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千秋桃源,詩韻悠悠。又是一度春風,朝圣桃花源歸來,卻不想附和昨天的頌者謳者悲者泣者的高唱低吟。雖然首推陶淵明是以生花妙筆描繪東方的烏托邦的鼻祖,千百年來,庾信、李白、黃庭堅、鄭板橋、陶澍……或文、或歌、或詩、或賦,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但桃源并非世外,豈有六國遺民一隱六百年而征徭不到的道理?
心懷靖節先生描畫的古桃源夢影,飄然而來,但見陶公坐在桃仙嶺上。煙雨中,悠悠望枝頭新綻的水靈靈的粉紅;油菜花開得燦黃,耕牛悠閑地走入淡霧,十分意趣,獨領武陵風韻。
這位五柳居士,傳說在1600多年前,歸隱田園賦名作《歸去來辭》后,悠游武陵。桃花仙子托夢講述此地發生過武陵漁郎的故事,囑陶彩筆撰寫不朽奇文《桃花源記》。“世外覓桃源都是奇文惹出,人間有仙境全憑雙手創來”,堪稱千古佳話。
過悠然園,站在凡間和神界的毗鄰之處,云外飄來雞聲,引人興沖沖馳入仙境。
這就是號稱江南一宮的桃川宮,它聳峙在五百仙人道袍飄飄的桃源山上。桃川宮潤澤苔生,源遠流長,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比陶淵明寫《桃花源記》至少還要早一百年,是桃花源最早的建筑。史載桃川宮分上中下三宮,至今尚有“四十八層庵,走馬觀山門”的傳說,足可形容當時的盛況。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御書親賜“桃川萬壽宮”瘦金匾額,使桃花源成為我國古代四大道教圣地之一,歷代詩人詞家紛紛潑墨于宮墻,萬千香客信徒日日膜拜于觀中,一時香火之盛,獨步天下。惜所有宮觀明末皆毀于兵火。桃川宮上宮近期修復,其建筑風格、藝術造型與我國道教的中心北京白云觀如出一轍,其規模之宏偉又可與孔府大成殿、晉祠王母殿相媲美。步入廟堂,高深、寬廣的桃川宮內金碧輝煌,氣象萬千。面目各異、神態畢肖的各路尊神似乎依舊在悄聲評說著人間的是是非非……
走出桃川宮,天寧碑院的白墻青瓦,似在悠悠沉吟。碑院之名來自唐代載記的“天寧書院”,1992年重修,分三梯布局,由碑坊、碑屏、碑石、碑亭、碑廊、碑室等組成仿古院落式建筑群。碑院集民間石藝之大成,匯桃花源文化之精華,院內設有桃花源博覽館,展出書畫、根雕、奇石、盆景。碑廊鐫刻全國名家書法作品一百多幅,原國家主席江澤民的題字及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瀏覽桃花源的題詠碑刻,均立于此。它們靜靜地站立在山水之間,沉思于亭臺之內,所積聚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延伸了人們的視野和思路。
思前想后,不覺登上高踞于黃聞山頂的瀟湘一閣水府閣。高閣憑欄,遙想屈原“朝發枉渚,夕宿辰陽”,就曾在沅水的烏篷船上寫下《涉江》名篇。在這里可一覽楚山樵客徘徊在險崖的斜陽古道,峙立峭壁的望江亭榭,漢代懸棺和具有晉唐氣象的奇絕風景,還可傾聽敲響于絕頂、回蕩在蠻煙瘴海中的聲聲秦廟鐘鼓……
高閣上,讀著一幅幅意蘊深長的楹聯,不覺將目光移在對岸名傳古今的白鰱洲上。芳洲被稱為瀟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佇立在這座重檐歇山式四層框架樓閣上,既可觀賞著名的“沅江三日同輝”的奇特景觀,又可體味江澤民視察桃花源登臨水府閣所作“遼闊”之評價。

