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對每一個個體來說,除道德完善的功能以外,還具一種享用的功能。德育享用性的前提是德育要具美感,德育主體感覺其優美愉悅德育才可親可愛。德育美學增強德育可享用性,德育可享用增強德育的吸引力和效度。筆者從事大學德育教學近20年,以德育美學實踐印證了德育的個體享用功能事實與價值所在,而且認為如果從德育個體享用功能出發來設計德育教學更符合德育的原貌,符合人性的追求,其效度很理想,非常受學生歡迎。
關鍵詞:德育美學;個體享用;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1-0042-03
德育對每一個個體來說,除使人崇高的功能以外,還具一種享用的功能。德育的享用功能,指德育可使每個個體實現其某種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從中體驗快樂、幸福、被尊重和欣賞,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如德育主體言行舉止儀容儀表儀態乃至風度氣質美等形象魅力的增強。人性中有炫耀的需求,形象好,氣質高雅,就比別人有吸引力。一個人不可能注意團體中或身邊所有的人,這是人心理上的限制。德育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不是空洞無物、枯燥無味,德育即生活,隨時可以體驗,德育是利已的,可享受生活也促使事業愛情成功和人際和諧。人是社會的人,每一個體自覺主動追求自我修養,注重言行舉止美,從中享受德育的快樂,也是德育的最終目標。
“德育的個體享用性功能”由魯吉教授1994年提出(《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當時曾成為德育理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檀傳寶教授在《德育美學觀》(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也認同了這一命題。但十多年來實證很少。筆者從事大學德育教學近20年,以德育美學實踐印證了德育的個體享用功能事實與價值所在,而且認為如果從德育個體享用功能出發來設計德育教學更符合德育的原貌,人追求被承認的欲望,德育美能使他滿足這一欲望。德育可享用的途徑是將原則的道德修養理念化為形象的言談舉止風度氣質美,將社會要求隱喻轉化為個人幸福追求,由此增強學生對德育教育的認知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道德修養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一、將言談舉止美作為大學生對生命質量的自覺追求
在媒體上常看到一些相關評論,不少青年學生缺乏最起碼對人的禮節,不尊重同學、老師乃至父母,缺乏氣質和風度,不使用禮貌用語,不會謙讓,行為放浪,隨意踐踏校園的草坪綠地,到用人單位不知道怎么稱呼對方,怎么介紹自己,甚至慢待客戶等等。這些看似細節小事,但卻實實在在影響了社會輿論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曾幾何時,大學生從溫文爾雅的社會精英滑落到被某些文章稱之為“丑陋的大學生”。這一變化令人瞠目。人們擔心,這樣的青年學生能否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能否擔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探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德育教育定位太高,缺乏實效,或太強調社會功能,忽視了個體自身美的熏陶,致使不少學生傲慢無禮自視清高,不理解自尊和他尊的本質,不知道言談舉止美是融入社會的潤滑劑。不少在校大學生在道德修養理論考試時寫得洋洋灑灑,很有真知灼見,但走出教室卻很少有人想到節能關燈,抽不出一個休息日去做社會志愿者,對貧困同學舍不得捐獻一個銅板,在公交車上想不起給老人孕婦讓座。現實驗證,四年可以培養一個本科生,卻難以熏陶一個有禮貌教養的謙謙君子。說明教養禮貌的難度和人性塑造的不易,也給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打上問號。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文明古國,言談舉止教育在中華民族古代教育中曾有著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人“不學禮,無以立”。不少國家爭相將中國的禮儀文化吸收過去,如韓國、新加坡、英國等,現今他們依然將言談舉止美視為社會和諧和國民自我完善的珍寶。中國國學大師辜鴻銘1914年在英文報紙《中國評論》中極力推薦“中國人的精神”,他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
本文獲得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課題編號:N05KS05)和浙江省教育廳(項目編號:20051806)立項支持。
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他當時的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闡發中國傳統文化的永恒價值,回擊西方列強對中華民族的欺凌和對中國文化的歧視。當時中國科學技術雖落后,但中國文化熏陶出來的走出國門的中國人深沉、博大和純樸,中國男人“溫文爾雅”,中國婦女“神圣溫柔”。然而到了21世紀,中國GDP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時,溫文爾雅的中國國民形象卻難以尋覓了。我們能否有勇氣承認:是我們的德育教育不夠貼近生活和實際需求。
