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文,經濟學家,1933年10月生于廣西玉林。1951年考入武漢大學經濟系,1953年被選送入蘇聯普列漢諾夫國民經濟學院和莫斯科國立經濟學院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和經濟工程師職稱。1958年回國,先后在河北省計委、國家計委、北京經濟學院、國家建委、國家建材總局等部門和單位先后任技術員、工程師、教研室主任、處長、司長、總局局長助理等職;1985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兼經濟學科片領導小組組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先后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藉院士,俄羅斯人文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世界生產率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烏克蘭管理科學院院士。是第七、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組召集人、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經濟評審組組長、國家社科基金應用經濟評審組副組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學部評審委員、國家軟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總體戰略顧問組成員。其主要學術貢獻:
1. 為創建我國新興學科——技術經濟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專著《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是我國技術經濟與管理最早的學術著作之一。曾領導所內外的學者在國內首次系統研究技術進步及其影響的方法,他主持的課題《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成果被國家計委采納為制定我國第一份產業政策的重要參考,獲得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世紀80年代提出“科技進步是富國之源”的理論,對我國確立科教興國戰略起了理論鋪墊作用。他領導課題組開創性地研究了我國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同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喬根森等合作,分析比較中、美、日生產率,其所撰《生產率與中美日經濟增長》一書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被喬根森稱之為“對增長經濟學研究的重大貢獻,是支撐和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政策發展的重要依據”。并強調指出,“李京文和他的研究所徹底改進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他們發展的方法將這一領域的研究帶到了國際水平,也為中國經濟轉型提供了制定政策的科學依據”。
2. 對建立我國工程論證、規劃與決策的理論方法和制度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李京文就建議要“改革固定資產投資體制”,提出要將可行性研究作為工程建設的前提。這些建議后被國家計委采納,對我國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主持的“三峽工程經濟評價研究”獲1992年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6—1991年擔任三峽工程論證綜合經濟組副組長,為該工程的科學決策做出了重要貢獻。1992—1994年任京滬高速鐵路前期論證技術經濟組組長,為超大型運輸工程論證提供了范例,獲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997年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年起參加南水北調工程論證工作,為我國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評價提供了思路;1996年任該工程國務院審查委員會委員兼綜合組召集人,起草了綜合審查報告。
3. 為開創我國運用數量經濟理論與方法預測經濟技術發展趨勢,制定產業、地區發展戰略與技術政策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領導課題組自1990年以來每年春秋兩次預測分析我國經濟發展趨勢,在國內外影響很大,其成果《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經濟藍皮書)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世紀80年代初期參加的《2000年中國》和《12部門技術政策》等課題均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受國家計委委托對2010年我國經濟進行預測分析,成為制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的重要基礎材料,其成果《走向21世紀的中國經濟》獲中宣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他主持或參與制定電力、建材、水利、鐵道、物流、航天等部門發展規劃和技術政策以及深圳、海南、湖北、中部五省、環渤海經濟圈的建設發展戰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
(責任編輯 李樂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