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姓入閩
“天下一曾無二曾”,曾姓出自夏禹的姒姓后裔。禹五代孫少康中興夏朝,分封其小兒子曲烈于(今山東嶧縣)。曲烈天資神異,思考精勤,善于改進和創造工具,他制造方形漁網罾,制作射鳥用箭增,燒制蒸飯盛菜陶器,教人紡織各種圖案絲織品繒。周靈王甲午年(前567年),國被莒國所滅,國太子巫出奔魯國做了官,為紀念故國,便去邑為曾,以曾為姓。據《武城曾氏族譜》載:巫生矢,矢生阜,阜生,即曾點。點生參(前505~前436年),點、參都是孔子的弟子,曾參以孝著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被尊為“宗圣”。宋嘉二年(1057年)御賜全國統一編修的曾氏族譜,推宗圣(曾參)為一世祖。
曾氏有魯國、廬陵兩望。魯國即今山東,廬陵即江西吉安,曾姓以此兩處為繁衍中心,播遷各地。廬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孫曾據避王莽亂率宗族千余人自山東渡江居廬陵,以廬陵為中心,向四面八方遷移和繁衍,尤其播遷到福建、廣東等地,曾據為江南曾氏鼻祖。臺北縣鶯歌鎮《武城曾氏族譜》載:曾氏“武城之族,盛于山東,西漢之末,不仕新莽,舉族南遷,居于豫章廬陵之吉陽縣,由吉陽縣析居永豐縣龍潭,由龍潭徙居吉水蘭溪”。

曾參有三子,曾元、曾中、曾華。曾元之后在河南光州固始有曾圭,生曾隱,隱生曾延世,年廿二娶王潮妹(王審知姐)婉貞為室,官團練使、光州刺史。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黃巢揭竿起義,中原士民紛紛避亂,廣明間(880~881年)曾延世輔助王潮、王審知率軍轉戰福建,于光啟二年(886年)定居泉州城西龍頭山一帶,后建宗祠于龍頭山。延世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是為曾氏龍山衍派始祖。延世子曾教,官右衛大將軍;次子曾遠,官兵馬都總管,開基晉江,自唐至今繁衍百余個房系,分衍至廣東、臺灣、河南、江蘇、浙江、香港、澳門,而后又播遷至海外。
曾氏族譜字輩,都是五字句子,武城字輩為:“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賢揚,鼎新開國連,克后振家聲。”前5句25字為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所賜,第63代起使用;后二句10字據說為宣宗道光續賜。
龍山曾氏大宗祠,位于泉州市區西街龍山寺后面,五開間兩護,一進祠門、中天井,二進大殿。龍柱,石窗,雕工精湛。大門聯曰:“東魯名賢裕后;南閩鼎甲開先”,“大學孝經先祖德,狀元宰相舊家風”。殿內楹聯很多,如“周魯仰宗圣,唐閩啟龍山”,“沂水活源通晉水,龍山科第甲閩山”等。匾額“一門四相”、“狀元”、“太師”、“太傅”等幾十方。宗祠于2002年復基,2005年重光,主要來自三胞曾姓捐資。臺灣曾姓宗親經常組團來謁祖。
曾姓入臺

全國曾姓人口約600多萬,居中國姓氏第32位,臺灣737姓中居第16位。
崇禎十五年(1642年),漳州府海澄人曾振吻,就到臺灣開基立業,康熙末年,曾機祿、曾瑞文入墾深耕堡(彰化縣沙山鄉)。雍正三年(1725年)南安縣曾才開墾大棣榔堡溪南莊;乾隆六年(1741年)漳州曾合記入墾今臺北縣新店鎮頂城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泉州曾壁章開墾今臺北縣林口鄉青湖村中湖,光緒廿年(1894年)曾干遠入墾新竹縣寶山鄉等。
兩個新市村福建晉江金井鎮和臺灣臺南縣,各有一個新市村,隔海相望,同生一根,血緣相承。金井鎮新市村始祖曾元起,字嚴瞻,曾子54代孫,龍山18代孫,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南安市白石曾厝分衍而來,架房定居,取名新市村。嚴瞻為新市第一代,今傳至“衍”字輩,為曾子第77代,新市第24代。新市曾姓徙臺謀生始于明中期,入清后漸多,據譜載徙居臺灣有300多人戶,如衍新各房41人戶、田埭各房27人戶、后厝各房30人戶、大厝各房30人戶等。多數居于臺南、淡水、臺灣府等。明萬歷年間第63代即新市第10代曾宏循、曾宏璧兄弟招呼村民攜帶農具前往臺灣開墾;崇禎年間第64代曾聞政別離妻子,往臺灣投親、重娶側室蔡氏建家立業;第65代曾貞隆遷臺住竹高處;第66代曾尚封,配妻陳氏,夫婦往臺灣……由此可見村民往臺代代相繼,連綿不斷。為讓子孫后代記住自己祖籍地,在臺灣聚居地沿用新市村名,現在臺灣有新市鄉、新市火車站、新市汽車站、新市塑料廠等地名標記。民國20年(1931年)新市重修族譜,各房頭派員到臺灣新市村登記村民姓名及妻室、兒孫名單,載入譜冊,其生卒年月日、墓葬地點,都作詳細記載。由于客觀原因,“兩市”失去聯系40多年,但隔海難隔情,隨著局勢發展,“兩市”族人又恢復往來。

