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中的愛情婚姻描寫就基本程式而言,大致可以歸為媒妁之言式、權貴逼迫式、一見鐘情式。權貴邀愛,是對無辜的欺凌和對道德的踐踏,在其間我們只能看到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婚愛方式,卻是無視人性以及對自由的剝奪,在其間我們看到的是淚。一句話,二者都不是青年男女自主的和自動的愛戀方式,所以,它們都不能深入揭示愛情的本質。從發(fā)生、發(fā)展的心理層次看待愛情,一見鐘情式符合自然法則,有可能揭示愛的真諦。
以中國古典戲曲為例,由才子、佳人演繹的一見鐘情式的愛情篇什非常多。但今天的研究已經證實,它們大多落入一個俗套①:書生、小姐一見鐘情,女方家長阻梗,書生被逼應舉,中舉之后得以大團圓。十之八九的傳奇文本都是對這一“戀愛八股”的無意味的敷衍和夸飾,甚至,“連《西廂記》這樣的杰作也未能擺脫”②。筆者以為,王實甫的《西廂記》不能一概而論,它是一個特例。它沒有停留在對一見鐘情的隔靴搔癢般的描繪上,而以青年男女的感情發(fā)展為線索,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組織起復雜錯綜的矛盾沖突,從性愛心理和情愛本質上去探討愛情的規(guī)則,寫出了一部動人的抒情性的戀愛奏鳴曲。
一、心理基礎與性別特征
愛情是一種游戲,其引發(fā)必須以一定的心理感情為基礎。戲劇一開場,我們便聽鶯鶯唱:“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③殘春、蕭寺,花落、水流,自然界富有特征性的意象變化,帶給人的往往是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覺不自覺的心靈感應。鶯鶯怨春了。春愁是女性在青春期固有的一種心理情結。它以壓抑憂郁為液,借一定程度的躁動不安為汁調和而成。它招之即來,而揮之不去,除非愛情適時而至。一句怨語,劃定了鶯鶯在當下的期待視野,為一本一折“旦回顧覷末下”奠定了可信的心理基石。
張君瑞有沒有愛情期待?且看他的上場詩:“萬金寶劍藏秋水,滿馬春愁壓繡鞍。”他也言“春愁”,但他之愁非愛情而功名。“小生螢窗血案,刮垢磨光,學成滿腹文章,尚在湖海飄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接下來兩段唱腔[油葫蘆][天下樂]極鋪九曲黃河的大好形勢,是以烘襯其躊躇滿志,可謂情景交融。他沒有想什么家室,然而,往下看就有意思了。
訪普救寺,方丈不在,權且游覽。誰知正撞著五百年前的風流業(yè)冤——鶯鶯。關于“五百年前”,王季思注云:“元劇中說姻緣,每以為五百年前注定,可參看《碧桃花》《桃花女》《舉案齊眉》等劇。” “五百年前”是具象還是抽象?竊以為毋寧作具指,即并非浮泛語。它以縱跨時空的力度和深度,從無意識潛層揭示出壓迫在張生文章功名背后的性心力。重音感嘆詞“呀”是不自主的吁嘆,不自覺的認同,因而是一個極好的說明。這種無意識心理一旦被激活,進入意識領域,就會控制人的主觀活動,促進人的行動流向業(yè)已激活的心理層面,甚而暫且拋棄其他一些意識活動。下文張生不見愛情不回頭,為了愛情形銷骨立、病息奄奄的生存情狀,可以作為證明。
