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如不及 篤信好學 好之樂之 學而不厭 專心致志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論語》一書之中。通過同弟子們的對話,表現他對教育治學獨到的見解。他曾說:“學如不及,尤恐失之。”他既主張超越“知之”、“好之”作用,將治學提升至“樂之”境界,又強調“知之”的基礎性作用。
一
孔子創立的儒學照亮了中國兩千年的歷史進程①,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統治地位,被奉為儒家經典著作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全書共分二十篇,廣泛涉及治學、教育、做人、為政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被視為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學最為可靠的文獻資料。孔子的教育、治學思想雖然只是零散地分布于各篇各節之中,但我們依舊可以從中擇取,進行分析、研討。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奠定了教育的基本價值與理念,他的這些真知灼見在以知識和科技為主導的今天依然沒有過時,我們還可以獲取諸多教益,用以指導今天的教學工作和教育變革。
二
孔子非常好學,他曾說“學如不及,尤恐失之”(《泰伯》),意思是說學習就像是在追趕什么一樣,生怕追趕不上,趕上了又怕失去它。學習時不僅要奮勇前進,力爭上游,而且要不斷鞏固所學知識、全力以赴。他也自信自己是好學的,當有人認為孔子 是“生而知之”時,孔子曾說道: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治長》)
“默而識之,學而無厭。”(《述而》)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
時人甚至孔子的弟子多認為孔子圣而多能是得天之厚,一般人是不可與其相提并論的。于是孔子現身示教,告訴人們,即使是在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落,也一定有像他那樣講究忠信的人,只不過不如他好學罷了。他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而是勤奮地去求得知識,并把所見所聞記在心中,努力學習而不滿足于現狀。他自始至終都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所以當他年近半百,退修詩書禮樂時還希望能夠多活幾年,下功夫深入研究《易經》,以保證此生無“大過”。這足以見得孔子積極進取,學無止境的精神。
孔子重視學習對提高自身修養的作用,他曾告誡弟子仲由:“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如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如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子路本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聰明能干,敢作敢為,但卻疏于學習。孔子如此嚴肅地讓子路坐下來聽他講因為不學可能導致的六種弊病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的。愛好仁德而不好學習,就會愚昧無知;愛耍小聰明而不好學習就會放蕩不羈;愛好誠信而不好學習就會害人害己;性情率直而不好學習就會出言尖酸刻薄;一味逞強而不好學習,就會四處搗亂闖禍;過于剛勇好勝而不好學習,弊病在于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仁、知、信、直、勇、剛本是孔子所推崇的六種美德,但如果不好好學習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而片面行事,不僅無法提高自身的修為,反而會走向相反的方面,導致嚴重的弊病和后果。他反對僅僅將學習作為敲門磚,甚至只是為了嘩眾取寵。他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以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在治學上,孔子稱贊“為己”并非謀求一己私利,而是通過學習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真正做自己的學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排除急功近利的私心雜念去追求真正的學問,胸懷大志,精益求精。”②“為人”而學者多在學習上訴諸強烈的功利需求,目光短淺,不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這種人在工作崗位上是難于獨當一面而成為中流砥柱的。
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淺嘗輒止,僅僅有“學如不及”的激情終究都只會撿到芝麻,丟了西瓜,顧此失彼。孔子強調嚴謹治學,持之以恒。他曾教導學生:“篤信好學,寧死善道。”(《泰伯》)即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努力學習,始終不渝地捍衛并熱愛自己堅信的道。
關于這個問題,孔子還有很多表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
