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視為中醫理論基礎的“黃帝三經”:《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和《黃帝外經》,是中華養生文化的主要載體。汝州崆峒山是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
據古文獻記載,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西至于崆峒”,向廣成子求教“至道之精”。
《莊子·在宥》的記載比較詳細: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見之。 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間居三月,復往邀之。
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我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黃帝外經·陰陽顛倒篇》的記載(見張岫峰等主編:《黃帝外經淺釋》,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與《莊子·在宥》大同小異。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有如下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循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同,登雞頭……
以上資料說明,黃帝“西至于崆峒”之說已有定論。但是崆峒的地望究在何處?雖然歷代學者都認定在臨汝(今河南汝州市),但也有他說,如甘肅臨洮說、甘肅酒泉說、河南虞城說、寧夏固原說、天津薊縣說等等。我們認為應在今河南汝州。
據《帝王本紀》記載:“黃帝授國于有熊。鄭地,古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水經注》載:“新鄭縣,故有熊國,黃帝之所都。”汝州崆峒山在新鄭以西 150公里,離黃帝之都較近,從地望上符合黃帝“西去崆峒”之說。
筆者曾多次到汝州崆峒山考察, 至今, 山上仍有“廣成廟”、“廣成殿” 遺存。由于幾經興廢,廣成廟始建于何時,已無可考,但從唐代汝州刺史盧貞所作《廣成宮記》推論,至遲在9世紀初這里已建有廣成宮。現廟中有明萬歷年間,清康熙、 乾隆年間重修廣成廟的幾通殘碑尚依稀可辨。護廟人向筆者提供一本《崆峒山》小冊子,主要內容有:
崆峒山位于汝州市臨汝鎮南2公里,海拔320.1米。因傳說上古時期的廣成子在此山上修道成仙,軒轅黃帝曾問道于此而聞名遐邇。
1941年以前,崆峒山上廣成殿殿前有山門和鐘樓,南面有升仙石(現還有)、道士塔,靠山根的地方有十多座艄公碑,東側有戲房8間,山半腰有大仙修煉的石洞, 山下東南方有道士井一口,井旁臥一石龜。1942年國民黨第13軍的一支部隊在這一帶駐軍時,為了修防御工事,把山上的建筑全部扒掉了。
汝州崆峒山一帶至今仍有很多與廣成子有關的文化遺存。廣成子的
“子”字,在古代是尊稱,相當于現在說的“廣成先生”。后人為了紀念廣成子在養生文化上的重大奉獻,便把他居住過的崆峒山周圍的澤地,命名為“廣成澤”。廣成澤之名始于何時?不得而知,但至少在漢代,已成為專有地名。據《漢書》、《后漢書》和新舊唐書記載,漢、唐兩代將廣成澤一帶辟為狩獵游樂的“皇家禁地”,仍定名為“廣成苑”。《漢書》作者班固在《東都賦》(漢東都即今洛陽)中寫道:“皇城之內,宮室光明,闕庭神麗”,都城之外,“因原野以作苑,順流泉而為沼”。“苑”即指廣成苑,“沼”指溫泉沼。東漢馬融在《廣成頌》中寫道:此地“右三涂,左極嵩岳,面據衡陰,箕彼王屋”。唐章懷太子李賢注:“三涂,山名,在陸渾縣西南。”“衡陽,衡山之北……《地理志》云:‘雉縣衡山,澧水所出。’在今鄧州向城縣北。王屋山,在今王屋縣北。”由此可知,“廣成苑”的位置正是汝州崆峒山周圍之地。
酈道元《水經注》載有“廣成澤”:“汝水又東與廣成澤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澤中。安帝永初元年,以廣成游獵地假與貧民……其水東南流,注廣成澤水,澤水又東南入于汝水”。說明廣成澤也是指汝州崆峒山周圍之地。明正德元年(1506年)刻本《汝州志》卷二《山川》中,首列崆峒山,記載較詳:“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廣成子修道之處,今有墓存。山下有洞,舊時傳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號小冢為玉狗峰。上有廣成廟及崆峒觀,下鸛山有廣成城,有記,見詩文類。知州彭綱詩云:

欲覓崆峒山,應將具茨鄰。
洞中仙犬墓,山外野云春。
瑤草知幾路,青苔蝕舊珉。
千載昏默境,斯道即為真。
廣成澤,一名黃陂,在州西南四十里,為廣成苑地,有灌溉之利。”
卷之六《仙釋》中記載:“廣成子,軒轅時人,居汝州崆峒山石室中,黃帝造焉,問以至道之要……”
卷之八“藝文”中,載有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即唐代汝州刺史盧貞撰《廣成宮記》。此記重要之處有三:
其一,寫明了為什么要紀念廣成子,是因為他“為皇者師”、“功被九域”。其銘文曰:
德高三皇,唯軒轅氏,為皇者師,唯廣成子。
幽冥昏默,恍惚恢詭,固精治身,以滓為治。
功被九域,形存伯紀,至人無己,天道不窮。
其二,盧貞說他曾到崆峒山考察,廣成子仙逝后,人們代代懷念他,立廟紀念他,有實跡可尋,不能把《莊子·在宥》所載黃帝“西至于崆峒”,向廣成子問道之事,以寓言視之。
其三,《廣成宮記》寫明,當時對崆峒山所在地即有三說:隴西臨洮說,安定二山說。經盧貞考辨后得出結論:“以汝州說為是。”
清張元方《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考辨說:“崆峒山在汝州西南,漢司馬遷曾西游至此。相傳崆峒山有三:一在臨洮,一在安定。莊周述黃帝問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鄭的具茨諸山,皆于此山相接壤,則汝州崆峒山當為近。”
在近現代,商務印書館于1931年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在“崆峒山”條目下寫道:“在河南臨汝縣西南六十里。唐汝州刺史盧貞碑:莊子述黃帝問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鄭的具茨,訪大隗,皆于此山相接壤,則此為近是。”在“廣成澤水”條目下寫道:“在河南臨汝縣西四十里。《水經注》廣成澤水出狼嗥山北澤中,東南入汝水。《元和志》:隋大業設馬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沿用“廣成”之名,將在此地修建的水庫,定名為廣成澤水庫(見1986年河南臨汝縣溫泉史整理組所編《古溫湯》所附照片“古廣成澤今貌之一廣成澤水庫溢洪道閘”)。“文化大革命”中,將“廣成澤水庫”改稱澗山水庫,中斷了紀念廣成子的歷史連續性,實屬遺憾。但有幸的是,汝州市城鎮建設曾在“十五”規劃中就已將市標所在地的主道定名為廣成路,直向崆峒山方向。
以上資料說明,廣成子修道汝州崆峒山之說,是被代代傳頌的,有跡可尋的。紀念一位上古的修道高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所居之地,歷數千年而不衰,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 實不多見。
縱觀此地的史志記載和文化遺存,可以認為汝州崆峒山是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