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論先秦時期有關環境資源的節約思想

2007-01-01 00:00:00王玉德
江漢論壇 2007年1期

摘要:先秦時期有關環境資源的節約思想分為五個系列:道家的節用寡欲思想;儒家的節用倫理思想;墨家的節用貴儉思想;法家的節用能動思想;《周易》的節用簡易思想。先秦產生這些思想有七個原因:治理國家;對付災害;引導社會風氣;恪守天道;資源逐漸減少;效法先賢;對環境資源的理性認識。先秦節約環境資源采取了三個舉措:“網開三面”;適時封山禁湖;統籌兼顧。先秦時期的環境資源與節約思想構成了當時的思想潮流,我們不僅要從新角度加以研究,還有必要發掘對當代社會的啟示。

關鍵詞:先秦;環境資源;節約思想

中圖分類號:K90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1-0097-06

中華先民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總是在不斷地構想人類的美好社會。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許多節約的思想,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節約思想與環境資源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春秋戰國時代構成了一股思想潮流,現在看來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我們今天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型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遺產,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借鑒。

一、先秦時期有關環境資源節約思想的五個系列

談到先秦時期的環境資源與節約思想,盡管筆者稱之為形成了潮流,但反觀我國學術界的研究,相關學術論著不多,且過于零散,有必要進行全面梳理。筆者認為先秦的諸子都闡發了有關環境資源與節約的思想,大致可以分為五個系列,并且各有特色。

1. 道家關于環境資源的節用寡欲思想

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倡無為而治,知足寡欲。《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弗居。”這是告誡統治者不能因為擁有天下,就為所欲為。在老子看來,“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自稱:“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當代學者認為“這三寶同樣也可說是環境倫理的三大寶——一曰慈,代表關愛萬物生命,二曰儉,代表節約各種能源,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更代表不敢凌駕萬物眾生,而能以謙下精神與自然萬物打成一片。”①老子主張有什佰之器而不用,有舟車而不行,為的是節約資源,動機是好的,但思想有極端化的傾向。

莊子承襲老子的思想,提倡寡欲。《莊子·馬蹄》贊賞素樸的社會,說:“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外篇·繕性》:“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在莊子看來,上古的民眾樸實無欲,那是最美好的社會。

2. 儒家有關環境資源的節用倫理思想

儒家從倫理的角度談論環境資源與節約觀念。孔子從兩方面論述節用,一是從國家的角度,如《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記·祭法》:“斷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孔子家語·賢君》和《史記·孔子世家》:“政在節財”,雖然此語講的是政治和經濟,但落腳點仍在節制自然資源。②另外是從個人的角度,孔子認為節儉是做人的準則,如《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述而》:“奢則不孫,儉則固。”意為奢侈使人狂妄,節儉使人安穩。過節儉的生活,就是愛惜資源的表現。《論語·述而》記載孔子追求的一種恬淡自然的生活方式:“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在孔子看來,所謂的禮節,就是要知道節制,有節則有德。

孟子提倡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主張從倫理心態上調整對待萬物的態度。③《孟子·梁惠王上》云:“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非常注重一個“養”字,提倡人心要養,對自然資源也要養。《孟子·告子》載:“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孟子又舉了一個自然界的例子:“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孟子最后歸納說:“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

3. 墨家關于環境資源的節用貴儉思想

墨家是諸子學派中以宣揚節儉為突出特征的一個流派。《漢書·藝文志》記載:“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墨家的代表作是《墨子》,其中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批評精神。《墨子·辭過》嚴厲批評了當時社會上的浪費,說人君暴奪財物,奢侈無度。針對君主的奢侈,墨子鮮明地提出:從政節則昌,淫佚則亡。

《墨子》的《節用》專講節約,主張君主帶頭,百姓效仿,即“節于身,誨于民。” 《節用》提出節用關系到社會的安危,即“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也……不可不節。” 《節用》還提出了節用的具體實施方法,“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民利者,圣王弗為。” 《節用》提出君主要從衣食住行用做起,“古者圣王制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使耳目聰明,則止。……古者圣王制為衣服之法,曰:冬服紺緅之衣轉且暖,夏服絺绤之衣輕且清,則止。……古者圣王制為節葬之法,曰:衣三領,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發泄,則止。……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圣王慮之,以為堀穴,曰:冬可以避風寒,逮復,下潤濕,上,烝,恐傷民之氣,于是作為宮室而利。然則為宮室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御風寒,上可以御雪霜雨露,其中蠲潔,可以祭祀,宮墻足以為男女之別,則止。”

