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訪姑蘇城的那些會館,仿佛翻看一本久已塵封的老書,我們會沉入那種歷久彌醇的厚重中去。會館,是寓居異鄉城市中同一鄉貫的官紳商民所建的館舍,目的是為便于聯絡感情、協調關系、謀求福利,代表外地旅居人士的利益。
粵商會館
廣東商人在蘇州的商業活動,至少在明代已經開始,貿易商品主要是廣東各地的特產。東莞商人主要販運莞香。莞香又名女兒香,是當時女性喜愛的物品,因此東莞人多以販香在蘇起家。潮汕商人以販糖進軍蘇州市場。新會商人則以販運葵扇聞名。葵扇,俗呼“芭蕉扇”,山塘扇肆,多販于粵東之客。
從明末開始,廣東各地商人就在蘇州建立會館:萬歷年間建嶺南會館;康熙初年東莞商人建寶安會館;潮州商人于清初在蘇州北濠建立會館,因“潮人之仕宦商賈往來吳閶者踵相接”,康熙四十七年開始在閶門外山塘五圖義慈巷西興建新館;光緒八年在侍其巷建立兩廣會館。廣州商幫在蘇州,除了全府范圍的嶺南會館和東莞縣的東莞會館,該府的新會縣商人又于康熙年間建立了岡州會館。區區一府商人差不多在同時建立3所會館,這在蘇州是獨一無二的。
廣東商人在蘇州建立的會館多分布在閶門外,從岡州會館起,依次有嶺南會館、東齊會館、汀州會館、紹興會館、泉州會館等14處。清朝納蘭常安在《宦游筆記》中描繪到:“閶門外,為水陸沖要之區,凡南北舟車、外洋商販,莫不畢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巷逼隘,客貨一到,行人幾不能掉臂。”這些廣東商人通過在蘇州的經商活動,不僅為自己積聚了巨額財富,同時也為蘇州的繁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徽商會館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流傳在徽州當地的這句俗諺,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徽州人經商的由來。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把閶門、山塘一帶稱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由此可以想見山塘街當時的繁華。而在太平天國戰爭之前,這個富貴之地的商業,主要是徽州商人在支撐。清乾隆年間,光徽州商人在蘇開設的大小店鋪就達四五萬家之多。據碑刻資料所記,乾隆三十八年,徽人在鎮撫衙門之前興建徽郡會館,其后又在閶門外上塘街建有新安會館。同治三年(1864年),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時,把臨頓路南顯子巷皖山別墅改建為安徽會館,并于西側建筑公祠,改園名惠蔭。在閶門吊橋往南,還建有安徽碼頭,專供安徽商人使用。而蘇州府屬的一些城鎮還有一些徽人的會館,常熟、昭文二縣則有徽人所建的覆園公園,在吳江盛澤鎮則有徽人與寧國府旌德縣人共建的徽寧會館等。徽人所建會館之多,足以表明他們在蘇州是一個人多勢眾、財力雄厚的商幫。
現在來到南顯子巷的安徽會館,門樓前有新建的鐵欄護欄。左右有石庫門各一,門上包鉛皮釘,釘有裝飾及虛空大字,連同西側的“皖山別墅”大門,從東向西依次為“福”、“祿”、“壽”三字。巷既深又窄,石板路蜿蜒曲折,黑瓦墻頂高低起伏,形態端莊。進入大門,從上面射入的明亮幽靜的光線,灑滿了整個天井。天井是會館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經商講究聚財,按照風水理論,天井和福祿相關,四面屋檐上的雨水都流到天井里象征著四方之財源源不斷流到自己家中。
來鳳橋堍的安徽會館,是南顯子巷安徽會館的分館,因破損得厲害,2005年被移建。修繕后,隔河相望,黛瓦、粉壁、馬頭墻讓整個建筑顯得質樸高雅,門前的兩層圍欄也顯得更有層次。
晉商會館

晉商應該說是蘇州各商幫的龍頭老大。他們經營商品之多、投入資金之多、從業人員之多,在所有商幫里都是首屈一指的。比如金融業完全由晉商來控制。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者,多系晉省人”。山西商人在蘇州建造了二所會館,一所是全晉會館,俗稱白石會館,一所是老山會館。
全晉會館又稱“山西會館”,清乾隆三十年,旅蘇晉商集資創建于閶門外山塘街,后毀于兵燹。光緒五年至民國初,建新館于今址。其雄奇瑰麗、金碧交輝、殿宇巍峨、典雅崇閡的格韻和魅力,名播中外。20世紀80年代,經整修后的全晉會館成為蘇州戲曲博物館,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里面有座精美的戲臺。余秋雨先生在講到這件事時說:“蘇州有一個規模不小的‘中國戲曲博物館’……尤其是那個精妙絕倫的戲臺和演出場所,連貝聿銘這樣的國際大師都視為奇跡,但整個博物館的原址卻是在‘全晉會館’,即山西人到蘇州來做生意時的一個聚會場所。說起來蘇州也算是富庶繁華的了,沒想到山西人輕輕松松來蓋了一個會館就把風光占盡。”
落日余暉的蘇州老會館

各地商人在蘇州建造的會館,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期的文化水平和建筑工藝水平。當前,我們可以從蘇州已經修繕一新的幾個會館中看到,會館的興建和發展,與歷史、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其建筑類型各異,亦非一般的官邸、民居所能比。
會館薈萃了天下精華,融匯了不同地方的建筑風格,形成了形象各異、千姿百態的建筑形式。而會館群落結合店鋪、民宅所形成的街巷,宛若棋盤,縱橫交錯。會館所在地的地名傳說,會館的歷史故事,民俗民風,古建筑藝術等等,綜合而成為蘇州別具一格的會館文化、小巷文化,其文化藝術絢麗多姿,包羅萬象,形同一座古文化博物館,鑲嵌在古城蘇州的土地上,閃耀著熠熠生輝的光華。
如今,散落在蘇州大街小巷里的每座會館,都是過去的見證,都能演繹出一段歷史的回憶。今天終究是從既往的歷史中走過來的。會館作為一種過去的商業文化形態,作為漫長歲月的記憶,是不應該被淡忘的。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