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愛玲,人們可能對她的《金鎖記》《傾城之戀》《沉香屑》《半生緣》等如數家珍,卻很少有人提及她的一篇不足八千字的短篇《封鎖》。其實,正如“封鎖”本身所顯現的周密與圓融一樣,《封鎖》實在是一個優美而獨特的存在。張愛玲的才情與精致、悲哀與深刻此時此刻鎖定在了喧囂的大上海因“封鎖”而帶來的寧靜的“此在”的時空中。
一
這篇小說帶給我們的震撼首先來自“封鎖”二字。在淪陷區的大上海,“封鎖”實在平常。身逢亂世、童年不幸的張愛玲毫無疑問遭遇過大大小小的有形與無形的封鎖。有形的封鎖來臨時,人們在大街上慌不擇路地奔跑,所有的商店關門,所有的車輛停行。人們都躲在密閉的空間里祈求逃過一劫。偌大的上海剎那間陷入可怕的寂靜當中。而正是在這可怕的寂靜當中,被“封鎖”在電車中的各懷心事的已婚上海男人呂宗楨和未婚上海小姐吳翠遠都暫時地背離了日常的生活軌道,暫時地無形地“封鎖”了對親人的情感,給自己的心靈放了一次假。他們從心不在焉的聊天逐步發展到隱秘的情感交流,甚至談婚論嫁。而隨著封鎖的結束,兩個在封鎖期間心心相印的男女最終又都“封鎖”了對各自的感情?!胺怄i期間的一切,等于沒有發生”。張愛玲通過“封鎖”表達了豐富、復雜的內涵,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其實正處于封鎖的狀態之中。而在真正的“封鎖”中,素不相識的男女反而能夠真正走進對方的心靈。難得的封鎖反而提供了一個“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人本身”的 “詩意地棲居”的狀態。所以,張愛玲的《封鎖》提供的是薩特所說的一種“放達”的狀態。當上帝缺席、指導人生的功利原理和世俗規則蕩然無存后、在“一切都是假的,什么都可以做”之后,人的自由感就洋溢于“放達”所帶來的高峰體驗之中。
所以,盡管張愛玲生活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但她對人生命運的關注已經和后來硝煙彌漫的存在主義者聲氣相求了,夏志清把張愛玲評價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自然是因為張愛玲的深刻和魯迅一樣帶有劃時代的意義——她的作品反映出了人類永恒的命運。張愛玲借《封鎖》反映了生命和現實的矛盾。現實總是以各種規則,試圖將人還原成一個通常意義的人,遵守既定的邏輯秩序,遵守所有的道德律令,遵守一切常理和常識,而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人都無時無刻不在對這種現實規范保持著某種分裂的姿態。表面看,人們都活在一種共識性的秩序中,但人的內心卻時常徜徉在一種“反秩序”中,徜徉在一種非理性的自我的真實世界中。張愛玲對封鎖中人性的探索,寫出了人的存在的可能性,她對放達中的生命追求的尊重也體現了存在主義的基本原則,即薩特所說的“存在先于本質”和“自我行為的自由!擇”。可惜,“放達”中的真情流露終歸短暫,當有形的封鎖解除之后,他們又回到了無形的封鎖之中,互訴衷腸的一對戀人轉[間形同陌路。《封鎖》此刻呈現的依然是希望之后的絕望。因此《封鎖》充滿了意味深長的象征與反諷意味,依然是作者生逢亂世的浮生之嘆,充滿了孤獨、絕望、荒誕、悲涼的意蘊。
二
這種浮生之嘆氣若游絲但滲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使得全文籠罩著一種入骨的悲涼。呂吳之間這種沒有結局的錯位愛情在文章的一開始可以說就埋下了伏筆?!伴_電車的人開電車。……電車……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么樣往前移——柔滑的、老長老長的曲蟮,沒有完,沒有完……開電車的人[睛盯住了這兩條蠕蠕的車軌,然而他不發瘋?!倍龤q的張愛玲何其深刻!她只通過一個簡單的場景——電車的行進,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開電車的,就隱喻了所有人的人生及人生的真諦——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一個單調的軌道上孤獨地走著似乎“沒有完”的人生路?!安话l瘋”,不過是人還能夠生存的一個極限罷了。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麻木中忍耐、在忍耐中生存。