《墨子》的其他篇目也講節約,如《七患》認為國有七患,第七患是“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財不足則反之時,食不足則反之用。故先民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七患》集中體現了墨子要求節約財物的思想,認為社會的穩定依賴于財物,良好的社會需要充足的財物作為基礎。財物一方面需要創造,另一方面要節儉。此外,《墨子》的《天志》、《節葬》對節用也有論述,特別是《節葬》痛斥了厚葬之風,此不煩述。通觀先秦諸子,他們的學說都在為君主著想,如孔子、韓非子,可以統稱為君主之學。唯墨子特別強調節用,其心之誠,其旨之深,是其他諸家所不及的。

4. 法家有關環境資源的節用能動思想

荀子是由儒學分化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是戰國后期的杰出思想家。荀子提倡節用,《荀子·富國》記載:“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與其他諸子相比,荀子的思想有三個特點:其一是積極有為。荀子強調區分天與人的職責,天有天的職責,人有人的職責,人不能干預天,但可以通過能動作用達到自己的目的。《荀子》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在生產力不發達的上古社會,荀子主張化被動為主動,是有積極意義的。其二,荀子把節用與富國直接聯系起來,把節用當作富國強民的大事,用很大的篇幅論述節用與富國的關系,《荀子·富國》說:“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故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復熟而陳積有馀。是無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其三,荀子的思想最有批判性。如,荀子批評墨子,認為墨子只強調了節用,而沒有強調創造與管理,《荀子·富國》認為如果全社會信奉“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上失天時,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則“天下敖然,若燒若焦”。荀子批評莊子,《荀子·解蔽》針對莊子提出的消極天命觀,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的學生韓非子是法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韓非子》一書強調人在節儉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人要從各方面節儉。《韓非子·難二》說節儉是由人決定的,“儉于財用,節于衣食,宮室器械,周于資用,不事好玩,則入多。入多,皆人為也。”《韓非子·南面》記載韓非子的消費觀念是量力而行:“舉事有道,計其入多,其出少者,可為也。”《韓非子·十過》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觀點:“以儉得之,以奢失之。” 《韓非子·顯學》也有類似的說法:“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5. 《周易》有關環境資源的節用簡易思想

《周易》是上古最具有哲學思想的經典,被道家作為“三玄”之冠,被儒家作為群經之首。《周易》既有儒家的思想,也有道家的思想,還雜揉了其他學派的思想,其中的簡易思想最有特色。

《周易》提倡簡易、簡能,認為簡易是天地之間的基本原則,是社會賴以長久的基礎,是建立大業的前提。《系辭上》云:“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一切事情都要從簡從易,這才是賢人所追求的。《系辭上》舉例說對祭祀用的茅草都要珍惜,慎之又慎。在“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引孔子語:“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周易》對過分的揮霍與消費,持批評態度。《未濟象辭》云:“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飲酒淹沒了頭,太沒有節制了。《頤卦·彖傳》提出:“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這是把節制飲食作為君子的標準之一。

《周易》有《節》卦,專講節用。在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中,《節》卦與物用、誠信是聯系在一起的。《說卦》解釋說:“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節》卦的主要思想內涵表現在:其一,節是自然的本性,天地自然有一定的節制,從而形成四季的變化。《節卦·彖傳》:“天地節而四時成。”其二,執政者要以典章制度來約束,達到節制的目的,就能夠不傷費錢財,不違害百姓。《節卦·彖傳》:“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其三,人們適可而止。《雜卦》指出節的本義:“《節》,止也。”關于“止”的觀念,《周易》的其他《卦》也有所提及,如《大壯卦》云:“適形而止”。

此外,先秦的其他學派或學者也有許多節約、節用、節儉的思想。如《管子·乘馬》建議“因天材,就地利”。又說“知侈儉,則百用節矣。”這些思想還可以深入發掘與研究。

二、先秦時期何以產生環境資源節約思想

實際上,先秦時期的環境資源并不緊張。當時的人口少,資源豐富,人們對資源的消費極其有限,不存在環境資源緊缺問題。為什么先哲卻要提出節約的思想,并與環境資源緊密聯系在一起,原因何在?這似乎是一個很費解的問題。筆者試歸之為七個方面:

