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在廣大的客家鄉村,每當風清月明之夜,常常會聽到孩子們傳誦著這樣一首童謠: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放條鯉嬤八尺長。鯉嬤頭上撐燈盞,鯉嬤肚里做學堂。做個學堂四四方,兜張凳子寫文章……
這首童謠在客家地區普遍流行,寄托著長輩們對子弟讀書仕進的熱切期望,形象地體現了客家人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
亦耕亦讀,耕讀傳家,這是客家人的基本生產生活方式。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方式,究其原因:一是沿襲了中原的傳統。客家先民來自中原,勢必把中原儒家重農抑商、崇德尚學的傳統帶入客家地區。二是客家人所處贛閩粵地區均屬山區地域,自然環境惡劣,“大山長谷,荒翳險阻”,山多田少,交通不便,商業在這里難以找到滋生發展的土壤,客家人世世代代經營著簡單粗放型的山地農業,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使他們認識到:要生存,只有勤于耕稼;要發展,只有讀書仕進,舍此別無他途。石城縣巖嶺鄉上柏熊氏古村,保留著一處明代遺跡,石門斗上赫然刻著“耕讀處”三字,其兩邊對聯曰:“力耕可以無饑,開篇自然有益”,正是客家人這種歷史心態的真實寫照。
小盆地與聚族而居
客家人耕讀傳家的生產生活方式是緊緊依附于客家傳統社會的。我們這里所說的客家傳統社會,主要是指客家鄉村宗族社會。它由一個或幾個血緣和地緣結合得十分緊密的宗族小社會構成自然村落,若干個自然村落便構成一個客家鄉村社區。傳統的客家鄉村社會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以拓荒、種植為基礎的小盆地農耕生產和生活方式,二是建立在這方式之上的“聚族而居”的家族制度。客家傳統社會的上述特征,是受歷史時期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諸多因素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作為漢民族的一個獨特支系,客家先民的主體成分是唐宋以來遷入贛閩粵三角地區的中原漢族。由北到南的長距離遷徙,對于安土重遷的中原漢人來說,實屬無奈之舉!他們不得不拋棄許多東西,卻不可能從根本上背離祖祖輩輩所賴以維系生存的基本手段—以農耕為基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他們來到贛閩粵邊區,同時也把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入了這一地區。然而,對于客家先民們來說,贛閩粵邊區又是一個經濟和文化都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的陌生之地。這里“地大山深,疆隅繡錯”,沒有北方那樣廣袤可耕的良田熟地和灌溉系統,有的只是丘陵密布和溪水縱橫而形成的無數個大小不等的盆地。在客家先民大批到來之前,這里的原住居民主要是古越族及其后裔畬、瑤等少數民族,他們過著洞居和“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因此,客家先民來到這里后,一切必須從頭做起,他們必須向荒山要土地,要衣食住行!于是,一個以拓荒、種植為基礎的小盆地農耕文明便在贛閩粵邊區孕育和發展起來。隨著客家人口的生息繁衍,這一文明圈的范圍也不斷伸延擴大,以致最終占領了整個贛閩粵三角區。這種以拓荒、種植為基礎的小盆地農耕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客家傳統社會的最重要的經濟特征。
小盆地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因其規模的狹小和水準的低下,使一家一戶的幾個勞動力就能承擔起一切,而無需大規模的社會分工和協作。生產過程的這種分散性和獨立性,為客家人的家族制度提供了物質前提。而贛閩粵山多地少的地理格局,又給客家人的家族制度帶來獨立性和封閉性的特點。因為群山環抱中的小盆地,無法像平原地區那樣,為成百上千人提供同一個村落,而更便于一村一族進行聚居和耕作,也就是便于一個自然村居住著有血緣關系的同姓氏族,進行土地的開墾與經營。這種居住模式與耕作模式的血緣屬性,形成穩定的社會經濟文化結構。所以,客家人的傳統聚落往往是單姓的、聚族而居的。“聚族而居”的家族制度成為客家傳統社會的重要政治特征。

宗族興旺之本
耕讀傳家是客家人的基本生產生活方式,也是客家宗族興旺之本。正如羅香林先生所言:“刻苦耐勞所以樹立事功,容物覃人所以敬業樂群。而耕田讀書所以穩定生計與處世立身,關系尤大。有生計,能立身,自然就可久可大,客家人的社會,普通可說都是耕讀人家,這在過去為然,現在還未全改,所以在他們普通人家的家庭分子來說,總有人能做到可進可退、可行可藏的地步。這在社會遺業的觀點看來,可說是一群遷民經過了生存奮斗而累積了無數經驗的優者。”(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年版)因而,許多宗族都非常重視耕讀傳家的傳統,把這方面的內容列入家法族規而使之“法定化”和“永久化”。如興國劉氏族規中寫道:
家門之隆替,視人材之盛衰;人材之盛衰,視父兄之培植。每見世家大族箕裘克紹,簪纓不替,端自讀書始。凡我族中子弟,資稟英敏者固宜督之肄業,賦性愚鈍者亦須教之識字。(興國《龍興祠劉氏聯修族譜》,民國36年刻本)
明確把讀書識字作為教育后代成才、使家族興旺的根本。
又如,《南康嚴氏族譜》立族規十條,其中第一條就是《勉讀書》,要求“族中子弟無論貧富皆當使之就學,嚴其教令,陶其性情”。可見其對宗族子弟讀書向學問題是何等重視!