我們的思政教育追求高層次的道德規范,而學生需要的是如何生活如何對待感情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增強魅力。有學生說,學校也強調教你如何做人,但只是從空泛的大道理上講,如做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為共產主義奮斗一生等等,這些大道理無疑離生活太遙遠,很難具體實踐。久而久之,學生走出校門時已養成了一種壞習慣,說可以頭頭是道,做卻難以自覺自律,在某種環境或制度的壓力下也許可以遵守一時,一旦沒有壓力就會拋卻紀律,許多時候無法真正做到修養自覺,如有警察站崗時會遵守交通規則,警察離開時,又會直闖紅燈;有人看見時會裝作很斯文,沒人看見時照樣隨地吐痰扔廢物等等。事實表明我們的德育教學沒能克服人性中的惰性,不太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言談舉止美是一個人對生命質量的自覺追求,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發自內心習以為常不需要別人提醒的快樂追求,它能“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雖是細節,但卻是生活幸福的源泉。
言談舉止美是約束自己尊重他人的行為規范,是真善美的具體體現,是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潤滑劑,是學會做人做事的第一步。言行舉止修養不是小事,它關系到國家形象,階層形象,組織形象,個人魅力。大學生的言行修養,標志著社會文明程度和教育質量,我們要把言談舉止美作為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基礎,讓他們明確掌握符合社交和涉外交往的禮儀規范,指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優良氣質和風度。實踐表明大學生很喜歡這方面的內容,認為是自我形象塑造的必要一課,而且學習這些內容是一種享受。
二、將情感人性美作為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第一階梯
大學教育的宗旨是育人,是培養人格完善的科學人才,培養每個人的德性(私德、公德、業德)和對人性美的追求(性格和氣質)。如果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大學生不能悲天憫人,不能關懷天下,那就是恐怖。情感人性美涵蓋了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雙重特質,它是人文素質的第一階梯。康德說過:“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有沒有受過教育,受過什么樣的教育,決定著人的素質,人的命運。”情感人性美追求的是生命質量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理智的、情感的、精神的、審美的、道德的快樂,這也是德育美學的價值所在。
中國古代道家著作《關尹子》中說:“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人性如果比作水,那么心就是水流,情就是水的波動。心的快樂就是情,一個人穩定持久的感情叫情感。“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情感交織在人們的思維中成為一種刺激,往往對人的認識和行為起著調節作用。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50周年時提出了“學會關心說”,一個人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是一個飛躍,跳出個人需要的范疇到關心他人關心人類的命運,關心別人的幸福是一個人高素質的表現。
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比較多,父母的寵愛使得他們比較自我,為人做事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索取理所當然,付出勉為其難。很少有事能讓他們感動,一切無所謂的心態,漠然的表情,冷酷的眼神,不會主動關心他人,對他人的幫助也不知感謝。這種情感沙漠狀態是非常危險的,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美,就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誠摯態度的具體體現……在我的想象中,在美的面前微笑,嘆賞和驚異,猶如一條應當通往兒童心靈的小徑。”①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這樣說道:“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點就是愛人。他對共同事業的忠誠來源于這種對人的熱愛。我們認為培養熱愛人的感情和關心人的強烈意向是學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務之一。”
情感人性美熏陶要求學生從學會感謝開始,“感謝,就意味著別人給你帶來幸福,造就福利。‘謝謝’一詞,自古以來就成為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公式。表達出我們對那些為我們造福的人的一種態度,我們的愿望是使那些為他人造福的人永遠感到幸福。”②知恩圖報是做人的最起碼德行,知恩,就是要學會感恩。搞清楚個人成長進步靠什么,從而感激父母給我們生命,感激社會給我們機會,感激老師給我們知識,感激周圍的人曾經給予過我們的幫助。會感恩就會圖報,才不會抱怨社會的不公,才會有責任感,才會用真情回報父母、社會和他人。幫助別人時能感受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從而踏實地活著。得到別人幫助時能感受到自己沒有被拋棄從而充滿信心地活著。一個既幫助過別人又接受過別人幫助的人能夠用善良和感恩的心去看世界,會發現別人發現不到的美好,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溫暖。
徐本禹和洪戰輝以他們的真誠和執著感動了社會,讓我們看到了年輕一代人性美的主流和感動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其實,我們的社會并不缺少擁有愛心的人,缺少的恰恰是催化愛心的催化劑。徐本禹和洪戰輝的事跡借助“感動中國”被放大,起到的正是愛心催化劑的作用。愛具有傳染性,愛可以“感動”人,愛本身也可以被“感動”。徐本禹洪戰輝“感動中國”的最大意義在于:期待更多的愛被“感動”。
