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壇神樂署位于北京市天壇公園西南部,與天壇祈年殿、圜丘、齋宮、犧牲所并稱為天壇五大建筑群,在明清時期的皇家祭祀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是明清兩代為朝廷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專門機構和演練祭祀樂舞的專用場所,被今人視為明清時期最高等級的音樂學府。
神樂署坐西朝東,主要建筑有凝禧殿、顯佑殿、署門及周圍廊房,占地約10000平方米。神樂署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建時稱神樂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為神樂署。
明初,洪武皇帝在南京郊祀壇西建神樂觀,用以培訓祭祀樂舞生。朱元璋篤信道教,他深信道士的清靜生活能與上帝交往,故而將道士參與祭祀定為祖制。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二月癸亥朔,“神樂觀成。命道士周玄初領觀事,以樂舞生居之”。神樂觀建成后,朱元璋立神樂觀碑記其事,觀內設提點(正六品)、知觀(從八品),專管樂舞生以供祀事。

明永樂十八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建天壇時,在大祀殿西仿南京舊制建神樂觀,由道教正一派主持,演習樂舞,以備祭祀之需,觀中道士多充樂舞生。觀中有太和殿、玄武殿、天師府、關帝廟、三圣廟諸殿宇。當時隨駕進京的樂舞生有300名,到明嘉靖年間,神樂觀的樂舞生總數達到2200名。
樂舞生又稱“敬天童子”,明朝均選用年少俊秀的道童和公卿子弟。清初以道童充任。樂舞生分為樂生、文舞生、武舞生和執事樂舞生。其中,執事樂舞生分管祭祀時焚香、司爐等事項。清順治元年(1644年)樂舞生定員為570人,分為樂生180名,文舞生150名,武舞生150名,執事樂舞生90名。神樂觀作為當時皇家專用的樂舞學府,其人員之盛、規模之宏大均令人贊嘆。
神樂觀隸屬太常寺,《清史稿·樂志》記載:“祠祭諸樂則太常寺神樂觀司之,以協律郎教習樂生,月三六九日演于凝禧殿。”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神樂觀為神樂署,設署正1人、署丞2人、協律郎5人、司樂25人。天壇大祀演禮在祀前40日開始,每旬逢三、六、九日,由太常寺堂官親自率領樂舞生在神樂署凝禧殿進行演禮。北京各壇廟祭祀的樂舞生,均從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祭典舉行前,所有參禮官員均須至神樂署演練。
明清時期在神樂署內所演練的祭祀樂稱作“中和韶樂”,中和韶樂源起自周時的雅樂,漢、唐、宋、元均稱為雅樂,發展至明初時,雅樂改稱中和韶樂,并沿襲至清朝。中和韶樂配以金、石、絲、竹、土、木、匏、革八種材料制成的樂器進行演奏,和以律呂,文以五聲,八音迭奏,玉振金聲,融禮、樂、歌、舞為一體,氣宇軒昂,場面宏大。明清時,中和韶樂一直用于壇廟祭祀、朝廷宴享及其他重大的國事活動。