為了鼓勵子弟讀書仕進,大大小小的客家家族都從族田中劃出一部分作為專門的“學田”,學田所得田租即為“學谷”,專門用于資助和獎勵子弟讀書。如科舉時代寧都李氏規定:族中子弟考上秀才的,由祠堂出谷12擔,以資獎勵。贛縣溫氏宗祠規定:族內子弟外出參加考試的,提供路費;考取的,祠堂出資助學。贛縣夏府戚氏宗祠則規定:考上秀才獎勵24擔谷;中了舉人的,獎給50擔谷;參加縣考錄取入學的,一年給予12擔谷作為獎勵和資助;后又增加考上大學的,一次性獎給100擔稻谷。此外,許多宗族還設立了獎掖讀書的各種經濟組織。如上猶營前上灣黃氏成立了以祠堂為單位的“賓興會”(當地客家姓氏均有之),專門籌集讀書經費。黃氏宗族還有“眾”這一經濟組織形式。“眾”即支脈分家時留作公用的資產,主要是土地。“眾”有眾谷(收租所得),用以做公益事業,如年節祭祖掃墓、資助子弟讀書等。有子弟考上學校,就從“眾”里撥出一定數量的田給其家無償耕種,畢業后收回歸“眾”。對于孤苦無靠者,“眾”亦給予救濟,如其去世無錢安葬,則由“眾”費支付解決;如其有遺產(如房屋等),亦收歸“眾”,“眾”可將其典賣,所得歸“眾”。“眾”由眾內族人選出2人管理,其職責是負責收租和各項費用的開支,并向族人公布收支賬目。又如,寧都黃陂廖氏設有“文昌眾”,專門用以獎勵本族士子:凡族中考取各種功名的,分等級予以獎勵;在校就讀學生則按照學校等級以及本房眾產的多少分別享受“學租”。
此外,在有條件的地方,一些宗族還紛紛辦起了“社學”和“義學”,有的甚至開辦書院。如上猶縣鐘氏宗族,于乾隆九年(1744年)創辦“永清書院”,規模極大:

前為大門,進內為會文堂,上造牌樓;又進為大墀,墀內建碑亭二,左右為玲瓏墻。由耳門入,東西書室各四楹。又進為尊道堂,左右書室各二楹。堂后為墀,歷級而上,為四賢祠。上造奎星閣,左為掌教齋,右為藏書府,外兩旁為廚房。又由墀內東耳門出,環旋到嶺上,左為光霽亭,右為敬業齋……共計為屋一十三棟,為房四十五間……南北長二十九丈,東西前闊二十四丈,后闊一十七丈二尺。藏書數千卷,幾榻、器皿俱備。(光緒《上猶縣志》卷三《建置志·學校》)
真是蔚為大觀,和官辦書院相比,恐亦毫不遜色。
唔讀書,老婆
在客家傳統社會里,如果說重教興學、耕讀傳家是宗族興旺發達根本所系的話,那么對于個人來說,惟讀惟耕則似乎成了現實生活的必然選擇。如前文所說,因為山多田少,商業不發達,要生存,惟有力耕;要出人頭地,惟有讀書仕進。于是祖輩們訓誡后人:“教子兩行正路,惟讀惟耕。”有錢人家固然要送子弟讀書,沒有錢的人家“砸鍋賣鐵”、“賣屎缸也要讓子女讀書”!一句客家諺語這樣說:“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家貧本是讀不起書的,但富有進取精神的客家人不甘心一輩子窮,越是貧窮,越是想改變這一貧窮面貌,就越是要子弟讀書仕進:“讀書肯用功,茅寮里面出相公。”這成了客家人堅定的信念,生活的準則,普遍的價值觀念!

