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談起中華彝胞,追根溯源,不爭的事實是根在南詔土主廟,魂也在南詔土主廟。
南詔土主廟,坐落在云南巍山縣層林疊嶂、蓊郁蒼翠的巍寶山北部山腰。集“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道教名山”等桂冠為一身的巍寶山,風光秀麗迷人,至今還保存著的24座道觀和1座南詔土主廟如星點般灑落其間,讓人流連忘返。南詔土主廟在巍寶山只占了彈丸之地,但它作為彝族尋根祭祖的圣地,作為全國目前最大、最古老的土主廟,其威望是不同凡響的。
在南詔土主廟的背后,是中國彝族的一段輝煌歷史。公元469年,彝族始祖細奴邏建立了蒙舍詔,定都巍山,至公元741年遷都大理太和城。細奴邏的重孫皮羅閣,憑強大的勢力逐步兼并了洱海地區的其他五詔,于公元738年完成六詔統一大業,結束了云南境內長期的部落紛爭。因蒙舍詔地處六詔之南,故又稱南詔國。南詔國歷經13代共253年,其疆域東接貴州、西連印度、南抵越南、北至四川大渡河,幾乎囊括了現今西南的所有彝族地區。南詔國推動了西南的發展,也創造了燦爛的彝族文化,如南詔土主廟、三塔、崇圣寺、五華樓、《南詔圖傳》、《南詔德化碑》等,都是彝族燦爛文化的見證。
翻開這部彝族文化史,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土主文化,而南詔土主廟又當屬土主文化的代表。公元714年,唐玄宗下旨敕封細奴邏為巍寶山巡山大土主后,南詔第三代王盛羅皮建蓋了南詔土主廟。于是,彝族最早的總土主廟誕生了。
南詔土主廟的建蓋,反響極大,土主文化迅速傳播開來,在西南地區當時的南詔政權統治領域內,大小土主廟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到幾百座,歷史上還流傳著“南詔只有土主廟,沒有王子墳”的說法。彝族的土主文化,不崇拜權貴,不信仰神仙,只是簡單地把歷史上功績最多、影響最大的彝族祖先作為土主神靈世代供奉和祭祀,這正弘揚了一種求實的民族精神。
雖然土主廟多了,但彝人們心中的根依然是南詔土主廟,畢竟廟里供奉的是彝族最大的土主南詔始祖細奴邏。從公元714年至今,四方彝胞把每年農歷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定為祭祖日,上山祭奠祖先,后因時間太短,又將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到十五日定為巍寶山山會,其間,成千上萬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眾紛紛擁上巍寶山,以彝族特有的方式尋根祭祖。

南詔土主廟也歷盡了滄桑。南詔后期,隨著南詔政權的衰敗,土主廟開始遭到冷落,廟內雜草叢生,無人看管,只有巡山的獵人偶爾進廟歇息,這時的土主廟,俗稱 “巡山殿”。直至明初,部分南詔王室后裔遷回巍寶山以后,懷著對先祖的敬仰,重修了土主廟,又恢復了崇祖溯源活動。清初兵亂,土主廟又遭被毀厄運。光緒年間,四川籍賀道姑來到巍寶山,再次主持募捐修葺,并保留至今。
近年來,隨著彝族群眾和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南詔土主廟已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尋根祭祖和參觀旅游的要求。2002年起,南詔土主廟又得以維修擴建,且于2007年農歷二月初八日隆重開光。如今的南詔土主廟將原存的一院式擴建成三進兩院,為仿唐建筑風格,建有大殿、偏殿、廂房、長廊,重塑了南詔十三代王等19尊銅像,完善了配套設施,繪制了“南詔疆域圖”、“南詔王閣羅鳳出巡圖”、“南詔王異牟尋議政圖”等,大門前還擴建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踏歌場。擴建后的南詔土主廟占地2335平方米,是早期土主廟的三倍。
值得一提的是,南詔土主文化體現了一種很強的包容性。南詔國第一代王細奴邏的妻子是當時白族的三公主,她也成為大殿中的一尊女性塑像,這充分表明了彝族與白族文化的交匯融合。而道教文化源自漢族,卻在巍寶山與土主文化同存共榮,這又是一有力的佐證。
氣勢宏偉、莊嚴肅穆的南詔土主廟,是祖先留給彝族后世子孫的共同精神財富,也是彝族同胞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