一路感慨,走下桃源山。沿武陵溪,涉九曲橋,過五柳湖,走近八仙亭,八亭斗角松風,碧瓦流云,于紅樹青山中斜陽古道旁,強烈而集中地突出了桃花山的古樸典雅。徘徊在淡雅端莊、四柱七樓的桃花山牌坊前,但見千萬株桃花競放于桃花坊內,窮林橋畔;桃花流水奔涌在曲折多姿的武陵溪中,兩岸杜鵑、蘭草、中華結縷草隨風搖曳……在八亭,可飲,可奕,可憩,別具一番情趣。修建八仙亭,本源八仙之一呂洞賓云游桃花源的傳說,純陽子還曾寫下“洞庭深鎖白云封,九節丹崖第幾重?欲向山中尋甲子,秦人盡日不相逢”的仙墨。
假若呂洞賓重訪仙源,將是“秦人夾道齊相迎”的景觀。漫步在天下一絕的秦人村竹廊,天已黃昏。竹廊全長1168米,每隔數十米便呈現出一座座四方亭、六角亭、飛檐亭和竹橋亭,竹廊大巧若拙,左右迂回,自由舒展,空間層次十分豐富,在裝飾藝術上具有完美的對稱性和對比性。竹廊有時潛伏谷底,有時又攀上緩坡,透出一種蒼古之色、山野之趣和蓬勃之氣,儼然一條見首不見尾的神龍。一覽可飽平生之眼福,一行竟越千年之滄桑。
走在歸鶴峰下,隨雨后的薄霧從山谷里漫上來的,便是公議堂的絲竹之聲。“桃洞秦人奮力耕織逃亂世,仙溪游客盡情歌舞樂堯天”—讀著舞臺兩側的楹柱上黑底金字的對聯,剛落座在看臺的鼓形坐凳上,身穿花長裙的紅娘便報了一出《喜迎新娘》,一會兒,著粉紅秦裝的伴娘、戴大紅秦帽的秦哥興高采烈地擁著嬌羞嫵媚的新娘,跳著舒展飄逸的長袖舞,唱著熱情燙人的《等你來》。緊接著,表演了《桃花仙子》、《彩龍船》、《秦人草裙舞》和古樂合奏《桃花流水》等十多個節目,以其神秘、浪漫的神話色彩和原始、古樸的生活情調,再現了秦人的世界。這時,猛聽得儺壇暮鼓森然地悶響了幾下,令人恍有隔世之感!如果適逢秦人儺壇巫教色彩濃重的廟會,可一睹秦代的民俗風情、陶老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骨和他一生的際遇風云。置身世外桃源,眼觀一幕幕隆重熱烈的場景,耳聽一支支優美動聽的管弦,似乎有一只無形的手,讓人不知不覺便觸摸到了桃源之人在杳杳奇蹤悠悠樂土與世無爭安享太平的心靈。我也似乎忘卻了幾度春秋,幾多滄桑,身與心隨朵朵白云飄蕩在與世隔絕的美妙仙境……
雨后夕照浮在暮靄之上。踏上歸程,驀然回首,陶淵明仍舊坐在桃仙嶺上悠然望著南山,望著滿山滿嶺盛開的桃花……

二
久仰菊祖陶淵明的逸士之操君子之節。深秋,各路花仙一一辭別人世,獨有東籬菊花傲霜競開之時,又開始了我追尋桃花源的芳蹤之游。
福地洞天桃花山被譽為桃花源的堂奧。自明迄今,以桃花山為主的名勝古跡,越過歷史的滄桑,使一代又一代的騷客游人為之迷戀。“開口說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難為外人道也,源頭尋古洞秦歟漢歟將近代歟欲呼漁子問之”,留下了許多美妙的詩文和佳話。這里有漁郎問津的武陵溪,陶淵明飲酒悠然的菊圃,瞿柏庭得道的遇仙橋,有傳世不朽的碑廊,緬懷先哲的集賢祠,古色古香的桃花觀,躡風尋契的高舉閣……桃花山中幽谷深深,曲澗潺潺,藏風聚氣,瀉靈溢韻。“水回青嶂合,云度綠溪陰”,是孟浩然筆下的真實寫照,朗州司馬劉禹錫“桃源佳致”四字則將桃花山勝概包舉無遺。沉浸在“偶聞黃發石中語,時有白云衣上生”的意境,自有一種飄飄欲仙的隔世之感。
從問津亭一路游來,猛抬頭,桃花山牌坊粉墻碧瓦巍巍拱立,桃花石額陰刻“桃花源”三個貼金大字,坊柱旁的云板石門塑飾披云降龍,古拙威猛。牌坊兩側綠樹森森,濃陰幽幽。坊內有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心里不禁贊嘆:好山好水!
