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姓是個奇特而有趣的漢族姓氏,宋代鄭樵撰《通志·氏族略》載:“佴氏,如代切,晉《山公集》有佴湛。”說明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年以上的歷史,而佴湛就是他們的鼻祖。晉代以后,佴氏很少見。到了元代出了一位詩人佴賢(一般翻譯為“賢”),字易之,別號河朔外史。本突厥葛邏祿氏(“葛邏祿”為突厥語,意思是“馬”),又名“馬易之”。先祖世居金山(今阿爾泰山)之西,元統一中國后,內遷南陽(今屬河南),所以他自稱南陽人。早年隨兄塔海仲良宦游江浙,后定居于鄞(今浙江寧波),到過京師大都(今北京)。佴賢在當時頗有文名,有人把他的詩、韓與玉的書畫和王子充的散文并稱“江南三絕”。佴賢有《金臺集》二卷,詩多數鮮麗明快。佴賢之名,只是漢人對他的稱呼,寫法并不固定。他不信仰伊斯蘭教,因此魏德新《中國回族姓氏溯源》沒有“佴姓”。
就江蘇而言,今天佴姓聚居地有4處,但這些佴姓族人并非源于一支。
句容市陳武鎮,當地有個佴池村,附近有東佴池、西佴池,佴姓村民為漢族,自稱nai,傳說這里原來有個佴姓人物建造的別墅,中間有一條澗,佴墅訛為佴池。
江浦縣石橋鎮,有一個佴家莊(村),分佴南組和佴北組,村人自稱姓mi,他們每三年祭祖一次,整個佴氏家族后裔分為“佴氏八大家”,且均有家譜,排行字輩如下:記世同宗永,仁行子客章。萬代熙鴻良……
揚州市邗江區楊廟鎮洪恩寺南佴家橋,亦有佴姓聚居,后因散處四方,致被訛稱為厲家橋,蓋因“佴”、“厲”兩字音近的緣故。
江都市大橋鎮波斯莊(原屬昌松鄉,距江都市25公里)。據《江都縣志 ·名跡考》載:“雙槐堂,在波斯莊佴姓家。堂建于明代,雙槐,大可合抱。佴故世族子孫,漸就凌夷,家藏書畫鼎彝略盡,惟堂與樹尚存,令人有故家喬木之感。”雙槐堂直到民國時猶存。波斯莊原名櫸樹閣,現共有1100戶,4100人,其中100多戶姓佴,這里姓佴的村民自稱姓“ni”(跟“你”同音),有人認為這是因為“ni”中的“i”的發音與伊朗的“伊”字音相同。這些人大都承認自己是波斯商人后裔,其宗教信仰仍保持著“拜火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遺痕。現村人生活習俗已與周圍人沒有多大區別,唯祭祀方式仍保留著古波斯拜火教(按:瑣羅亞斯德教,也叫祆教、波斯教等,元代叫明教)的色彩。祭祀時,總是供奉兩尊木刻偶像,一名“波斯”,一名“龍驤”;一個面善,一個面惡。俱為武士裝束,頭戴向上翻卷的氈帽,上插一支點燃的蠟燭。參祭人員約16人,頭戴西式高統黑禮帽,身穿燕尾禮服,盛放祭品的器具是木制長方形托盤,兩側均有提把。這種祭祀方式一直延續到上世紀60年代。 據介紹波斯村至少已有600多年歷史,村中王氏家譜記載,該家族是1368年從外地遷入波斯村的,因此波斯村形成肯定在此之前。 據說波斯商人與郭家姑娘留有后裔。當地就有一位被人稱為“波斯老人”的佴玉才,身材高大,兩頰胡須濃密,眼睛深凹,鼻梁挺直,1988年辭世。莊里幾處墓葬,造型奇特,呈鐘鼎狀。佴姓排行字輩有“福(玉)、祿、壽(榮)、永、慶”。波斯莊人對于莊名的來源傳說:其一是,波斯莊過去曾是長江碼頭,常有波斯商船在此停泊;二是一位波斯商人在揚州經商,與當地郭氏姑娘一見鐘情,后結婚生子定居在此,后來在抵抗兵匪的戰斗中犧牲,當地人為紀念他,就將村莊名改為波斯莊。明萬歷年間,當地有一位佴祺,進士及第,官至御史,為世人所知,《明史》提到他的活動。清朝還有一位詩人佴天明,出身書香門第。
此外,在云南省,自古就有不少佴姓。云南古稱滇,當地佴姓家族(漢族)至今承襲著“古滇郡”郡望,現在昆明佴家灣地名、建水佴家坡地名尚存。
揚州在唐朝是大都市,波斯與揚州關系密切,《集異記》提到一位波斯胡在揚州成家立業,去睢陽經商“抱恙甚殆,思歸江都”。佴的聲旁“耳”也頗令人費解,但“揚州人沒耳朵”是句古俚語,最早見于南宋學者洪邁的《夷堅支志》“揚州諱缺耳”,就像杭州人忌說“福兒”、蘇州人忌說“呆子”一樣,揚州人忌說“沒耳朵”,此俗至今猶存。佴與揚州人關系不難理解。
據文獻記載,蒙古軍隊侵入中亞和波斯后,降服后的商人不只為蒙古貴族提供各種珍寶,而且幫助蒙古統治者去進行對人民的剝削。他們隨從元朝皇帝來到中原地區,有的成為高級官員。在元末明初排斥色目人浪潮后,這些色目人后裔漢化,為自己家族取漢姓,修撰家譜,冒以名人為先祖,風俗改隨漢俗,以至最后逐步放棄宗教信仰,甚至在意識形態上徹底漢化,這種情況在當時并不鮮見。因此筆者推斷:揚州佴姓可能是波斯等色目商人后裔,祖先是中亞商人,他們信奉拜火教,在“祆廟騰空烈火炎”的元代末年,這支西亞人因避亂遷居揚州東郊,用祖先或家鄉名中第一個音節的“伊”,取漢姓“佴”,與中國本土漢族姓氏“倪”區別,逐步繁衍,并與當地人和睦相處,日趨漢化,成為當地一支巨族。(說明:本材料得到佴永發先生幫助,謹此致謝。)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