和途徑,人的流動,就意味著文化的流動。三山國王等潮汕民間神靈崇拜在臺灣的流行,無疑是歷史上潮汕人對臺移民的結果,具有明顯的潮汕移民特征。
潮汕人是一個具有鮮明移民特征的族群。除土著的畬族外,潮汕先民基本上是因躲避戰(zhàn)亂而從中原移民來的。具有移民傳統(tǒng)的潮汕人,受人多地少的壓力以及躲避戰(zhàn)亂等因素的影響,從明清開始,一批又一批地掀起向外移民的浪潮。與潮汕隔海相望的臺灣,因其自然條件的得天獨厚而成為潮汕人移民的主要地區(qū)之一。據(jù)有關史料記載,歷史上潮汕人對臺移民最早的數(shù)隋煬帝虎賁武郎陳赴臺船隊的隨員。從明朝開始,潮汕人移居臺灣曾經(jīng)形成幾個時期的高潮。第一個時期是明朝崇禎年間到清朝康熙年間(1628~1722年);第二個時期是汕頭開埠至清朝末年(1861~1911年);第三個時期是民國年間(1912~1949年)。目前在2300多萬臺灣人口中,潮汕籍約占80多萬。

潮汕人移民臺灣,對臺灣的開發(fā)、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伴隨著對臺移民,潮汕人自然地就把自己家鄉(xiāng)的各種信仰形式、崇拜對象帶到了臺灣。神靈崇拜是一種起源于原始時代而貫穿整個人類歷史的文化現(xiàn)象,遠離故土而漂洋過海入臺的潮汕人,唯一能隨身帶走的恐怕就是他們的信仰和對祖宗的懷念。
三山國王崇拜在臺灣的廣泛傳播、流行,無疑就是典型的一例。在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最早是在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由揭陽縣馬義雄、周榆森帶著霖田祖廟三山國王香火,從臺灣鹿港登陸,東行至彰化縣溪湖鎮(zhèn)小侖(山丘)附近,越年建廟,取名“霖肇宮”。臺南市西北隅(今為北區(qū)立人街)的三山國王廟,也是由潮州人“佩爐香過臺”而立的。清乾隆七年(1742年),潮人楊允爾(時任臺灣知縣)、林夢熊(時任臺灣鎮(zhèn)左營游擊)派人從潮州佩帶三山國王爐香火來臺南市西北隅,動員潮州商民捐資興建三山國王廟。它純粹是潮州式的廟宇建筑。
臺灣人敬奉韓愈,更是具有鮮明的潮汕移民特色。潮汕人崇拜韓愈,是因為他在潮任職8個月,做了驅鱷、延師興學、關心農(nóng)桑與贖放奴婢等好事,大大推進了潮汕的文明開化,在潮汕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以致“山水于今皆姓韓”。人們不僅建起了韓文公祠祭祀敬拜,香火歷千年而彌旺,而且外出的潮汕人也將祭拜韓愈的習俗帶到各地,尤其是潮商,“別祀昌黎韓夫子”,與眾不同。而臺灣祭拜韓愈的習俗也是潮汕移民從大陸帶來的。
潮軍義勇祠、忠義祠、義民廟、徐三館等,也都明顯地帶有潮汕移民特征。
潮汕民間神靈崇拜對臺傳播的原因與功用
臺灣與大陸被寬達200公里的臺灣海峽所懸隔,移民去臺灣必須渡過海峽。而大海變幻無常,難以預測,人們只能祈求神明保佑,并將家祀之主神隨身攜帶,以利時時護佑。若家中從無祀神,就到廟里將神的副身帶上船來,以這種方式傳入者稱作“分身”;而廟中沒有副身的,則請香袋,或將神符帶在身上,此種形式稱作“分香”。 當潮汕移民來到新的地方時,人地生疏,有許多難以預料的問題和不易克服的困難,也往往要祈求神明和祖靈的保佑,這樣勢必把祖籍地的宗教信仰移植到移居地,從而構成潮汕移民神靈崇拜的基礎。從潮汕移往臺灣的移民信仰與其祖籍地的信仰傳統(tǒng)基本上是一致的。
文化在于選擇,選擇出于功利。人們崇奉神靈往往帶有明確的功利目的,宗教信仰的功利目的在閩粵沿海民間社會極為明顯。人們求神拜佛是為了保佑合家平安,進獻貢品是希望神明關照賜福。為此塑造的每一尊神,都具備了滿足某些信徒要求的特點,即神的職能作用。
潮汕移民祈求保佑的范圍很廣,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消災弭盜、避禍降福、財丁興旺等等。由于有了各種神靈的保佑,潮汕移民心理上得到某種程度的安慰,精神上得到了他們所需要的滿足,彌補了由于技術力量不足和環(huán)境條件的惡劣而引起的憂慮和失望,使人們在對付自然和命運的挑戰(zhàn)時增添了幾分信心和進取心。
潮汕移民幾乎把所有的祖籍神都移植到了臺灣。移臺潮汕人的祖籍神形成一種強大的內(nèi)聚力,凝聚了同一祖籍地的移民,形成了較固定的群體,以應付早期開辟蠻荒的諸多困難。如對三山國王的信奉,對潮汕人在臺灣的拓墾起過極其重大的作用。同時,鄉(xiāng)土神廟宇的建立和祭祀活動,又為潮汕移民提供了一個緬懷鄉(xiāng)祖的共同場所和機會。
綜上所述,臺灣地區(qū)流行的潮汕民間神靈崇拜,與潮汕人移居臺灣、開發(fā)臺灣的活動交織在一起,構成臺灣地區(qū)的潮汕人甚至其他地區(qū)移民崇拜的主要內(nèi)容,于是,部分臺灣民間神靈崇拜便帶有明顯的潮汕移民特征,這表明,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密不可分。
(作者單位: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