“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強烈的性愛心理戰(zhàn)勝了未就的功名意識,張生自己說,“小生便不往京師去應舉也罷。”主人公內心世界在瞬息間判若兩然,令讀者感到困惑不解:可能嗎?愛情真有如此魔力嗎?一本二折張生在紅娘面前哭父母,說也要使五千錢以盡報父母之心。但那分明是假哭,孝敬之心全無,借機會看鶯鶯是真。“人間天上,看鶯鶯強如做道場。”一本四折[沈醉東風]寫末拈香祝詞,“惟愿存在的人間壽高,亡化的天上逍遙。為曾、祖、父先靈,禮佛、法、僧三寶,焚名香暗中禱告:只愿得紅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兒休惡!佛口羅 ,早成了幽期密約!”一切都閃開,一切都不要阻止并盡快促成我與鶯鶯的幽會。是的,愛情確有魔力。“百善孝為先”,愛情卻讓孝心靠邊站;故俗語有云,“娶了媳婦忘了娘”。“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愛情卻讓功名成泡影;沉浸于愛的追尋,怎能萃力于事業(yè)?張生看似有點愛情至上主義,但他并不矛盾。首先,人的活動并非完全受制于意識閾。無意識的態(tài)勢間接影響著人的行為。當一個人一反常態(tài)時,補償性的無意識態(tài)勢就會沖破壓抑而起作用④。此時的張生就為“求愛”這樣一種無意識控制著。其次,王實甫這樣寫,明顯是對科舉功名的冷落和嘲諷,而著意刻寫他對愛情的真實體驗以及對永恒的愛的奮力追求。他的生平我們雖然尚難考察,但他非常“熟悉那些沉淪在當時社會最下層的官妓們的生活”,所以他“特別擅長于寫‘兒女風情’一類的戲”(按:王季思語)。這種擅長當然是指能夠在戲中寫出愛情的深刻性。
在愛情的孕育階段,如果把女子的心理視為一種期待,那么男子則始于一種感動。唯期待而至接受,生感動而全力追求。這符合愛情的游戲規(guī)則。
二、劃然分明的性愛意識
單戀是愛情完美的敗筆。要避免空相思,必須對對方的一言一行作精深的判斷和分析,以確定是否對自己有情意。鶯鶯留給張生第一個凸出不平的印象就是她那回頭一覷。他反復回味體會這一“顧”里是不是蘸著鶯鶯的情意。一本一折[后庭花]“且休題[角兒留情處,只這腳蹤兒將心事傳。慢俄延,投至到櫳門兒前面,剛挪了一步遠。”心不動,不會回覷;意皆無,不會[角留情;尤其“慢俄延”的風姿韻致,讓人想入非非,情欲頓生。下文[煎煞]、一本二折[哨遍][三煞]一拓再拓,皆憑此一動態(tài)意象生發(fā),在低緩沉迷的腔調中讓人感受心理層次上力的互應,用生動的文本形式證明:感情也可以實驗,感情領域存在物理學原則。
自信吹起張生追求的號角。一本三折寫他去偷看鶯鶯燒香,從鶯鶯的祈禱中悟出“小姐倚欄長嘆,似有動情之意”“小姐頗有文君之意”。這是一種理解。理解推動追求升級。于是有了“唱詩”。詩的唱和,是透過言語交流而進行的情感交流。在詩中,熾熱的愛慕之情與一顆孤獨徘徊的心倏然融合。“酬詩”是鶯鶯對張生不斷追求的感謝和回報。詩歌酬唱是兩人定情的見證,紅娘就是見證人,“你兩個是好做一首”。其實,即使連張生自己也沒想到鶯鶯有如此深情。劇中有白云:“好應酬得快也呵!”一個長期被監(jiān)視幽閉的青春少女寂寞難耐的心,他又怎么能洞徹?
緊接著張生的行動更為大膽。“我撞出去看他說什么”。“撞出去”是一種積極心理活動的流露,是行為主體對外來事物采取進攻意識的展現(xiàn)。“撞”造成末、旦第一次面對面,“旦做見科”;引得旦第二次“回顧下”。這是張生的勝利。[棉搭絮]唱:“雖然是[角兒傳情,咱兩個口不言心自省。”[尾]又唱:“一天好事從今定,一首詩分明照證;再不向青瑣闥夢兒中尋,只去那碧桃花樹兒下等。”所以,“燒香”一節(jié)是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流。“燒香”昭示崔張愛情必成。
行動追求的最高點是二本一折之“退兵”。面對叛將狼兵,懦弱萎縮的書生秉性一掃而光,張生成了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上]了一幕驚心動魄的英雄救美女的杰作。
[末鼓掌上云]我有退兵之策,何不問我?
