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社科聯(lián)、華中師范大學、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社科聯(lián)共同舉辦,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承辦的“紀念辛亥革命95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于2006年9月25—26日在景色秀麗的武漢東湖賓館召開。來自國內外的100余名學者和國際友人參會,提交論文60篇。與會學者圍繞辛亥革命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及思想文化教育等論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1. 辛亥革命時期的經(jīng)濟、社會受到關注。工、商、農等社團研究一直持續(xù)不衰,近年來成果斐然。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朱英提交《辛亥革命時期天津工商同業(yè)組織的發(fā)展演變——以天津工商同業(yè)研究所為例的考察》一文,指出辛亥革命時期天津工商同業(yè)研究所的建立雖然得到官廳的支持,但并非遵令而行,更多的是工商界人士的主動行為;天津的新型工商同業(yè)研究會所,在一定程度上著眼于整個工商界的公共利益,甚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這是這一時期工商同業(yè)研究所不同于傳統(tǒng)行會的一大特點。作者分析辛亥革命時期天津工商同業(yè)研究所具有雙重色彩與過渡特征,并指出這種雙重性與過渡性在溝通同業(yè)、加強同業(yè)感情,以及促進本行業(yè)發(fā)展等方面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也催生了更多的同類研究所。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鄭成林、劉俊峰的《孫中山與盛宣懷銀行建設思想之比較研究》,比較了孫中山、盛宣懷在銀行建設方面思想的異同。作者認為,雖然孫、盛都認識到了傳統(tǒng)票號、錢莊等金融組織的缺陷與外國銀行在中國的重大影響,但他們對傳統(tǒng)金融組織、外國銀行和外資、中央銀行、銀行與實業(yè)關系的認識不同,由此也導致二人在實際行動中的不同做法。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經(jīng)濟學院姚會元、王春雷的《清末“外債”與辛亥革命》一文,探討了清末“外債”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指出清末“外債”不僅反映了經(jīng)濟上外國資本對中國的剝削,而且影響中國社會及其根本走向:“外債”激化了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催化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列強敵視辛亥革命,妄圖以外債為工具插手中國內政、破壞干涉革命,最終扶植袁世凱攫取了革命的果實。
湖北社會科學院徐凱希以民國初年的上海和漢口為例,論述了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城市建筑業(yè)發(fā)展的關系,說明辛亥革命促進民初產(chǎn)業(yè)革命高潮的來臨,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發(fā)展,促進了滬漢兩地的開城筑路與城市建設,從而對城市建筑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作用。
2. 對辛亥革命時期政治的研究有所深入。東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廖大偉探討了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中國民主政治的創(chuàng)試。他以孫中山與各省都督府代表聯(lián)合會的關系作為論述線索,考察了南京臨時政府的二元制權力結構。從各省聯(lián)合會的具體行事和文本設定、孫中山對民主政治的認同、臨時總統(tǒng)的選舉與就職體現(xiàn)出民主原則和民主程序以及臨時總統(tǒng)與臨時國會的分權制衡關系等方面,論證了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民主政體,實行的是民主政治;并認為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中國民主政治的取向和實踐,是來自社會的公共需求,來自民眾的內心動力,是民主意識的呼喚,也是時代的呼喚。民初政治較之晚清有明顯的進步。雖然辛亥革命后中國民主政治的創(chuàng)設還不成熟和完善,但其意義重大,它是在一個從未嘗試過民主政治的國家所取得的,給后來留下的是一個難得的較好的范例。
首都師范大學邱遠猷論述了《鄂州臨時約法》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與指導思想、制定經(jīng)過、基本內容,剖析其意義和局限。他認為:《鄂州臨時約法》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政綱與《革命方略》為指導,強調人民的各種權利義務,仿三權分立原則試圖建立有效的制衡機制,宣告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在湖北地區(qū)的誕生。它是中國資產(chǎn)階級擬定的第一個具有憲法性質的地區(qū)性重要文件,也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將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方案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可以說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雛型,但此約法也存在著未能將平均地權、民生主義、反帝等內容列入其中的嚴重缺陷。
武漢大學吳劍杰再次討論張之洞與革新黨的關系,指出張之洞的所作所為無疑為武昌起義的發(fā)生準備了某
種精神上物質上的客觀條件,但他對一切危害清朝統(tǒng)治和社會穩(wěn)定的社會勢力,包括革命黨和急進的維新黨,都采取軟硬兼施,即鎮(zhèn)壓與勸導交相為用的辦法,立場極其堅定,態(tài)度鮮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英銓對辛亥革命中幕僚精英群體與辛亥革命的關系有所闡述,指出該群體不僅是武昌首義后北京政治的主角,也直接推動了共和體制的建立。武漢大學蕭致治對辛亥革命時期的湖北革命黨人的功績再次給予高度評價。
