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鄭氏的來歷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其中三川郡和碭郡,其所領諸縣中分別有滎陽縣和開封縣。西漢時,漢武帝設十三部刺史,滎陽、開封兩地同屬司隸校尉部下之河南郡管轄。
東漢的行政區劃一如西漢,滎陽、開封仍舊為司隸校尉部下的河南尹所轄。三國時期地方行政機構成為州郡縣三級制,滎陽、開封仍屬司州河南尹轄治。西晉亦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滎陽、開封于晉泰始三年(267年)同時從河南郡脫離出來,成立滎陽郡,領八縣,開封縣為其中之一。此后,開封人開始被稱為“滎陽開封人”或“滎陽人”。滎陽郡存在的時間很長,一直到唐代才有所改易。
至于滎陽和鄭姓的關系問題,是因為兩漢以后,居住在開封的鄭姓人成為天下望族,開封成為鄭姓最有名的郡望,而開封長期歸滎陽郡管轄,再加上當時社會上標榜郡望的風習,于是“滎陽鄭氏”的叫法在社會上便廣為流傳了。入唐以后,雖然滎陽郡不存在,但是由于長期的習慣影響,“滎陽鄭氏”(實際是汴州開封鄭氏)的叫法仍然十分風行。宋代以后,雖然士族已走向衰落,但“滎陽鄭氏”的叫法仍然延續到現在。
唐前的滎陽鄭氏
鄭姓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有悠久的發展演變史,其中滎陽是鄭姓最著名的郡望。《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概述了唐以前鄭姓及滎陽鄭氏的發展歷程。根據上述記載,鄭姓源于姬姓,受姓祖為鄭桓公,盡管桓公并不姓“鄭”。鄭姓的正式得姓是在鄭國滅亡之后,鄭國國君的后代和百姓出于對故國(鄭國)的紀念,不少人便相繼以國為姓氏,姓“鄭”。受姓祖叫鄭魯,受姓地在“陳、宋之間”。鄭魯六世孫鄭榮是居“陳、宋之間”的鄭姓人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而漢代鄭當時是陳地(或開封)鄭姓人崛起的標志。
漢代以后,滎陽鄭氏迅速發展壯大。在政治上,開封鄭氏堪稱人才濟濟。如:鄭眾,西漢大司農;鄭太(泰),富于才略,董卓輔政,拜以將軍,與何、荀攸共謀殺董卓,事泄,脫身投袁術,拜揚州刺史;鄭袤為晉司空,密陵侯,袤子默為晉大司農,默子球為晉尚書右仆射,平壽公;鄭渾仕曹魏,任陽平、沛郡等太守、京兆尹,治行卓著,清儉奉公,渾子崇,為晉荊州刺史,崇孫為扶風太守;鄭略任后趙侍中,略子豁在后燕政權中任太子太傅、濟南公,豁子溫為太子詹事。
在文化上,開封鄭氏更非泛泛之輩。早在漢代,河南開封鄭氏就在文化事業上譽滿海內。鄭興,少學公羊春秋,晚善左氏傳,開始奠定了經學傳家的傳統。興子眾,少從父學左氏春秋,兼通易、詩,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與賈逵齊名,時稱賈鄭,又與北海鄭玄并立,稱“先鄭(鄭眾)”、“后鄭(鄭玄)。”
到了北魏,開封鄭氏更是聲勢顯赫,文臣武將,綿延不絕,堪稱開封鄭氏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北魏孝文帝放棄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積極學習漢族先進文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了爭取漢族地主—特別是世家大族的支持,他借鑒南朝盛行的士族門閥制度,也在北魏強力推行士族制度,在對鮮卑貴族的地位明確作出規定的同時,對漢族地主的地位也重新予以厘定。史稱孝文帝“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咸納其女以充后宮”。滎陽鄭氏海內一流望族的地位得到國家政權的承認。
唐代滎陽鄭氏的興衰
唐代滎陽鄭氏在政壇上影響甚大,僅宰相級的高級官員就有11位之多,其他各級官員則為數更多。但是,唐代滎陽鄭氏的發展具有非常明顯的階段性。中唐以前,滎陽鄭氏在政治上并不太活躍,唐德宗以前,新、舊唐書中有傳的僅有鄭善果、鄭元、鄭虔等寥寥數人。
鄭元是滎陽開封人,父為隋沛國公鄭譯。大業年間,元為文城郡守,李淵兵至城外,舉城而降,李淵拜為太常卿。突厥叱羅可汗與宋金剛合兵進犯汾、晉二州,嚴重威脅李淵后方安全。李淵命元入突厥通好叱羅,叱羅扣元不放,直到叱羅死去。頡利可汗立,唐和突厥關系緩和一些,始放元回來。高祖慰問他說:“卿在虜廷,累載拘系,蘇武弗之過也。”不久突厥再犯并州,當時元正為母親服喪,詔令元掛孝出使,經元勸誡,頡利退兵。太宗下詔表彰他。史稱“元自義寧以來,五入蕃充使,幾至死者數矣”(《舊唐書·鄭元傳》)。鄭元多次充使入番,對于減少番(突厥)漢之間的戰爭,增進兩族之間的了解,維護唐北部邊境的安寧,作出了貢獻。
鄭善果,鄭州滎澤人,出北祖第三房,為鄭譯之侄。唐高祖時為太子左庶子,后又檢校大理卿,兼民部尚書,出為山東招撫大使,歷任多職,皆有政聲。