隨后,他出謀劃策,封書問友,借兵殺敵,透露出一股臨危不懼、亂中求穩(wěn)的陽剛氣質,捕獲了鶯鶯的芳心。“張生呵,只愿你筆尖兒橫掃了五千人。”
“退兵”是一個轉折點。“退兵”促成崔張法律意義上的婚姻(父母之命)。這是張生行為追求的結果。“退兵”以下,張生主要轉入精神追求。在精神追求的鼓舞下,他頂住老夫人悔婚的巨大壓力,又不聽從紅娘的兩番勸告,拖著奄奄一息的病體,從第一次赴約失敗的深淵里爬出來,矢志不渝地向著理想的女性邁進,終于在四本一折第二次私期中實現(xiàn)了靈與肉的結合:
暢奇哉,渾身通泰,不知春從何處來?
這是本能的釋放,這是日月光華的輝映。沈雁冰曾把“酬簡”一段稱為文學的性描寫⑤。的確,以優(yōu)美的語言暢談兩性交合的生理快感,王實甫是文學第一人,張君瑞自然也是第一人。我們應該看到,不經過愛情地獄的磨練,就沒有資格享受愛的甜美,更不會有如此奇妙的體悟!有人批評張生在“退兵”之后變得軟弱退縮,缺乏男子漢氣質,因而性格前后矛盾不一。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張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追求的念頭,在此,只不過他追求的方式升級、境界升華而已。
“退兵”以下,文本的描寫重心也有置換,即主要寫鶯鶯的行動,寫紅娘的行動。讓我們來看在接受愛的過程中,鶯鶯展現(xiàn)出來的性愛意識。
探討鶯鶯的情愛心理,情況比較復雜。她第一[就愛上了張生,這一點即使紅娘心里也早清楚。但為什么張生來赴約時她又翻臉呢?以虛情假意做給人看理解鶯鶯,有點過于簡單了。筆者認為,這源于一種“考驗心理”。且看鶯鶯的坦言:“妾身千金之軀,一旦棄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見棄,使妾有白頭之嘆。”(四本一折)當時殘酷的社會禁閉,各種腐朽的非人道的束縛女性的倫理,使女性自然而然地生發(fā)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尤其在自由戀愛中,從不輕言許諾。
考驗伴隨追求而生。考驗者與追求者之間無主動與被動的區(qū)別。事實上,考驗也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反應,一種挑戰(zhàn)的姿態(tài)。不設置考驗的關口,對方的追求不會一步比一步加深,雙方的愛慕之情也不會一天比一天濃重。——追求者為困難的克服感到驚喜,考驗者因驚喜的發(fā)現(xiàn)而體認幸福。就崔張事件而言,“燒香”是一次考驗,鶯鶯沒想到心中的那個人敢來偷看她,是情的考驗;鶯鶯更沒想到那個唱詩的人還敢撞出來讓她見識見識,是力的考驗。“退兵”又是一次大考驗。這次顯示出來的情度、才度、力度比上一次均大大加深,從而導致名義上的婚姻。但是,這還只是行為考驗,或云表層考驗;鶯鶯還沒深入到張生的內心世界,對其靈魂進行考驗,即深層考驗。
考驗靈魂,“琴訴”是第一步。通過聽琴,鶯鶯基本上體會到了張生當時的心境。[圣藥王]“他那里思不窮,我這里意已通,嬌鸞雛鳳失雌雄;他曲未終,我意轉濃,爭奈伯勞飛燕各西東:盡在不言中。”如果說以前張生的步步緊追在鶯鶯看來有點輕狂的話,那么此一節(jié)就分外情意融融了。所以,[絡絲娘]唱:“一字字更長漏永,一聲聲衣帶寬松。別恨離愁,變成一弄。張生呵,越教人知重。”這顯然指心靈深處的把握、理解,不是限于表面的浮光掠影或蜻蜓點水。
緊跟著三本一折“探病”為一步。鶯鶯讓紅娘探視的是張生的精神生存狀態(tài),即在相愛無望的情況下,張生對愛情持什么態(tài)度。這是鶯鶯最關切的。她就要紅娘去完成這個使命。果然,張生是一個值得愛的男子。他在“若不悶死多應是害死”的情況下,沒有放棄精神追求。這使鶯鶯感到欣慰。所以,馬上寄簡約期。寄簡設謎,有對智商的考驗,進一步說是對深度情愛行為的呼喚。但是,這也僅僅是一個呼喚。如果認為這就是實質性的愛,那就錯估了愛的分量。
三本四折“賴簡”是考驗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具意味的一步。“賴簡”讓人覺得女性總有失信之感。“賴簡”的當兒,張生的人格形象受到嚴重侮辱。“賴簡”之后,張生墮入一個絕望的泥淖。然而,千萬不要不相信戀愛中的女性,也不要過多地指責造成這種隱晦曲折的愛的那個時代。我們最好說,這才是愛,這就是愛。愛不是一塊透明的鏡片,使人一覽無遺。它是一副隱形鏡,戴者與不戴者在鏡子里捉迷藏。畢竟,心理世界是一個廣袤未知的領域。尤其涉及到情愛心理,怎么能強求我們的主人公輕輕松松地控制一切呢?
