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是我國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區。據不完全統計,全川客家人的總數在300萬人左右,其中至今能講客家話的有150萬人以上。四川客家主體是來自清前期“湖廣填四川”中閩、粵、贛邊區的客家移民的后裔,其中以廣東移民最多,所以四川客家多自稱為“廣東人”。四川客家人主要來源于我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江西省的12個縣、福建省的14個縣和廣東省的12個縣。由此可知,四川客家源在中原,根在粵、贛、閩。“湖廣填四川”中各種移民文化與巴蜀文化融合,導致四川形成兩大族群,即湖廣人和客家人(“廣東人”)。
祖先神榜的寫法是識別四川客家文化的三大標志之一,可見神榜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典型。客家神龕是祭祀祖先的祭壇,作為祭壇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的客家神榜(或稱龍榜)包括祖先牌位、神匾和神聯三部分。
祖先牌位是漢族家庭奉行祖先崇拜的特有標志,是祖堂必供之物。四川的客家人與湖廣人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是堂屋上所供奉的祖先牌位的差異。湖廣人牌位正中是“天地君親師”,旁小字書先祖、觀音及其他神位;而四川客家人的牌位很少用“天地君親師”作抬頭,而是直書“某氏堂上歷代高曾遠祖考妣神位”或“某氏堂上歷代先祖考妣香位”。

客家神匾多書堂號, 一般是一姓一堂號,但也有少數族姓因對始祖的傳說不一而產生多堂號。堂號或源于祖先的生息地(發祥郡號和望出郡號);或為紀念先祖的官銜、業績、德行、著述等,這反映客家人趨向于對祖先文化的敬重,具有濃厚的民族意識和正統觀念。
客家神聯(堂聯)主要有四字聯、五字聯和七字聯,也有部分長聯。神聯的內容,或表現家族的歷史淵源,或源于本族先祖名人的字號或官職,目的在于慎終追遠,展示家庭的光榮歷史,保佑子孫后代薪火相傳,以增強家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神聯是祖堂中最能反映家族歷史和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家族歷史與文化的高度概括,它使客家人從孩提時就開始熟悉自己的家世淵源,是切合實際的民間教育方法。
例如龍泉驛區洪河鄉柳樹村馮家老房子神榜,神聯是“大樹將軍功第一,凌云學士賦無雙”,橫批是“大樹遺風”。上聯指東漢首位征西大將軍馮異,隨漢光武帝劉秀南征北戰,屢建奇功,但為人謙虛謹慎,從不爭名奪利,每次戰斗間隙,將士相聚,評功論績時,馮異總是坐在樹下默不作聲,即使有人問起,也從不談自己的功勞,軍中號曰“大樹將軍”,是東漢開國功臣“云臺二十八將”之一;下聯指北宋大臣馮京,鄂州江夏(今武漢)人,仁宗朝進士,歷官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哲宗時以太子少師致仕。
又如木蘭鄉黃氏祖聯是“陸終世澤千年著,歇峭流傳世代芳”;橫批是“江夏遺風”。該祖聯就是黃氏家族歷史的高度概括。黃氏發源于“故黃國”江夏,封國者為陸終,后代子孫繁衍,涌現出了戰國時期的春申君即歇公和宋代的峭公等杰出人物。峭公為黃氏入閩始祖,今四川客家黃姓多奉峭公為直系祖先。

與其他地區的神聯相比,四川客家神榜更注重家族來源的記載,強調“根”的意識。例如,金堂賴氏神榜祖聯為“跡發潁川綿百代,支分蜀郡煥千秋”;源于廣東長樂的筠連鐘姓神榜祖聯為“粵水家聲昭前代,潁川世澤啟后人”;源于福建的筠連朱姓神榜祖聯為“福建隨來,東衙參將”;源于福建的榮縣賴氏四川客家楹聯為“姓自周朝封賴國,籍由福建來西川”。
另外,客家神榜的神聯,有的還反映了四川客家人源在中原、根在福建或廣東等地的家族遷徙史。如四川省筠連縣鄭姓的家聯為“滎陽世第家聲遠,粵海宗功世澤長”,橫批為“祥呈定水”,形象地表明了鄭姓客家人根在中原(河南滎陽)、遷到廣東(粵海)、再入筠連(定水)的過程。從福建上杭遷到四川璧山(今重慶璧山)的陳道義家族祖牌為“潁川陳氏歷代宗祖神位”,兩邊是“昭穆宗祖,潁川上杭”,表示璧山所供奉的祖先是由潁川遷到福建上杭的。利用神榜進行家族淵源的教育,以示不忘故土,體現了四川客家強烈的祖籍意識。

而在祖先神榜上寫明祖籍的具體地址,更是四川客家神榜的獨特之處。例如:西昌黃聯鄉石壩村林世祥家祖先牌位左右分別寫明“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西林壩”和“竹子市泥華嘴林家堡起祖林相友”。三臺縣柳林壩陳氏家族后裔陳世杰的家中神龕上至今仍供奉著入川始祖陳時安的神主牌位,上面寫著他的出生地“福建龍巖州漳平縣永福里大嶺下肥塘坑”。
客家人的神榜是極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四川客家人的神榜,注重對祖籍地地址和始祖的記載,是四川客家對祖籍地的獨特記憶方式,表達了客家人強烈的尋根意識和對祖先發源地的懷念。神榜作為客家祖先崇拜的特殊的文化載體,濃縮了客家人的家族史,是研究客家遷徙發展史的重要資料。(題圖:客家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