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在央視熱播,劇中多次提到晉商喬致庸等冒著危險親臨江南和武夷山販茶的經過,再現了重新疏通茶路后,江南各省的茶葉紛紛通過水路、陸路 被運往晉中、蒙古、恰克圖等各處的歷史。這部電視劇的熱播,使武夷山下的一個古村落走入了人們的視線,它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當年與晉商結為茶貿易伙伴的下梅村。
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境外的游客,紛紛到下梅村游覽和參觀武夷山清代茶市。南平市政府為了借助《喬》劇熱播效應,做大做強武夷山大紅袍茶葉品牌,經武夷山人民政府批準,在下梅村豎起了“晉商萬里茶路起點”的紀念碑。
晉商常氏武夷山販茶的第一站下梅
在武夷山,下梅村鄒氏是與晉商攜手走過萬里茶路的真誠伙伴。《喬》劇中重筆描寫喬致庸至武夷山販茶,但沒有具體提到他與武夷山哪些茶商做巖茶貿易。據晉中榆次《常氏莊園儒商文化書系·榆次車輞常氏家族》記載,在武夷山做巖茶貿易的晉商較多,但最早來到武夷山販茶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車輞鎮村的常氏。常氏武夷山販茶的第一站是下梅村。
據《崇安縣志》載:“康熙十九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艘,轉運不絕。”此時武夷山巖茶在下梅集運轉銷,乾隆年間,下梅遂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咸豐年間,因太平天國戰爭的影響,晉商與下梅鄒氏經營茶葉生意受阻。五口通商后,晉商在武夷山收購巖茶業務由下梅、潮州、廣州三幫聯合采辦,轉運于福州、汕頭、澳門及南洋各島。常氏與商團盟友開拓了中俄貿易的漫漫長路,成為在中俄邊界貿易城恰克圖的一支勁旅。車輞常氏是山西商號中的佼佼者,具有150多年的商號史。特別是到了晚清,在恰克圖數十個較大的商號中,常氏一門竟獨占其四,創造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家族商業史上的輝煌。
常氏經營的主要商品茶葉,都是從閩北武夷山采購所得的。據《榆次車輞常氏家族》記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限制俄商赴京貿易,中俄貿易統歸恰克圖一處,一時恰克圖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陸上碼頭”。車輞常氏審時度勢,為保證茶葉質量,一反過去由貨主送貨上門的做法,攜帶雄厚資金,在武夷山購買茶山,組織茶葉生產,同時在崇安縣(武夷山市原稱)的下梅村設茶莊,精選當地茶葉,在下梅村的蘆下巷設“景隆號”茶莊, 羅厝坊設茶焙坊、茶庫,雇請當地茶工,還將散茶加工成紅茶、烏龍茶、磚茶等。每年茶期,在下梅收購并精制后的茶葉通過梅溪水路匯運至崇安縣城,驗押之后,雇用當地工匠達千余人,用車馬運至江西河口(現在的沿山縣)。由船幫改為水運至漢口,達襄樊,轉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鎮,而后用馬幫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太行,經晉城、長治,出祁縣子洪口,于魯村換畜力大車北上,經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歸化,再換駱駝至庫侖、恰克圖。

“萬里茶路”全長達5150公里,隨著茶葉生意向境外擴張,茶路不斷延長,武夷山下梅鄒氏借福州、廣州口岸開放之機,租用洋船,將武夷茶販運到東南亞各地,有的還銷往歐洲,其南下販茶的路程也有1000多公里。
晉商常氏在下梅茶市采購茶葉,也給下梅的茶葉經營者帶來了商機和貿易信息。除鄒氏外,下梅還有孫氏等隨晉商奔赴西部經營茶葉。新茶尚未上市,鄒氏就利用現銀,躉足茶葉運往山西,在貨缺時拋售,大賺一把。鄒氏在與山西人交易中,學到了晉商的經商之道,由單一的茶葉交易到販運各類貨物,生意日充,交易多元化,資產遂增。鄒氏投入重金購駱駝,用駝隊運貨到恰克圖交換皮貨、藥材,換洋鐵(日用鐵具)、洋油(煤油)、洋火(火柴)等。如今,下梅鄒氏還留有從恰克圖帶回的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箱,及鄒氏茶莊“景隆號”、“集春號”、驗押茶貨的“素蘭號”木印模等,這些都是下梅鄒氏當年與晉商進行武夷巖茶貿易時使用的實物遺存。