1. 治理國家的原因

春秋戰國群雄紛爭,大國吞小國。各國為了自立,居安思危,需要確立治國良策,于是文人賢士從各方面幫助統治者出謀劃策。在眾多的治國方略中,節用、節儉之類的思想被提出來,作為上利國家,下利民眾的國策。如晏子身為齊國之相,主持國政,以節儉為治國之策。《晏子春秋·問上》:“為君節養,其余以顧民,則身尊而民安。”“百官節適,關市省征,山林陂澤不專其利。”《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卷4記載晏子語:“節欲而民富。”晏子以身作則,《史記·管晏列傳》記載晏子“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不僅晏子,其他諸子典籍都有相關的論述,如《荀子·富國》云:“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這些思想要求統治者從國家利益出發,節省用度,不得奢侈。

2. 對付災害的原因

在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的農耕社會,農業對自然的依賴性很大,只有風調雨順才可能使農業豐收。自然災害時常威脅著人們的生活,如果沒有充足的物資儲備,民眾就難以渡過災年。《墨子·非攻下》記載“逮至乎夏王桀,大有誥命,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谷焦死,鬼呼于國,鶴鳴十夕余。”《墨子·七患》說:“故雖上世之圣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無凍餓之民者,何也?其時急而自養儉也。故《夏書》曰:‘禹七年水。’《殷書》曰:‘湯五年旱。’此其離兇餓甚矣,然而民不凍餓者,何也?其生財密,其用之節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心無備虞,不可以應卒。”因此,墨家以節儉之德作為對付災害的一條準則。《管子》一書多次記載災害與防范,其《小問》載管子對齊桓公的話:“飄風暴雨為民害,涸旱為民患,年谷不熟,歲饑糴貸貴,民疾疫。當此時也,民貧且罷。牧民者發倉廩、山林、藪澤以共其財。后之以事,先之以恕,以振其罷。此謂先之以德。” 可見,儲備物資,以待不虞,這是有識之士的共同見解。

3. 引導社會風氣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人以天下為己任,重視觀風察俗,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當時側重抨擊的是兩種風氣,其一是統治者的奢侈之風,提醒統治者節用寡欲。《孟子·盡心下》:“養心莫善于寡欲。”減少貪欲,才可能做到節用。其二是厚葬之風,當時的貴族大辦喪事,浪費巨大,已經到了社會不能容忍和承受的地步。《墨子·節葬》最猛烈抨擊的厚葬之風,可以稱之為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思想產物。在中國歷史上,盡管歷朝歷代都有厚葬的行為,但春秋戰國時期的厚葬最奢侈、最普遍、最突出。以湖北隨州發掘的擂鼓墩為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曾侯乙,其墓中的陪葬令人嘆為觀止,大型的編鐘,巨大的楠木棺槨,浪費了多少物力財力。而類似于曾侯乙的國君數以千計,超過曾侯乙地位的國君還有許多,他們大多在生前就大建陵墓,必然導致木材、青銅等資源緊缺,引起民怨。有識之士看在眼里,油然而生節用思想。

4. 恪守天道的原因

先哲注意觀察自然環境,從生態中體會出人世間應當遵守的天道。《周易·系辭》提出:“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孟子·滕文公》說:“唯天為大,惟堯則之。”這些都是講的恪守天道。先民認為,天地尚且知道有節,人豈可不知有節。人是環境的一部分,環境對人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荀子·王霸》提出“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人如果順應天時地利,就不會有麻煩。反之,天可以降災天人,夏末和商末都有天降之災。《尚書》的《湯誓》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泰誓》說:“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天道觀對古代的節約思想有影響,并構成了環境思想的內核。《墨子》的《天志》把節用思想上升到天的意志來認識,認為“節”是順從天意,是效法天道。“天之為寒熱也節,四時調,陰陽雨露也時。” 天意決定萬事萬物都有規矩,不可違背。“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5. 資源逐漸減少的原因

《韓非子·五蠹》說:“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然而,隨著社會進化、人口增多,人們的欲望擴大,使得資源在一定范圍內比較匱乏,于是出現了戰爭,爭奪資源,如土地、河流、財物。所以,《孟子·離婁上》抨擊諸侯之間為資源而發生的戰爭,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儒家經典《大學》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在經濟落后的社會,人們生產出來的生活資源是有限的,因此,用財的人一定要節儉。

6. 效法先賢的原因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見賢思齊的傳統。在先秦人士看來,傳說中的圣賢堯舜禹都是節用的模范,應當尊敬和學習。如墨子的思想受大禹的影響,《莊子·天下》記載大禹治水,以苦為樂。墨子贊賞大禹之湮洪水,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墨家以大禹為楷模,光大了大禹的節儉勤勞精神。上古最早的文獻匯編《尚書》不乏先賢的節儉教誨,如《太甲》記載商朝大臣伊尹之語“慎乃儉德,惟懷永圖”,《尚書·旅獒》記載西周召公之語“玩物喪志”,《大禹謨》記載:“克勤于邦,克儉于家”,這些講的都是要勤儉,以節用為美德,這些圣賢的語言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是有深刻影響的。