明清時期的天壇屬于“郊壇重地”,當時的“壇廟禁例”中明確規定,天壇乃祭祀禁地,嚴禁喧嘩,不許飲酒、嬉戲以及開設茶坊酒肆,不許無事人員進壇游玩,并由太常寺派員不時前往稽查。盡管有此禁令,而神樂觀一帶卻一直是香客、游客云集。道士在觀中栽植各種花木,春暖花開時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賞春,時間一長,神樂觀一帶漸成熱鬧繁華所在,茶館酒肆應運而生,而神樂觀也再度成為京城人士云集之所。神樂觀內最有名的當屬藥店了,藥店專賣天壇生長的益母草制成的益母膏,是醫治婦女病的良藥。當時有濟生堂益母膏藥店,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藥店倒閉,清順治朝將四散的神樂觀道童召回觀內演樂,濟生堂藥店雖未恢復,但又涌現出保合堂、保齡堂、育生堂、廣德堂、天德堂、恒德堂、仙德堂、瑞德堂等諸多藥鋪,一時間酒店、茶館、商店林立。
乾隆六年(1741年),詔令禁止商賈于壇廟重地貿易,神樂觀內禁止栽花,并令將觀內各座鋪面遷至天壇之外,以凈壇地。禁令雖下但仍不能禁止神樂觀游人聚集,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再度下詔嚴禁神樂觀樂官習道教,不愿從業的人削籍為民,神樂觀中道士盡遭驅逐。神樂觀沒有了道士,于是改名為神樂所,樂舞生也改而選用年少俊秀的八旗子弟充任,由朝廷派協律郎對祭天樂舞生進行培訓。乾隆十九年再改神樂所為神樂署。雖然神樂觀一改再改,道士也被驅逐,但神樂署一帶依舊有不少人員來往,仍是不能清凈。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清廷再次下令取締神樂署內店鋪,只將諸家藥店保留,神樂署的游人才漸漸減少。但因神樂署嚴禁栽植花木,藥店主人無法開地擴種藥材,只有壇內原有的益母草自然生長。天壇益母草于是由原來人工培植的益母草變成野生益母草,益母膏的名聲更大,成為出口藥品,行銷海外。1914年,袁世凱下令將所有的藥店逐出天壇,在天橋、前門一帶另辟新鋪面,只每年秋季準許進天壇采藥,但失去了天時地利,益母膏的銷路受到影響,此后逐漸衰落。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神樂署被辟為兵站,堆積物資,署中設施被劫掠。民國以后,一度成為農林試驗場、中央防疫處。日軍侵占華北后,又成了禍害中國人民的細菌戰部隊總部駐地,神樂署受盡了屈辱。
新中國成立后,神樂署一直被社會團體占用。2005年1月1日,修繕一新的神樂署以“天壇神樂署—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展”的面貌面向公眾開放。開放后的神樂署結合其歷史功用,以弘揚傳播中華雅樂為宗旨,向游人廣泛推介中國古代皇家音樂知識。
進入神樂署院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巨大的紅色影壁。轉過影壁,跨入神樂署院內,就是神樂署的正殿—凝禧殿。大殿五開間,歇山頂,綠琉璃瓦廡殿頂,五彩斗拱,殿前有月臺,非常寬廣,這里依然留有昔日祭祀樂舞生演練時的站位,殿前豎有明弘治及清康熙年間修繕神樂署的碑記。如今,凝禧殿開辟成為中和韶樂展演區,專用于演奏雅樂。金碧輝煌的舞臺,古香古色的氛圍,在樸素而緩和、神圣而高雅的雅樂聲中,仿佛時光回轉,讓人不禁回想到禮制森嚴的封建時期,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變得謹慎規矩起來。
凝禧殿西側為顯佑殿,是供奉玄武神及北方七星的殿宇。綠琉璃瓦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外檐旋子彩畫,內檐彩畫屬清早期之作,色彩斑斕,彌足珍貴。

顯佑殿內現在布展為“中國古代音樂名人堂”,里面陳列著中國古代音樂名人伶倫、夔、伶州鳩、京房、祖孝孫、何承天、陳旸、朱載堉的雕塑,墻面以巨幅壁畫相環繞,呈現出中國古代音樂發展的大致歷程。
圍繞凝禧殿、顯佑殿四周的是70間廊房,統為通贊房、恪恭堂、正倫堂、侯公堂、穆佾所、昭佾所、掌樂房、協律堂、教師堂、伶倫堂、顯禮署、奉祀堂、袍服庫,這些房屋聯檐通脊,環凝禧殿、顯佑殿而設,是神樂署樂師教習及樂舞生居住的地方,現在這里被布置成為各類音樂主題展室,分為各類樂器展室、樂律展室等,結合文字、圖片、實物,采用聲、色、形,動靜結合的演示手段,向人們展示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過程。
中和韶樂作為明清時期祭祀、朝會、宴饗中使用的宮廷音樂,它總結繼承了歷代雅樂的特點并有所改變和突破,將其發展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12月,中和韶樂被列入北京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和韶樂與神樂署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二者互為依托,共同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禮,見證了歷史的發展。
(作者單位:天壇公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