“賴簡”作為《西廂記》中至關重要的一折,使人想起人類在精神史上苦難的追求歷程。是的,考驗靈魂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折磨。當你被置于茫茫無涯的黑暗中,你希望在哪兒找到火光,你還希望存在火光嗎?在這種考驗中,被考驗者與考驗者同時跌入精神追問的層面。體力在衰竭,心力在交迸。意志受煎熬,品格耀光芒。“小生為小姐如此容色,莫不小姐為小生也減動豐韻么?”(三本四折)這是心靈之問,這是靈魂共語。此時此刻,當事人還能企求什么?
于是,四本一折綻開愛情之花順理成章。鶯鶯酬簡、赴約,其參與精神可嘉。其實,考驗也是一種參與。沒有一定的參與精神,愛情必然索然無味。
用一句話概括男、女的性愛意識,我們可以這樣說,男子重在追求與享受,女子重在考驗與參與。追求中閃現(xiàn)男性之急切,考驗中夾露女性之慎重。二者相輔相成,共]一部愛情交響曲。
三、什么是成熟的愛
JI·沃羅比約夫在為《情愛論》一書俄文版序言中說:“但是,一見傾心的愛情能夠揭示愛情的深刻本質(我們是這樣看的), 這種愛情的勃發(fā)特別令人感到不可思議。”⑥的確,處于深閨的鶯鶯也感到不可思議。她自己表白:“往常但見個外人,氳的早嗔;但見個客人,厭的倒退;從見了那人,兜的便親。”對于一見鐘情式的愛情的種種困惑,研究者曾從多個角度予以闡釋,但都不能透徹解答。甚至,有人干脆將之等同為一見色情或才情、恩情而鐘情。這無疑是一種庸俗的論調,是對愛情的褻瀆。深刻的愛,是對自由的釋放和對自我價值的挖掘。
就西廂愛情而言,色情、才情、恩情確都包含。但崔張故事并未流俗。它是通過色情、才情與恩情來描寫富于理想的青年男女與巨大的社會封閉之間的抗爭,而且在這種描寫中透露了遠比其他傳奇文本更真實、更深刻的自由性(度)。
色情源于見與聽。一本做足了見與不見的矛盾。“游寺”忽然遇見,紅娘不讓見;“燒香”想見一見,紅娘又不讓見;“道場”見面了,礙于老夫人,卻只是偷著看。二本讓我們體會到語言交流的困難。隔墻“唱詩”、月下“聽琴”,非徒偷偷摸摸,而且夜色籠罩,陰氣懾人。但是終于有了唱、有了聽。尤其“聽琴”一節(jié),兩人敞開心扉,自由促膝;融情融境融人,交心交語交音,堪稱古典戲文中情味最濃的一折。
恩情描寫意義首先在于促使紅娘倒戈,自由之路上的一大障礙被清除了,同時增加了爭取自由的力量。其次是構成自由最后沖關(按:“關”指老夫人)的理論基礎。不附加此段恩情,似乎很難合理地走向愛的成熟。貫穿曲文的“洞房暢想曲”說明了這一點。張生早在一本二折就借與“潔”的對答道出了他心中的狂放:
[朝天子]過得主廊,引入洞房,好事從天降。我與你看著門兒,你進去。
此處顯然是影射張生的性心理,“潔”只是一情意折射體⑦。二本二折又寫紅娘的洞房暢想。[耍孩兒]“……俺那里準備著鴛鴦夜月銷金帳,孔雀春風軟玉屏。樂奏合歡令,有鳳簫象板,錦瑟鸞笙。”“聽琴”之后,即使鶯鶯也作起了洞房之想。她請求紅娘,“姐姐呵,是必再著他住一程兒!”又直言表白:“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鸞鳳。”紅娘、鶯鶯的狂想,可以說都是順“恩情”一路而來。
愛,不諱言色,不能沒有才,也不會拒絕恩。愛是一綜合物,但它的核心是自由,肉的自由,心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只要枷鎖著精神的陰影不能完全褪除,自由的力量不能完全釋放,就不能說已經看到了本質的愛。三本解釋了這一問題。在三本中,肉的存在體遭到嚴格隔絕,然而,物質世界的相反并不意味著精神世界的相對,愛的魅力在于越隔絕越親密,越矛盾越統(tǒng)一。當心靈的陰霾終于散去之后,我們聽到了丘比特那歡欣的笑。
