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馬克思沒有直接提出宏觀經濟總量均衡理論,但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和總量平衡條件公式是兩部類擴大再生產實現條件公式所包含的內容,它以特殊方式實現了與社會再生產學說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公式的某些內容的溝通。對擴大再生產的條件或平衡公式加工、整理變形使之總量化、簡化、動態化、長期化是對馬克思兩部類擴大再生產理論進行引申、拓展研究,建立馬克思宏觀經濟分析理論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擴大再生產實現條件;宏觀總量均衡條件;凱恩斯;馬克思;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F0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1-0078-06
一、兩種內容相通的宏觀經濟平衡理論體系
從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內一些學者相繼對馬克思的兩部類擴大再生產理論進行引申、拓展研究。其中對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及收支均衡理論與馬克思擴大再生產實現條件的理論進行比較分析,是進行這種拓展研究的重要途徑。早在1941年,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在其《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一書中明確提出了在馬克思經濟學和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之間相互進行溝通的任務,認為必須承認馬克思是“現代有效需求理論的先驅,凱恩斯經濟學說與馬克思經濟學彼此溝通、相互補充。”①也許是受到波蘭經濟學家卡萊茨基從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公式出發推出了和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相同的思想這一事實的啟發,她特別強調了研究兩部類社會產品再生產理論的重要意義。戰后,西方學者不僅對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領悟能力越來越強,對其評價也越來越高。日本學者都留重人甚至寫了《凱恩斯和馬克思的總量方法的比較》一文,指明馬克思擴大再生產平衡公式是一種特殊的總量方法,與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和總量均衡條件公式有較大相似性②。此文提出了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凱恩斯在《通論》中闡述的國民收入決定及總量平衡理論與兩部類擴大再生產平衡條件理論是什么關系呢?雖然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兩種宏觀經濟平衡理論在內容上的相似性,但仍然確認二者是截然不同或對立的理論范式。馬克思經濟平衡思想注重兩大部類之間的平衡條件,缺乏對總量平衡的論述;而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平衡思想強調國民收入的收支平衡,是一種沒有物質平衡或結構平衡條件的單純宏觀經濟總量平衡理論。
從歷史角度看,當然不能認為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和收支均衡理論是直接從馬克思理論體系中得來的。但以下幾個事實也許可以說明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平衡理論是在受到馬克思的啟發下提出來的。羅賓遜夫人等后凱恩斯主義者是《通論》這部著作創作過程的參與者,但她卻主要用卡萊茨基的概念詮釋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體系。后者立足于馬克思兩部類模型,較凱恩斯早幾年提出了導致“凱恩斯革命”的那些基本思想或原理;1925年,凱恩斯曾到訪過前蘇聯,與前蘇聯國民經濟計劃部門的專家、學者進行過交流,應當會了解到一些馬克思計劃經濟理論的基本內容③;凱恩斯本人也承認馬克思著作中存在“有效需求理論”④。然而不能由這些情況認為,凱恩斯是直接在馬克思體系基礎上提出自己思想的,凱恩斯的總量方法或比較靜態分析方法主要是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本身發展的邏輯結果,馬克思兩部類模型所使用分析工具存在明顯的時代局限性,不可能達到總量均衡理論所具有學術及實踐價值。但只要對《資本論》社會再生產理論和《通論》有關章節,特別是4、6、7章進
本文系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資源配置理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05BJL016;項目主持人:王云中。
行深入解讀和比較,就會發現形式相異的兩種宏觀經濟平衡理論體系在內容、結構上具有相當程度上的等同性或共通性。馬克思并沒有直接提出《通論》的國民收入決定和總量均衡公式,但他的擴大再生產實現條件和前提條件公式卻包含著這些總量均衡公式的主要內容或基本內容;而且,認為《通論》不存在兩部類再生產和物質平衡條件有關原理的觀點實際上也沒有真正弄懂《通論》的有關闡述的內涵。
二、馬克思社會總產品擴大再生產實現條件公式包含凱恩斯總量平衡公式的基本內容
國民收入決定及收支平衡條件公式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出發點,它最初由凱恩斯在《通論》的第6#65380;7章中明確提出并詳細予以了闡述#65377;他認為,從支出看,國民收入(設為yd)=投資+消費;從收入看(設為Y)Y=儲蓄+消費#65377;(投資為I,消費為C,儲蓄為S),由此得到S=I這個基本宏觀經濟總量均衡公式#65377;國民收入還有不同構成形態,即(1)Y=I+C;(2)Y=要素成本+利潤;(3)Y=總產量-使用者成本(即Y=A-U,其中A是總產量,U是使用者成本)#65377;這三種形態的國民收入彼此是相等的⑤#65377;凱恩斯事實上提出了工資+地租+利息+利潤=投資+消費即公式V+M=C+I;這一公式在卡萊茨基和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獲得了廣泛應用#65377;然而,凱恩斯在《通論》提出的國民收入決定及各種收支均衡條件公式和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的理論是一種什么樣的聯系呢?
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再生產實現的基本條件是I(v+m)=ⅡK;I(v+m)>ⅡK,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65377;從這一前提條件出發,可推出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平衡條件,即
Ⅰ(v+m)=ⅡK+(Ⅰ△K+Ⅱ△K)
它說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I(V+M)必須在大于Ⅱ部類的不變資本耗費外,還能余出一個部分,即Ⅰ(V+M)-ⅡK之間有差額或余額;也就是說,I(V+M)除了要補償兩部類的生產資料消耗外,還要能為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或積累提供追加的生產資料#65377;I△K+Ⅱ△K作為兩大部類追加生產資料支出,正是指投資(I)#65377;將I(V+M)=ⅡK+I△K+Ⅱ△K中的I△K移到左邊得到:
IV+IM-I△K=ⅡK+Ⅱ△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