其實世界上也就兩種人:發瘋的和不發瘋的。而突然出現的封鎖給整個故事提供了一個從日常生活的不發瘋的生存狀態到感性的略可發瘋的“真空”狀態。封鎖把世界的浮華為人的乖巧封鎖于外,把人的本性和欲望、激情釋放在封鎖的電車之內。然而乞丐們“可憐啊可憐!一個人啊沒錢!”還是一個世紀接著一個世紀地唱響在街頭,隱喻著人類在劫難逃的命運。上海的外鄉人缺錢可憐!地道的上海人精明得可憐!吳翠遠缺愛情可憐!呂宗楨虛偽得可憐!電車里的人空虛得可憐!所以在突如其來的封鎖里,“有報的看報,沒有報的看發票,看章程,看名片。任何印刷物沒有的人,就看街上的市招?!币驗椤八枷胧且患纯嗟氖隆?。張愛玲就是這樣以一種近乎冷漠的態度俯視著大上海的蕓蕓眾生,把筆觸深入到了現代市民的混亂無助的精神深層。在她的[里,不管哪一種人的哪一種人生,都一樣有著冰寒徹骨的冰涼底色,都是一個個從房這頭爬到那頭的“烏殼蟲”罷了。這種人性的悲劇,也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宿命。張愛玲通過她的筆觸呈現出這樣一幅人生的非常態景象,達到了一種極致性的、讓人驚悚不已的審美效果。張愛玲借《封鎖》告訴我們的是,孤獨痛苦的個人在一個不可理喻的荒誕世界中生存何其艱難。
三
就是在這樣一個戰時的灰色的背景中,在開電車的“不發瘋”、乞丐的“可憐”、上海太太的“現在干洗是什么價錢?做一條褲子是什么價錢?”的叮囑中開始了呂宗楨與吳翠遠的意外的愛情拋物線。恩格斯說過:“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現在他怎么做?!眳巫跇E——一個齊齊整整穿著西裝戴著玳瑁[鏡提著公事包、尊太太之命從彎彎扭扭的小胡同里買來了廉價的菠菜包子的銀行會計師,成了一場愛情戲的主角??梢赃@樣說,任何一個讀者,都可以從張愛玲的這意味深長的介紹中窺見了事情的結果,一個謹小慎微唯老婆之命是從的上海男人會為一場一開始就是別有用心的愛情負責嗎?當然不會。現代流行語云:在對的時間愛上錯的人是一種不幸,在錯的時間愛上對的人是一種遺憾,在錯的時間愛上錯的人,那種心情痛徹心扉,而最幸福的,就是在對的時間愛上對的人。《封鎖》中的吳翠遠成了呂宗楨表侄董培芝的擋箭牌,毫無疑問是在錯的時間愛上錯的人。封鎖的結束讓吳翠遠的美夢破碎,也讓她看清了現實的殘酷與無奈。這里,張愛玲以她異乎尋常的深刻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女性生存的悲涼意味。女性的悲劇不是驚濤駭浪風云突變的,而恰恰就是日常生活的不自覺與非理性,她對自己、對他人、對生存處境沒有審視與控制的可能性,最終帶來了生命的難堪。封鎖的解除使得呂宗楨和吳翠遠又回到了開始,他們從起點轉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真是成也封鎖,敗也封鎖,人,不就是在這樣的輪回中一代代走著自己孤獨的人生路嗎?
但張愛玲的深刻當然不僅僅意在表達生命的悲哀。她還對呂宗楨表達了深深的理解。人在特殊的環境中會有特殊的想法,會說出特殊的承諾,會做出特殊的事情。當這個特殊的環境結束,一切就結束了。但在特殊的環境中,發生的一切卻是真實的。生活其實是在別處。對于那些目睹著近在咫尺的死亡和戰亂、呼吸著彌漫戰火硝煙的戰時上海的亂世男女而言,這樣的愛情在特定的時空中還是安慰了人們孤獨的心靈。
烏納穆諾說過:人類思想的悲劇性歷史,根本就是理智與生命之間的沖突的歷史,理智一心一意要把生命理性化,并且強迫生命屈從于那不可避免的死亡;而生命卻一直要把理智生命化,而且強迫理智為生命的欲望提供服務。從這種角度上說,張愛玲的《封鎖》其實是用她自己的想象,藝術地呈現了人類不可逾越的生命悲劇。個體的人對整個的社會規則是“生活在別處”,張愛玲為呂宗楨和吳翠遠的人生設計無論如何都逃脫不了現實對“存在”的否定,封鎖中的愛情不過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認識生命存在的象征,一個關于愛情存在的寓言。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王玉琴(1970—),江蘇鹽城人,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鹽城師范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講師,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