還有學者挖掘和利用了一些過去較少注意和利用的新材料,豐富了相關研究。日本千葉商科大學趙軍利用日本外務省檔案中保存的日本軍人青柳勝敏寫的意見書,結合其它相關史料,探討了日本軍人在辛亥革命時期從事滿蒙獨立運動的動機與相關活動,從新的側面探討了這一時期的中日關系,指出當時所謂民間外交的實質都服務于日本軍部大陸政策。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彭劍利用革命派在南洋創(chuàng)立的《中興日報》和保皇派創(chuàng)立的《南洋總匯新報》的資料,重新梳理劉士驥案與保皇會內亂,指出保皇黨在1901年前后的內亂驚人,此亂也是保皇黨無所作為的原因之一;同時強調華僑在政治屬性上,也會為自己的利益而聚集到清廷的龍旗之下。
3. 關于孫中山思想與辛亥時期文化的研究。湖北大學肖傳林認為“權能分治”理論是孫中山思想中具有創(chuàng)建性的部分,其“主權在民”的觀念具有積極意義。“四大民權”理論和“五權憲法”理論是構成“權能分治”理論的兩個支架。但孫中山只重視了五大治權,而忽視了四大民權,設計出了較為完備的五權憲法理論,而沒有提出保障民權實施的具體措施,導致政府權力過于強大而人民權力虛化,反映了其思想與實踐的矛盾。
中南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學院曾長秋、趙曉娜在《孫中山人權思想初探》一文中,討論孫中山人權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內容,認為三民主義在整體上體現(xiàn)了人權思想的內在邏輯,民權主義是其人權思想的核心。孫中山對于民權的呼吁,對五權分立原則的構思,不僅在當時具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而且對今天政治體制改革也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湖南商學院陽信生、湖南師范大學饒懷民梳理孫中山的振興中華思想的形成過程與內涵,特別指出以《建國方略》出版為標志,孫中山振興中華思想開始理論化、系統(tǒng)化,并不斷走向成熟;孫中山振興中華的近期目標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遠期目標則是實現(xiàn)獨立、民主、富強的終極理想;孫中山的一系列強國主張都是圍繞其近期與遠期目標而展開。
民族自決是孫中山民族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黃長義厘清孫中山民族自決思想的內涵和淵源,進而探討了其現(xiàn)代價值。他特別指出,孫中山的民族自決思想始則受到威爾遜的影響,終則接受了列寧將世界民族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的思想;其民族自決原則在國內則表現(xiàn)為主張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
“新民”是包括孫中山在內的中國近代精英普遍關心的問題。嚴昌洪、黎霞全面論述了孫中山發(fā)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努力。論文指出:早在青年時期孫中山就提出國民素質關系到風俗良窳,人才盛衰,國家強弱,而提高國民素質的主要辦法就是“教養(yǎng)有道”,并提出了“無民非士,無士非民”的觀點,具有相當?shù)那罢靶浴C駠⒑螅瑢O中山將提高國民素質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針對國民素質的種種缺失,大力推行普及教育,促進教育改革,關注社會教育。作者特別指出:孫中山提高國民素質的思想上承嚴復、梁啟超,下啟魯迅及蔡元培、晏陽初等一批教育家,其結合政治需要改造國民性、提高國民素質的特點,則反映出孫中山作為政治偉人的價值取向。
“義利”問題是中國倫理學史上十分重要的問題,也是探析孫中山思想的一個視角。湖北大學陳鈞在《孫中山的經(jīng)濟倫理思想》一文中指出,在處理經(jīng)濟關系的道德準則方面,孫中山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并以利國、利民為經(jīng)濟行為的價值判斷標準,富國、富民始終是孫中山的經(jīng)濟決策的道德坐標。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出現(xiàn)留日高潮。留日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與學術交流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研的課題。日本弘文學院是針對留日學生開辦的語言培訓學校,魯迅等人都在此學習過。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文學部高橋強在《〈人生地理學〉與清末留日學生》一文中,以中國教科書《江蘇師范講義·地理》為中心,考察其與日本弘文學院的教師牧口常三郎的著作《人生地理學》的關系,指出前者在拷貝后者的基礎上,增加了留日學生對日本的各種觀感而成,本身就是中日文化、教育交流的結晶,《江蘇師范講義·地理》中既表現(xiàn)出強烈的救國使命意識,也呈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有關民眾心態(tài)、價值抉擇的論題在此次研討會中也有所體現(xiàn)。《惲毓鼎澄齋日記》自2004年出版后,日益受到史學界的重視。惲毓鼎是晚清光緒與宣統(tǒng)皇帝的侍臣,堪稱晚清、民初政局變遷的參與者、見證人,其日記保留了1882—1917年間的歷史記憶,為辛亥革命史研究提供了獨特視角。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田彤以該日記為主要線索,探討以惲毓鼎為代表的保皇派的文化與政治的價值取向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與實質,同時避免對歷史人物進行非此即彼的簡單評判,強調人物思想的多元性與復雜性,并注重從歷史的必然性與或然性的相互關系中解析其之所以保守的諸種成因。
4. 小結。我們在看到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時,更應該認識到其中滯礙學術發(fā)展的問題:第一,歷史發(fā)展決不可能是線性的因果關系,也不可能是簡單的歷史決定論。此次會議所提交的論文中,仍然有以簡單認識論、方法論“玩”史學者。第二,研究視域老化,綜合性研究不少,新的關注點不多。
如何提升學術水準,是我們學界共同關心的議題。章開沅先生在此次研討會閉幕式的講話中已經(jīng)在原則上為我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第一,走進歷史原生態(tài)。他針對浮躁學風,要求學者追根溯源,在搜求原始史料上下功夫,嚴誡轉引二手甚至三手資料;并由此培養(yǎng)學人的歷史感悟與體驗。第二,不要迷信、照搬范式或模式。他不贊成以西方范式尋找中國史料,反對在西方模式中充塞中國資料;相反,提倡注重史學研究中的歸納與理論分析。第三,史學的參與。他在高度肯定開發(fā)首義精神、首義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強調要學習南京與南通,將史學研究同城市發(fā)展緊密相聯(lián),將辛亥革命史研究同當今的武漢、湖北以至全國的社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責任編輯 張衛(wèi)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