再以黃帝而論,傳聞黃帝曾教導人民要“節用水火財物”。《史記·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④盡管黃帝的生平事跡不可考,但中國人向來就是崇拜黃帝的。把“節用水火財物”的語言附會成黃帝的思想,“高遠其所從來”,就使得這樣的理念有了神圣的內涵,使之有了警示的作用。漢代初年之所以流行黃老思想不是偶然的,因為老子、莊子的思想與黃帝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或者說,老莊流派塑造出了黃帝思想,從而使老莊思想有了更加深厚的淵源。

7. 對環境資源認識的原因

先哲對環境資源與節約的認識是清晰的,自覺的,他們的認識程度與水平并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低。歸納起來,先哲在環境資源方面有兩點重要的覺悟:

一是先哲認識到自然界“物之從同”的道理,自然界的每一個生物都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場”效應。如果這個“場”被破壞了,相應地就會出現負面效應。《呂氏春秋·應同》說:“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魚,則龜龍不住,物之從同,不可為記。”《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曾經對子貢說:“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魚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于不義也尚知辟之,而況丘哉!” 孔子說“丘聞之”,由此可知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普遍注意到“物之從同”的道理。

二是先哲認識到“竭而不獲”的嚴重性,人類面臨的生存資源是限的,人們如果過分地盤剝生存的資源,資源就會用盡,最終倒霉的是人類自己。《呂氏春秋·義賞》講得很清楚:“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荀子·富國》注意到人對生態環境的依賴關系,提出了“有余與不足”的思想,說:“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人類只有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才可能有吃有穿,否則,“萬物失宜,事變失應,上失天時,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燒若焦。”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應不夭其生,不絕其長,居安思危,用取有度,才有生存的保證。

正因為以上七方面原因,所以先秦士人以文化自覺的態度,以時代的責任感,紛紛呼吁節約,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有益于社會的主張,在當時起了很好的思想導向作用,誠如《孟子·萬章下》所云:“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與此同時,在思想的感召之下,先秦出現了一些有關環境資源與節約的舉措。

三、先秦有關環境資源節約的主要舉措

1. “網開三面”

在環境資源的問題上,不能做得太絕,要留有余地。當商朝的開國明君湯還是諸侯時,就把保護自然資源與德化聯系在一起。《史記·殷本紀》記載:“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商湯不忍心把禽獸都捕捉干凈,讓禽獸按它們自己的意愿生存,客觀上有利于動物資源的持續傳承。商湯的這個故事在中國古代很流行,作為一位仁君的形象,商湯對后世起了表率的作用。《易經·比卦九五》云:“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說的是圍獵而留有余地。后來,孔子提倡“釣而不綱、弋不射宿”,⑤是對商湯“網開三面”一事的延伸。有的學者認為釣魚時不用大網一網打盡,射鳥不射歸巢的鳥,這是對生命的關懷,是仁心的流露,是深層次的生態意識。⑥《呂氏春秋·具備》記載孔子的學生宓子在地方上為官,規定百姓不許釣小魚,釣到小魚要放掉。巫馬期微服私訪,發現即使在晚上,百姓釣魚也自覺遵守這項制度。可見,愛惜資源的措施在一些地方得到有力貫徹。

2. 適時封山禁湖

先哲認為天道守時,萬物生長都有季節性,上半年為萬物生長期,下半年則為衰亡期。人們必須按季節行事,在生長期不得竭川澤、伐林木、殺禽獸。執政者制定了一些有關封山育林、禁止過分捕撈的措施。《逸周書》記載:“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入夏三月川澤不網罟,以成魚鱉之長。” 齊國的管仲頒布了封山禁令,《管子·地數》記載齊國用法律約束人們,任何人不得隨便開采礦藏:“茍山之見榮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荀子·君道》引執政者的《政典》文:“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呂氏春秋·十二紀》記載每個月的生態禁令,如正月“無覆巢”,二月“無竭川澤”,三月“無伐桑柘”,四月“無伐大樹”,五月“無燒炭”,六月“不可以興土功”。此外,《孟子·梁惠王》、《禮記·王制》、《禮記·月令》等文獻對每個月的資源保護措施都有記載。任何人不可只顧一時的需求而忽略長遠利益,誰要違背自然之理,誰就會受到譴責或法律制裁。《國語·魯語上》記載了一例,說的是魯宣公在魯城以北的泗淵撒網捕魚,大夫里革上前制止,告誡宣公:“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網罟,貪無藝也。”魯宣公算得上是個明智君主,聽了里革的古訓,馬上停止的捕撈,自慚地說:“吾過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無忘諗。”