四本肯定性愛的力量和價值。老夫人察覺到,“這幾日竊見鶯鶯語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體態(tài),比向日不同;莫不做下來了么?”又透過紅娘的[光夸贊:“俺小姐這些時春山低翠,秋水凝眸。別樣的都休,試把你裙帶兒拴,紐扣兒扣,比著你舊時肥瘦,出落精神,別樣的風流。”性愛使鶯鶯更美了,更迷人了。這恰與張生的性愛感受相互陪映。性愛并不下流,它也是人的自然本性。性愛不僅能促使人的肉體世界發(fā)生變化,而且能直接影響人的精神宇宙。在戲劇舞臺上展示如此具體而深刻的性愛體驗,王實甫真不愧為愛情劇高手。
五本歷來被批評為藝術價值不高,甚至有主刪之說。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在此不敢妄涉,只想從本文的論述出發(fā),提示一個新視角。即科舉上的一舉成名是否含有愛情激勵因子?大凡愛情中的成功者,在愛中體驗到自我價值的人,也會對事業(yè)抱有強烈的自信心。而自信是成功的重要性格因素。又,“慟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竭盡全力去追求一個人,為保住一個人也會竭盡全力。況且張生本來就是一個才子,他有學業(yè)基礎,有理想志愿,再加上愛情動力,在激烈的科考競爭中占據(jù)一席之地,應該有可信之據(jù)。因此,我們可以說,科舉中式是愛情本質力量的進一步釋放。如果此一視角可以成立,那么,歷來備受貶低的大團圓結局也就可以稍稍善待了。
有研究者認為,在戲曲中,《西廂記》的地位有點像小說中的《紅樓夢》。這話是有道理的。二者都描寫人類最美好的愛情理想,前者剖示了酣暢淋漓的性心理,所以終成喜劇。后者的性愛意識為云煙霧靄的矛盾沖突所裹挾,隱約朦朧,導致悲劇收場也是必然。讀前者我們感到欣慰,讀后者我們生發(fā)悲憫。一正一反,輝映成中國古典情愛文學中的兩顆明珠。正因為如此,我們說元雜劇如果抹去《西廂記》,其作為一種時代的代表,就要減色多了。
(責任編輯:古衛(wèi)紅)
作者簡介:李正學(1971-),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2004級博士生,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
①按:魯迅先生在《論睜了[看》中對“中國婚姻方法的缺陷”有一段精辟的論述,可以參見。魯迅.論睜了[看[A].魯迅全集(卷一)[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②馮天瑜.“三言”、“二拍”表現(xiàn)的明代歷史變遷[A].明清文化散論[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
③按:劇情引文均據(jù)王季思校注本。王季思校注.西廂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④[美]C·S·霍爾,V·J·諾德貝.榮格心理學入門[M].馮川.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⑤沈雁冰.中國文學的性欲描寫[A].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下冊)[C].上海:上海書店,1981.
⑥ [保加利亞〗瓦西列夫.情愛論[M].趙永穆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
⑦按:王季思先生認為,此一調笑性的“噱頭”純屬“不必要”。筆者不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