孔子主張不僅要學習新知識,而且對所學的東西要反復溫習,在復習的過程中,經過思考獲得新的收益。學習不是僅指書本知識的累加,還包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看到賢能之士就應該想到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心里就應該自我反省,這是需要恒心的。顏回之所以成為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除其稟賦外,與他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孔子曾夸獎他:“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意思是其他弟子雖也能堅持數日,但終不能像顏回這樣堅定不移,每天都在進步,而從未停滯不前。因而顏回英年早逝,孔子無比悲痛,直嘆道:“天喪予!天喪予!”孔子對缺乏恒心,半途而廢的弟子冉求提出了嚴厲批評:“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冉求只是以“力不足”為推辭,在半道上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對此,孔子還有很精辟的診斷: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進也。”(《子罕》)
通過生動的比喻,孔子告訴我們: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能堆成,卻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又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雖然才只倒下一筐土,但決心繼續向前,那是我自己要前進。③這說明:求學路上,或積少成多或功虧一簣,或進或退都在自己,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成就大業。
三
治學僅靠三分鐘的熱情是難于持久的,唯有通過努力求索,將“知之”提升到“好之”“樂之”的境界,才會“志于道”而矢志不渝。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孔子贊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孔子將求知分成三種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知之”最淺,“好之”深入一步,但想要得其精髓,非得狠下工夫不可,上升到“樂之”的境界。經過學習,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方可稱作“知之”。然而僅僅是掌握一些知識遠不及發自內心愛好自己所學的東西來得穩妥,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擁有興趣,才可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和研討,甚至為此作出犧牲。“樂之”則是超越肉體生命感性欲望,是“天人合一”的終極境界④。到了“樂之”境界,所致力于的東西便轉化成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形成超生命的快感體驗,即便是遭遇再大的困難和挫折,也能“寧死善道”(《泰伯》),不改其樂,孔子最為稱道的“樂之”境界,除前面提到的,還有: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述而》)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可見顏回之所以可以“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是因為他已經超越了“知之”“好之”,達到了“樂之”境界,他所學習的“道”已經與其靈魂合二為一,他早已超越了生命的物質享受,一竹筐飯,一瓢清水,住在陋巷里忍受著一般人無法忍受的困苦憂愁,樂其所樂之事。孔子在談到自己的生活態度時也明確表達了安貧樂道的思想,即使是在吃粗糧,喝涼水,彎起胳膊當枕頭的艱苦條件下,也依然不改其樂,以至于在齊聞《韶》,沉浸其中,“三月不知肉味”。“知之者”多是以功利為目的,當發現新的東西更能滿足自己的欲望,立馬就會見風使舵,拋棄原來所學,正所由此可見,“樂之者”遠比“知之者”靠得住。在物欲橫流的今天,為學者應提高自己的境界,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所致力的“道”。
但是,我們并不能因為“知之”是這三種境界中的第一種就輕視它,“知之”是實現由“不知”到“知”的跨越,是達到“好之”“樂之”的基礎和前提。
在如何對待求知的問題上,孔子曾這樣說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
孔子強調以誠懇、謙遜的態度求知,無論有知、無知、多知、少知都應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人類認識事物本來就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深淺之別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知者只有實事求是,虛心請教,才能變不知為知,變知之不多為知之較多。否則,只會使自己與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孔子很有自知之明:“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孔子 說自己不是不知而妄為的人,他是多聽多看,選擇好的方面跟著學,把應該記的記下來,從而達到 “知之次”的層面。在談及夏禮、殷禮之事時,因資料和熟悉兩國禮儀的賢才不夠,孔子便不信口開河,胡謅一氣。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對宇宙萬物之理早已了然于胸,然而他卻說自己對鄙夫所問一無所知,只是從問題的正反兩方面進行深入地分析,然后將所知道的告訴他而已。孔子在太廟當助祭時本是精通于禮,而他卻“入太廟,每事問”(《八佾》)。博學多才的孔子尚且如此實誠、謙遜,我們還有何道理,死要面子,不懂裝懂呢?
(責任編輯:古衛紅)
作者簡介:黃艷,本科,講師,杭州師范學院教務處,從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
①幺峻洲:《論語說解》,齊魯出版社,2003年版 ,第1頁。
②徐中玉:《文藝理論研究·今天我們還能從〈論語〉中擇取到哪些教益》,2001年第5期。
③幺峻洲:《論語說解》,齊魯出版社,2003年版, 第178頁。
④張立斌:《中國文化研究·“樂”的超越與“仁”愛之美》,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