上世紀40年代往臺灣經商的曾文對1980年在臺灣逝世,1990年5月,其子曾偉鳴遵循父親遺愿,帶回其骨灰安葬于大陸新市;新市曾氏宗祠1989年由旅菲旅臺族親捐資百萬元,拆建一新,門額曰:“龍山衍派”,匾有“三省傳芳”、“省身念祖”,典出自曾子名著《孝經》和名句“吾日三省吾身”。楹聯很多,其中有“昔日出洋謀生去,今朝心懷故鄉來”。喜迎三胞,寄予深情。
兩巖曾厝村晉江東石鎮曾厝村與臺灣彰化縣秀水鄉曾厝村,是同根生,敦篤連脈情。晉江曾厝村,初名珀珊,唐末曰烏樹里,時有曾姓第41代孫、龍山第6代孫曾嶠任閩司農卿,終泉州節度掌書記,于后晉天福元年(936年),在珀珊買下“一石地”(十畝),耕耘而居。子二:稹、穆。曾穆(德化縣令)于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攜五子—會、愈、價、俅、休擇移筑居,肇基珀珊,曾會為宋端拱元年(988年)榜眼,改珀珊名曾厝,會子曾公度、曾公亮、曾公立、曾公、曾公望、曾公定六兄弟及公亮子孝淙、孝寬、孝純三兄弟,從此瓜瓞綿綿,子孫蕃盛騰達,先后登進士32人,其中四人位居宰相(曾會、曾公亮、曾孝寬、曾懷),曾厝曾氏家廟楹聯曰:“榜眼開先狀元繼美一門甲第世登科;太師啟后館閣輪書三代鈞樞名相府。”最近家廟又添新聯曰:“四千年前是一家天下一曾無二曾,海峽兩岸一水隔兩地分居心連心”。原來從曾厝渡臺者很多,珀珊曾氏家譜載:第31代祖(曾氏第66代)曾敦禮,第33代祖曾延宗,第34代祖曾知棄、知獅兩兄弟,第35代祖曾振源等先后到臺灣謀生,他們在臺灣繁衍,亦以故鄉曾厝命名聚居地,彰化縣秀水鄉有曾厝村,田尾鄉有南曾村、北曾村,基隆中山區有曾仔寮、曾厝等。上世紀末以來,臺灣宗親先后回鄉尋根謁祖的很多。

晉江畬店村曾姓晉江市羅山鎮畬店村,位于萬石峰山麓,摩尼教的草庵寺就在山麓。晉江《武城曾氏重修續譜(畬店派)》載:第54代曾文舉以“其地溫厚又愛高州名山、草庵勝景,不愿回籍,遂家居焉”,為畬店派開基祖,其昭穆與他處曾姓不同,曰“光華映晉邑,聳立曰高州”。清初族人開始徙居臺灣,譜載:第15代榮派、榮干、榮惠、榮專、榮套、榮亨等多人赴臺開基立業。
泉州浮橋曾姓泉州新門外浮橋《龍筍曾氏尚高公長房支譜》譜序曰:“明其為龍山派而世居筍江者”。該房在康熙年間遷來,乾嘉期間,已有族人攜眷徙臺灣謀生,譜載:第67代衍梅、衍柳等,于乾、嘉時赴臺開業,卒葬臺灣。還有第68代興塔、興堆,第69代毓志等多人,俱在臺灣成家立業。
長樂感恩村曾姓長樂縣感恩村曾氏由福州分支而來,奉曾一陽公為始祖,清末始有族人遷臺。譜載:第22代家潘,遷居臺灣。其子星銃、星炮,隨后遷臺。第24代文秀,往臺北府,亦有家室。第25代光灶,隨父往臺灣。
惠安曾厝曾氏惠安曾姓近4萬人,曾氏宗祠和曾氏祖厝,分別于2000年、2006年修葺一新。祖厝門額曰:龍山衍派,門聯曰:“敦親睦族明昭穆,裕后光前振綱常。”宗祠重建碑志云:“溯吾宗源,卅六世之延世公,從河南固始徙閩晉江(886年),五十三世之尾舍公,生于元至元庚辰年(1340年),以髻(髫)年寒儒技游四方,寓在惠安縣松林鋪曾厝鄉曾榮仔始祖家中,見此地山水秀麗,遂居鄉之左,繁衍子孫居曾厝、涂崛、染厝、后崎坑、梓官兜、上店、后康、溪西、下曾等九個村。”宗祠門聯曰:“龍山衍派家聲遠,武城世胄福澤長。”祠內楹聯多副,其中“曾子立業傳家遠,延世擴泉繼澤長”,道出曾子為曾姓始祖,故居武城;延世為入閩始祖,肇基龍山。

惠安獺窟曾姓惠安浮山村,即獺窟島,亦稱獺江,上世紀70年代填海圍墾成半島,島上居民現有4000多人,而前此播遷臺灣卻有7000多人。其中曾姓現有1500多人,前此播遷臺灣達2000多人。該村開基祖曾恩齋公,于明洪武間自泉州龍山移居獺窟,創建曾氏宗祠于煙樹下。因年久失修,即將坍塌,旅臺宗親曾貽圖,年屆古稀,于1990年獨資鳩工重建。 大門聯曰:“獺水長流源魯地,江云出岫裔龍山。”旅臺宗親曾燕貴、曾貽才、曾貽興等捐資,在家鄉建校、修路等,更增進了兩岸宗親的交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