沿桃花山東山之陽西山之陰兩側多頭并進的游路款款前行,蜿蜒逶邐的桃花溪上浮滿金黃的樹葉和繽紛的落英,不覺步上窮林橋,橋因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欲窮其林”句得名。明劉麟“洞口陰陰草樹迷,神仙只在小橋西”即詠此橋,武陵溪臨仙、辭仙二澗至此合流。橋頭立有原中顧委委員曹瑛所書張旭“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許邊”的《桃花溪》詩碑,草書老辣遒勁,非同凡響;石刻彩繪山水,雕鏤精工。據說明正德年間,湖北監利人曾世顯在窮林橋畔結茅壘石為廬,白晝種桃,夜晚讀經。虎試其誠繞屋三匝吼聲如雷,曾不為所動。虎與之結伴巡回,曾奮力墾荒遍栽5480棵仙桃,享有“種桃道人”的美譽。此處桃花、松濤、竹風、溪泉,令人陶醉。

前行至菊圃。垂花門兩側掛一楹聯:“卻怪武陵漁自洞口歸來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尋彭澤宰問田園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菊圃,以我國特有的回廊式建筑風格修筑,四周環以垣墻,墻上曲折處鑲嵌冰裂紋風窗,置身其間,悠然生清雅之氣。跨入菊圃,游魚悠然,花影微皺;池旁繞以回廊,石橋縱跨,獅象猴麟,分蹲左右,憨態可掬,恍若天宮靈獸。月窗門內花圃植名菊百余種,有歡騰的珠簾飛瀑、高聳的粉瑤臺、威猛的黃金壯士、神奇的鳳凰衣、幽雅的桂殿流芳、艷麗的桃花扇……間植美妙的含笑、綽約的金桂、高潔的玉蘭等名花,構成一幅五彩斑斕的盛景。并以歇山疊架式精舍為背景,正中豎一豐碑,前刻陶淵明像,如御風而行,不染塵色。后鐫《飲酒》詩,字體似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致遠。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湖廣按察使劉之龍始在此建“靈仙之府”,菊圃的命意,取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名句,并有“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的句意。造園者偏愛于“芳菊開林耀”,以為“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之紀念,表現了武陵人在品格上傾慕菊的高風亮節的情操。此時金風送爽,黃紫爭妍,尋看道士種桃洞口春風應笑我,還羨高賢采菊籬邊秋色最宜人。
過菊圃,遇仙橋凌空而臥。橋下青蘿垂澗,亭邊金桂吐芳。俯視關山數度,洞天如閉,卻未能遇上對弈贈桃的仙人。沿辭仙澗蜿蜒半里,便至向路橋。與臨仙澗遇仙橋對稱,為單孔石卷風雨橋,以陶記“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句命名。橋前飛來高峰出流云之上,峰兩側各有澗水一道奔瀉而下,匯于橋前。橋兩端懸崖陡峭,溪澗狹窄,落差較大,層層疊疊,數處潴為幽池。行至此,適逢雨后激流洶涌,震撼山谷。
登上東山之巔,腳下的山灣里幽居著忘歲(又名金灣)山莊,因元代詩人傅若金“聞說避秦地,花開忘歲年”的佳句得名,以其濃郁的古典園林建筑情調和獨特、別致、精巧的藝術造型,被譽為桃花源百花園六大花園山莊中的一幽。內設別墅、花池、水榭、樓臺、假山和仙人棋座,山莊一游,望飛閣而流丹,眄青山以怡顏,娛城絲管,客舍雞鳴,與陽光交相輝映的黃金之灣,不閃如利劍,便笑成鮮花。
返身下嶺,復沿碑廊對面懸崖拾級而上,見一古樸祠宇隱于茂林修竹叢中,境界幽寂。靜立半月形露臺,仰望左右諸峰,若拱若揖;俯瞰起伏翠浪,更顯肅穆莊嚴。這便是集賢祠。始建于唐初,名靖節祠,系硬山廳堂建筑。祠前高懸“清風亮節”匾,明末清初,以奉祀李白、王維、孟浩然、劉禹錫、韓愈、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諸先賢,改名集賢祠。清同治九年(1870年),知縣麻維緒曾刊陶淵明等14人題詠桃花源詩文于祠內。現正廳高懸靖節先生“東籬采菊”豎式木刻圖,兩側懸王昌齡、張旭、李群玉、陸游、朱熹、姜夔、王守仁、袁宏道吟誦桃花源詩歌豎式木匾十二方,圖文并茂,書法瀟灑,蘊含豐厚,意境深遠。特別是祠內一尊拄杖而立的陶淵明塑像,大于常人三倍,其粗獷豪情與清風亮節的氣質融和滲透,神采飄逸。緬懷先哲,內心一片空靈。
桃源鄉賢羅潤璋于“中華民國四年仲春”所撰并懸于“古隱君子之堂”的一副木刻行書聯,絕妙地勾勒了追尋桃花山的芳蹤的感慨。聯曰:“卅六洞別有一天,淵明記,輞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漁耶?樵耶?隱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五百年問今何世,鹿亡秦,蛇興漢,鼎爭魏,瓜分晉,頌者、謳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