于是,久而久之,在廣大的客家地區,重教興學蔚為風氣,誰能讀書,誰就受到家庭、宗族乃至社會的褒揚,反之,則為人所瞧不起:
天光唔起誤一日,少年唔學誤一生。
目不識丁,枉費一生。
耕田愛(要)養豬,養子愛讀書。
子弟唔讀書,好比眼珠。
生子唔讀書,不如養頭豬。
唔識字,一只豬;唔識字,蚯蚓一糞箕。
唔識詩書,有目無珠。
……
這些在客家地區廣為流傳的諺語,猶如一個個高音喇叭,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壓力:不讀書,無以成人!不讀書,無以立身!
更有一首著名的童謠這樣說:
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 老婆。山鵓鳩,咕咕咕,唔讀書, 大番薯。
不會讀書,笨得像個大番薯,連老婆都討不到,又怎么去傳宗接代,怎么去延續香火呢?這對祖宗觀念極強的客家人來說,是最可怕的事情。于是,這又把讀書與個人的生存和宗族的興旺發達聯系在了一起。可見,客家人從小就被灌輸了多么強烈的崇文尚學、耕讀傳家的觀念呵!
石旗桿的昭示
在客家地區,到處可以看到用石柱雕成的旗桿,或者兩根石柱中間鑲嵌的木旗桿子,這是一種功名的象征。客家俗語云:“三年中一舉,旗桿夾石。”這種旗桿,又被稱為客家人的“華表”。相傳堯舜時代就有“華表”,那時在交通要道豎立雕刻精美的柱子,作為識別道路的標志,稱之為“華表”,而后沿襲下來,多在宮殿、城垣、橋梁或陵墓前豎立。客家人的“華表”,多在祠堂前豎立,一般長約5~10米,其基座一般為長形石條鑿成的方形或圓形的石柱。石柱上雕刻著各種裝飾圖案,各節石柱又以石榫相銜接而成,尾部逐漸細小,矗立起來就像是大旗桿似的,故人們稱它為“石旗桿”。能豎上這種旗桿,是家族的榮耀。在我國科舉時代,若是哪家的讀書人金榜題名,考上了“進士”,或是獲得了有品位的官職,宗族便請來手藝高超的工匠,精選石料,制作石旗桿。旗桿上鑿上獲得功名者的姓名、科次、功名、業績、生平、官銜、品位、年代等,并刻上龍鳳呈祥或獅虎相爭等吉祥物裝飾圖案。到了清代,有的客家宗族又立有族規,凡考上秀才、舉人者,祠堂也可豎立“石旗桿”。為了表示區別,主要依功名高下、品位大小及文武科名之分,來決定石旗桿的長短,以長者為上。另外,旗桿的底座式樣和雕飾圖案亦有一定的區別,底座一般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之分,以角多為尊。人們從石旗桿的長短及底座和裝飾圖案的不同,即可知其功名及品位的不同。石旗桿鑿成后,家族要舉行熱烈莊重的豎旗儀式,全村人均要敲鑼打鼓來祝賀,借此彰顯家聲。誰家的祖祠前石旗桿多,就說明誰家出的人才多,宗族興旺發達。而一個地方的石旗桿越多,越能說明這個地方人才輩出,人杰地靈。石旗桿古色古香,櫛風沐雨,巍然挺立,它向世人昭示的不僅僅是往昔宗族的榮耀,更是客家人重教興學的文化傳統和精神風貌。
(作者單位:江西贛南師范學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