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林總總的漢字中,中國人最喜歡的是一個“福”字。“福”字的釋義頗多。《老子》“福兮禍之所伏”,與禍相對。《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說文義正》:福是佑。《韓非子》卷六:“全壽富貴之謂福。”《廣雅》:福是盈。《釋名》:福是富。《說文》:福是備,根據清段玉裁解釋:“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謂之備。” 這說明古義“福”有“盈余”、“富足”、“齊備”、“順利”、“保佑”等多重涵義。
據《說文解字注》,福是形聲字:“從示,畐聲。”但也有人提出“福”是會意字。“福”在甲骨文中是雙手捧酒的形象。確切地說,雙手所捧為瓿類瓦器,捧瓿是為了祭祀,祈求祖先與神靈保佑,由此具有“福”的意思。《周禮·天官·膳福》“凡祭祀之致福者”賈公彥疏:“諸臣自祭家廟,祭訖,致胙肉于王,謂之致福。”《國語·晉語二》:“今夕君夢齊姜,必速祠而歸福……驪姬受福,乃置鴆于酒。” 這里指祭祀用的酒肉為“福物”、“福食”。但也有人這樣解釋“福”:因其右邊是“一口田”,農耕時代,一個人有田就衣食無憂,生活自然很幸福了。更有人說,“一口田”是“人皆有其田”之義,那就更幸福了,這是農耕時代人們共同追求的社會理想和“幸福”生活。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新春佳節,家家戶戶總喜歡在屋門、糧倉或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取福星高照、迎春納福之意,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據《夢粱錄》卷六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鐘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掃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可能就是那時寫在紅紙上的吉祥字,包括“福”字。民間有將“福”字精雕細琢做成各種圖案的習慣,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干脆將“福”字倒貼于門上,表示“福到家門”。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凡貼“福”字者可免予災禍。賢惠的馬皇后聽說后,告諭全城大小人家都必須在自家門上貼一個“福”字。旨意下達,家家戶戶門上都貼上了“福”字。但因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只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就命令御林軍立即把這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妙,急中生智對朱元璋說:“這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滅頂之災就這樣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是求個吉利,二為紀念賢惠的馬皇后。雖然這只是個民間傳說,但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這說明“趨利避害”是中國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心理。
其實,對“福” 的不同理解,本身就折射出人們不同的幸福觀。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五福”之說。《尚書·洪范》:“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在中國民間,“五福”又被解釋為“福、壽、喜、財、康”。“五福”雖然具體指五種幸福,但更常用來概括人生與家庭幸福。中國民間藝術作品常常巧妙地利用漢語諧音象征幸福如意。在許多民間年畫藝術作品中,蝙蝠、鹿、花瓶、佛手等動植物被視為吉祥物。畫一蝙蝠前面擺著古錢,象征“福在眼前”;一童子捉一蝙蝠納入甕中,象征“納福”;一童子仰望天空飛翔的蝙蝠,象征“迎福”;五只蝙蝠圍繞壽字叫“五福捧壽”;鹿與蝙蝠組合的年畫象征“福祿雙全”;一只鷺鳥和芙蓉的組合象征“一路富貴”。總之,在中國古代民間,“求生、趨利、避害、納福”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心理和幸福觀,被民間年畫藝術予以形象表達。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在中國傳統宗法社會,早生貴子、多子多福被視為人生的最大幸福。《詩經.周南.螽斯》中就巧妙地借用螽斯成群飛翔,如千軍萬馬、聲勢雷震的特點進行歌頌與祝愿,祝愿子孫昌盛:“宜爾子孫,振振兮”;“宜爾子孫,繩繩兮”;“宜爾子孫,蟄蟄兮”,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多子多福的傳統幸福觀。古代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往往人丁興旺與民族興亡、家族興衰息息相關,所以,子子孫孫、綿延無窮的美好祝愿是當時人們渴望多子多福傳統文化心理的真實寫照。而今,社會進步,文化繁盛,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利國利民的基本國策。社會在不斷進步,我們對幸福的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那么,人們究竟應當追求什么樣的幸福觀呢?很多先哲對此都作出了深刻而有價值的思考。《荀子·大略》中說:“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說得極富哲理;范仲淹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作為一種幸福;《韓非子·解老》:“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惡人之有禍也。”其虛懷若谷,光明磊落,愛心可嘉;清代歙縣人張潮說:“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這是前代文人學者對幸福的精辟闡釋;先烈林覺民在《與妻書》中悲壯而深情地寫到:“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于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這是多么崇高的幸福觀,永遠值得后人學習和敬仰。(題圖:納福)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