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姓主要起源于河南滑縣
韋姓是現今中國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按人口計算,在全國居第102位。根據文獻記載,韋姓主要源于風姓。《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記載:“韋氏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其地滑州韋城是也。豕韋、大彭迭為商伯,周赧王時,始失國,徙居彭城,以國為氏?!编嶉浴锻ㄖ尽な献迓浴芬灿涊d:“韋氏,亦曰豕韋氏,風姓,杜預云彭商之伯國,今滑州韋城即其地也。能豢龍,故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尚存。”上述記載表明:韋姓起源于豕韋。豕韋為顓頊后裔元哲的封地,為夏商兩代的諸侯國。到戰國末年周赧王時,豕韋被大國所滅,國人遷到彭城,他們就以國為姓,韋姓祖根地就在今河南滑縣。
遷徙繁衍
韋國滅亡后,國人從今河南滑縣遷到彭城(今江蘇銅山),以國為姓,即韋姓。兩漢時,韋姓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陜西等地。西漢時著名文學家、詩人韋孟,初為楚元王的老師,后又為其子戊的老師,因不滿戊的荒淫跋扈,做《諷刺詩》進行勸諫。戊不聽他的勸告,韋孟遂辭官回家,并且把家從彭城遷到鄒(故城在今山東青城境內)。韋孟四世孫韋賢,號稱鄒魯大儒,宣帝時為丞相,封扶陽侯。韋賢的全家(除次子舜仍留鄒守墓)又由鄒遷到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這一支很快成為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望族,即史書所說“韋姓望出長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政局動蕩,戰亂迭起,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浪潮,北方人口大量南遷,韋姓也隨之向全國各地播遷。
隋唐時期,韋姓成為全國最顯赫的姓氏之一。僅在唐朝,韋姓中官居宰相的就有17人,立為皇后的5人,官拜節度使的十幾人,為地方官吏的更是不計其數。僅以西漢名相韋玄成的后裔韋氏定著九房和平齊公房、彭城公房為例,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其后裔為刺史、縣令、主簿等各級官吏的,平齊公房有47人,東眷韋氏有23人,彭城公房有122人,逍遙公房有96人,鄖公房有82人,南皮公房有44人,龍門公房有21人,小逍遙公房有23人,駙馬房23人。為官之地遍及全國。韋姓播遷便隨著家族成員官職的升調及封爵賜地大規模地進行。
另外,對韋姓流遷影響比較大的事件,就是唐末農民大起義。王仙芝和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輾轉山東、河南、湖北、安徽等12省的廣大地區,殺死了不少官吏,使舊的門閥士族勢力一掃而光。韋姓屬唐朝的名門望族,當然也在打擊之列。這也是自唐末之后,韋姓在中國政治舞臺上一落千丈的主要原因。農民大起義同時也帶來了一次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使韋姓分布更加廣泛。
明朝中期以后,東南沿海地區人口激增,出現大批無地可耕的農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就在此時西班牙、荷蘭殖民者相繼東來,他們以南洋群島為中轉站,建立了世界貿易網,吸引了大批的中國商人、沿海居民下南洋謀生。鴉片戰爭后,由于清王朝的腐敗無能,西方殖民者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掀起販賣苦力的浪潮,許多華工被賣到世界各地,同時還有不少人自愿到海外謀生。大批中國人流向海外的同時,韋姓也播遷到世界各地,其中以東南亞地區最多;他們還成立了韋姓宗親社團,以其郡望—京兆為社團名稱。
其他淵源
今天的韋姓中還有一些起源于封建統治者所賜。如唐中宗之后即韋皇后,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韋姓威震全國,成為顯赫姓氏,統治者為了獎掖親信,把韋姓作為賞賜的姓氏之一。據《新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桓彥范因功被賜為韋姓,其后世遂以韋為姓,成為韋姓的一支。此外,在我國少數民族如壯、水、苗、侗、白、回、瑤、黎、藏、布朗、布依、仡佬、毛南、朝鮮等民族中也有韋姓。如廣西壯族中多韋姓,其起因據說與韓信有關:西漢初期,大將韓信被殺后,蕭何因念其功,讓蒯徹暗藏韓信的兒子到南粵,改姓埋名以免遭殺害,即取其姓“韓”字的半邊“韋”字為姓。不少當地人為保護他,也依附韋姓。他們的后代就以韋姓行世,不復更改。布依族也多韋姓,其源不一:布依語韋指“火”,火可取暖,可熟食,受人愛戴和崇拜,于是當地人就有以“韋”為姓的。另外,相傳在很早以前,有一對兄妹結婚,生下一個肉團,他們把肉團砍碎,丟向四方,肉塊化為人家,于是以所丟之處為姓,丟在楊樹上的即姓楊,丟在李樹上的即姓李,丟在火堆上的即姓韋。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