我們的德育課要讓學生會感動,熏陶他的感動神經。“感動”,不是分發給學生的學習材料,而是學生內心被打開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它會啟示和激活潛藏在德育主體內心的某種渴望,對真善美的追求。
這個世界總有一些東西讓人們感動。如果一個人常被感動,還會被感動,說明他的內心依然柔軟,他的血沒有冷卻。有一位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這是因為人類有著自由翱翔的渴望。有的學生說,小時候曾無數次被感動,邁進大學卻突然消失了,競爭和壓力似乎讓自己麻木。其實感動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只是被我們在忙碌和喧囂中忽略了。我們要重新學會把自己的心解脫出來去感動,哪怕只是流星劃過“心空”,哪怕只是小草把余香留在我們腳跟,也會覺得這個世界可愛了許多。
“學校是善良的情感、細微的感受、金色童年美好回憶的集中點。我們力求在學校里使人與人的接觸做到細心而溫柔,使每個人都去創造美和保護美……學校是美的永久發源地。”③課堂上以同齡人的事例講述情感人性美,講述感恩孝道,比一般道德訓導更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使我們的莘莘學子體會德性的快樂,仰慕恭儉莊敬,溫柔敦厚,從而涵養德性,提升境界。我們以前的德育似乎過多地強調相互競爭,勝者為王,強調一定要比他人“優秀”才能在這個社會中立足,而忽視了作為個體需要得到來自周圍人的欣賞、尊重和溫暖,需要一起分享生活中點滴的簡單快樂,如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問候、祝福、贊美、鼓勵、欣賞等。馬加爵殺了四個同學,對第五個同學沒有下手是因為那個同學曾經為他做過一件事——打過一次飯而收起了殺心,從中我們不但看到大學生之間人情的淡漠,更有教育的悲哀。教育不能只注重技能化而忽視人性的培養,在知識經濟時代成長的這一代大學生更需要人性化的教育才能產生健全的人格。從微觀來說運用德育美學強化情感人性美熏陶更能直接地教會大學生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關心人愛護人報答人和幫助人,做一個善良真誠、心胸寬闊、善于溝通和勇于承擔責任的現代文明人。
三、將風度氣質美作為大學生自我完善的新目標
和平崛起的中國要增強軟實力,要求大多數中國人都有良好的形象和風度氣質。如果我們民族不能建立在單體的進步上,不是每個人都做單體進步的獨立單元,民族強盛是不可能的。1954年周恩來中國代表團走進日內瓦國際會議大廳時,他的氣質風度帶給世界的是無與倫比的精彩,所有的外交人員都為之欽佩,他代表了新中國的形象,為新中國帶來了自信和尊嚴。2004希臘雅典奧運會開幕式上,希臘奧委會主任扎斯卡拉基夫人優雅的舉止和迷人的微笑令十幾億觀眾贊嘆并感受美好。人性愛優美,氣質美會讓人體驗舒適和愉悅,崇尚和諧與認真。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有過一句名言:不斷升華的自然界的最后創造物就是美麗的人。康德認為形象優美是一種“惠愛”,“惠愛是唯一自由的愉快”④。它是由對象的形象直接引起的“一種促進生命的感覺”與“一種活躍的想象力”活動的“結合”而帶來的“積極的快樂。”⑤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氣質優美會產生愛的愉快,他說“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感覺,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前時洋溢于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⑥如果說禮貌禮節是道德修養的基礎,那么氣質風度美則是更高層面的德育進階。它是由表情、姿態、語言、行為舉止、心理狀態等所顯示出來的美,是一個人形體美與精神美的統一,外表美與內在美的融和。“一年可以培養一個富翁,三年也難成一個貴族”。說明風度、氣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修煉。氣質風度不僅是一種美感,更是德育主體可享用終生的人性吸引力。風度氣質美在性審美中具有特別的價值,有人稱為“第三性征”。
氣質是內外兼修的產物,是提升職業成熟度和個人魅力的附加值,沒有修養的人是難有氣質的。德育教育應是一種魅力訓練,為美麗儲蓄,為氣質充電。女人美麗的容貌和男人偉岸的身材也可以產生魅力,但是決定魅力的最根本因素是那由內到外散發出來的無所不在的迷人氣質。氣質是魅力的核心,氣質來源于心靈涵養,廣博的知識,寬闊的胸懷,對真善美的追求,當然還有舉止優雅、談吐禮貌和穿著得體。現在好多用人單位很看重大學生的氣質,不一定要求她貌美如仙或英俊挺拔,但要求氣質好。許多高校已開設了相關選修課,但還不夠普及。筆者課堂上每次訓練學生氣質風度時,學生樂不可支,笑聲蕩漾,積極參與,努力效仿。誰不渴望自己優雅瀟灑,充滿魅力。氣質美是一種稀缺資源。
我國有悠久的氣質風度修煉傳統,《禮記·經解》說:“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誦讀六經,固然有獲取知識的動機在內,但獲取知識的目的卻是砥礪人的品性氣度。班固說“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可見古人的認識是相當深刻明確的。強大起來的中國要求當代中國人具有大家風范,所以應該將風度氣質美作為年輕一代自我完善和享用的新目標。
注釋:
①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159頁。
②③ 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91-192、136-137頁。
④⑤ 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46、83-84頁。
⑥ 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6頁。
(責任編輯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