鄭廣也是唐初滎陽鄭氏的代表人物之一。李世民晉陽起兵,他積極參加,不久成為秦王心腹。后從討王世充、竇建德等,并參與玄武門之變。官至涼州刺史、上柱國、同安郡開國公。
除上述幾人外,中唐以前的滎陽鄭氏沒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人物了。德宗之后,沉寂多時的滎陽鄭氏突然強勢崛起,著名人物絡繹不絕,其代表是北祖二房(小白)、南祖四房(鄭季)和滎陽鄭少鄰的一支。
北祖二房(小白房)在唐代僅宰相就有六位之多:鄭瑜、鄭余慶、鄭覃、鄭朗、鄭從讜、鄭延昌;南祖(鄭簡)四房(季房)的宰相有鄭;滎陽鄭少鄰一支有宰相鄭畋;唐武宗時期的宰相鄭肅不知出于何房支。他們共同撐起了唐代滎陽鄭氏在唐中后期的輝煌。
李德裕是晚唐名相,和李德裕同時代的出自滎陽鄭氏的幾位高級官員,多是李德裕好友和政策的積極支持者。鄭肅作為李黨首領之一,與李德裕更是深相友契。李德裕秉政時期加強了中央權力,打擊了分裂勢力,遏制了宦官勢力。《舊唐書·鄭肅傳》云:“(肅)素與李德裕親厚。”《新唐書·鄭肅傳》稱:“(會昌)五年,以檢校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李德裕葉心輔政。”
出自滎陽的鄭亞與李德裕關系也很密切。《舊唐書·鄭畋傳》載,畋父“亞字子佐,元和十五年擢進士第……李德裕在翰林,亞以文干謁,深知之。出鎮浙西,辟為從事。累屬家艱,人多忌嫉,久之不調。會昌初,始入朝為監察御史,累遷刑部郎中”。根據這段傳文來看,鄭亞仕途不順,賴德裕賞其才,才得以進入中央發揮才干。因此,李德裕任相時期所推行的政策,鄭亞一定是積極支持和配合的。
滎陽鄭氏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儒學在唐代中后期的復興。這個家族以儒學起家,又以儒學傳家,很多人儒學造詣深厚,對儒學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洞若觀火,因此力促復興儒學,鄭余慶、鄭覃對此猶有貢獻。
鄭余慶,字居業,出北祖二房。大歷中舉進士,貞元十四年(798年)拜相,十六年,貶郴州司馬。順宗立,召回。憲宗登基,再拜相,因得罪權奸滑渙,再罷相。余慶“通究六經深旨”,“諳練典章”,朝廷于禮樂典章有不決者,皆諮于他。元和十四年(819年),余慶判國子祭酒,“以太學荒廢日久,生徒不振,奏率文官俸給修兩京國子監”。又奏請修國子監文宣王廟,“時論美之”。鄭余慶與韓愈、孟郊等古文運動的重要人物過從甚密,這些人以后輩而俱得余慶賞識,共同致力于儒學的復興。
鄭覃,德宗朝宰相鄭瑜之子,出北祖二房。以門蔭入仕,歷任中央各部門諸多職務,大和九年(835年)至開成四年(839年),任文宗宰相。鄭覃淹貫經學,是當時名儒。大和四年,鄭覃上奏文宗:“經籍訛謬,博士相沿,難為改正。請召宿儒奧學,校定六籍,準后漢故事,勒石于太學,永代作則,以正其闕。”文宗從之。然后鄭覃選定人員,校定九經文字,刻成石經。這便是著名的開成石經。鄭覃又奏于太學中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又進石壁九經160卷。另據《舊唐書·經籍志》記載,唐初開始經籍的購募收藏工作,至開元時,修成《古今書錄》,著錄書籍達51852卷。安史之亂后,亡佚殆盡。“文宗時,鄭覃侍講禁中,以經籍道喪,屢以為言。詔令秘閣搜訪遺文,日令添寫。開成初,四部書至56476卷”,達到最高數。鄭覃實際上主持了文宗時期的學術文化工作,對文化典籍的保存功不可沒。
號稱詩、書、畫“三絕”的鄭虔,也是滎陽鄭氏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名人之一。鄭虔系南祖鄭簡之后。鄭虔擅長作詩、繪畫、書法,當時有“鄭虔三絕(詩、書、畫)”之譽。鄭虔工山水畫,畫山多用墨色,樹枝老硬,亦作花鳥人物畫。著有《天寶軍防錄》、《胡本草》等書。
由于滎陽鄭氏是一個文化大族,家族成員著書立說并有所成就的不在少數,在《新唐書·藝文志》中就著錄了不少滎陽鄭氏家族成員所作書籍的名稱。如鄭余慶的《書儀》、《鄭余慶集》,鄭的《鄭集》,鄭畋的《玉堂集》,鄭世翼的《交游集》、《鄭世翼集》,鄭處誨的《明皇雜錄》,鄭綮的《開天傳信記》,鄭亞的《敬宗實錄》等。惜這些書籍大部分失傳了。
唐代中后期滎陽鄭氏的崛起與科舉制度的推行密切相關。唐高宗以后,進士在官員尤其是宰相的選拔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文化優勢恰恰是像滎陽鄭氏這樣的家族的真正優勢。門閥士族在興起之初,多以“經明行修”而致身通顯,此后,儒家的經學就與士族結下了不解之緣。以后雖時移世易,人道滄桑,士族中的不少家族仍注重經學傳家,這是老牌士族持續保持競爭力的秘密所在,也是滎陽鄭氏在唐代中后期強勢崛起的最大法寶。
(作者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