3. 統籌兼顧

治理國家要統籌兼顧,在各方面貫穿節約理念,《禮記·王制》談到統治方略,提出要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后興學。”只有知道“參相”,“食節事時”,社會才安定。據《左傳·襄公廿五年》記載,楚國司馬制定“量入修賦”的制度,從九個方面進行:“度山林”——度量山林之材,以供國用。“鳩藪澤”——聚集山林藪澤之所出,統計金木竹箭龜珠齒角皮革羽毛等物產。“辨京陵”——辨別和測量各種高地,以備種植。“表淳鹵”——在鹽堿地立樹木為標志。“數疆潦”——用水浸泡和沖洗鹽堿地,改良土壤。“規偃潴”——規劃和修筑蓄水的堰塘,以備灌溉。“町原防”——整理堤防間的可耕土地。“牧隰皋”——在沼澤地牧牛羊。“井衍沃”——規劃平美的沃土。這九個方面兼顧到節約。

統籌兼顧,要求統治者安不忘危,心懷民眾,逢災必儉。孔子主張君主在災年節儉,《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對齊景公之語:“兇年則乘駑馬,馳道不修,祈以幣玉,祭祀不懸祀以下牲,此賢君自貶以救民之禮。夫人君遇災,尚務抑損,況庶民乎!” 統籌兼顧,還要求人們從一件一件的具體事情做起,如《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記載:“齊國好厚葬,……乃下令曰:‘棺槨過度者戮其尸,罪夫當喪者。’”管仲是從治國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用死刑打擊厚葬,客觀上卻有利于林木資源的保護。

先秦時期的典籍有許多關于環境資源與節約思想的記載,反映了先哲已經萌生出環境保護的文化自覺。透過這些思想,使我們隱約感覺到一種潮流的聲音,這種聲音從兩千多年傳過來,使我們感到震憾和欣悅。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人應當從諸子的節用思想中汲取對今天有益的思想啟示。眾所周知,我們的時代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那就是走出人類中心主義。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人類中心主義盛行,以為人是主宰世界的主人,人在地球上可以為所欲為,于是就對自然肆無忌憚地踐踏、掠奪,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空前透支,還導致污染嚴重,環境惡化。有學者指出:人類中心主義“這種價值觀的反自然性質導致了嚴重的不良后果,又從根本上損害了人類的目標,從而使人類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因此,用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既可以說明迄今為止人類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也可以說明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困難。走出人類中心主義,這是人類的必要選擇。”⑦如何才能走出人類中心主義?英國學者湯因比回答說:“人類將置大地母親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導致自我毀滅的放肆的貪欲,人類則能夠使她重返青春,而人類的貪欲正在使偉大母親的生命之果——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價。何去何從,這就是今天人類所面臨的斯芬克斯之謎。”⑧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是,我國先哲沒有以人類中心自居,而是以包容與仁慈的心態對待環境,以前瞻性的眼光對待社會的發展。他們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于環境資源與節約的論述,實踐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有益舉措,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面非常超前。他們的環境觀、社會觀、發展觀與我們當代呼喚的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型社會的觀念是一致的。

注釋:

① 馮滬祥:《人、自然與文化——中西環保哲學比較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頁。

② 張云飛持有這個看法,詳見張云飛著《天人合一——儒學與生態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頁。

③ 詳見《孟子·公孫丑上》。

④《史記正義》解釋這句話說:“言黃帝教民,江湖陂澤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時,用之有節,令得其利也。”

⑤ 《論語·述而》。

⑥ 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頁。

⑦ 余謀昌:《生態文化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頁。

⑧ 〔英〕阿諾德·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頁。

(責任編輯 張衛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无码九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中日韩在线|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在线播放国产99re|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色婷婷|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网址|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看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亚洲三级网站| 在线色国产|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三级|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亚洲大尺度在线|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毛片卡一卡二|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国产激情影院|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在线观看无码a∨|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第一页亚洲| 2020极品精品国产|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第四页|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91精品网站| 亚洲美女久久|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久久精品66|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毛片基地|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亚洲综合专区|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v天堂中文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