梅溪是下梅唯一溝通外埠的水路,承擔著東西南北貨物進出的運力。下梅鄒氏為了便于竹筏裝卸貨物,在下梅村流域的梅溪段選址修建了孫厝碓下河埠、祖師橋當溪口河埠、蘆下巷口河埠以及魚頭壩上的新街巷口河埠。四大河埠終日繁忙,吞吐著下梅茶市來往的貨物。初來乍到的晉商常氏,看到鄒氏在茶葉交易中,更注重忠誠信用,遂與其“景隆號”茶莊結為盟友。鄒氏騰出“景隆號”的倉庫和廂房,給常氏儲存躉下的茶葉,還為他們遠道而來的十余峰駱駝,搭建喂料棚。晉商對外發貨時,滿載茶葉的竹筏就從蘆下巷口河埠下水,進入梅溪水路。
據鄒氏27世孫鄒聲喜生前回憶:晉商常氏到下梅時,還將攜帶的《常氏家乘》中記載的道德操守條規,組織伙計們挑燈夜讀,其條規如下:
至于寄跡廛市,更有可法者。櫛風沐雨,以煉精神;握算持籌,以廣智略。其深藏若虛者,有良賈風;其億及屢中者,有端木風。持義如崇山,仗信如介石,雖古之陶朱不讓焉。
“景隆號”茶莊莊主鄒家秀(鄒氏26世孫),覺得常氏所念條規頗有樹正氣、振精神、律行為的作用,也令其子鄒聲喜傳抄此條規,旨在效仿常氏教育后人,培植商德。
艱難創業走戈壁
太平天國戰爭對武夷山茶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據武夷山《孫氏家譜》載:“同治季年(1874年),發寇(注:指太平軍)蕩平之后,凡城鄉市鎮生產蕭條,我武夷茶市久已一落千丈,公見外商裹足不前,廠戶所產未克暢銷,知可為所欲為也。與堂弟永齡反復熟商,意見略同。于是各開茶號,集資采辦,賤價收買。不數年獲利頗巨,財產遂雄視一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得知,太平天國戰爭確實給武夷山的茶葉生產與茶葉貿易造成極大的沖擊,使當地茶農和茶商遭受極大的經濟損失,經過晉商與武夷山茶商十余年的重整,武夷茶貿易的經濟才復蘇過來。
常家在恰克圖扎莊,主營的武夷山茶,用數百峰駱駝運輸,往來于戈壁沙漠。下梅鄒氏也想到俄羅斯去闖蕩。于是請教常氏一些南茶北上的行旅經驗。兩家一道穿越戈壁沙漠。
鄒氏還從晉商履險如夷的鎮靜中,學會了培養忠勇的保鏢,現在下梅鄒氏仍保留著當年雇請保鏢訓練用過的石鎖。鄒氏經過數次西行北上的考驗,鍛煉出一伙能獨立前往恰克圖貿易的精明商人。
下梅村,一張通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2005年9月16日,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批準了全國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申報,并于11月12日在江西贛州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了2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武夷山市的下梅村名列其中,下梅村取得了一張通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8公里,武夷山市區6公里,村落面積2.2平方公里,2500多人口,住戶居民500戶。現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舊巷與民謠、山歌、廟會交融出村落獨特的魅力,蘊藏著豐厚的人文景觀資源。
武夷山于2005年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及習俗”,并獲得成功。現在,下梅村清代茶市風貌街、民間斗茶活動遺址天一井,已作為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及習俗)文本內容之一,列入了保護范疇。下梅鄒氏在歷史上以經營武夷巖茶為主,與晉商常氏通力合作,使武夷巖茶通過萬里征程,到達中俄邊境的貿易城恰克圖,在茶葉經營史上,下梅在全國范圍內產生過影響,對推動武夷山地區的茶葉貿易起過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