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少數民族貧困縣新農村建設,具有一系列與普通農村和貧困縣不同的特點、難點,本文擬從該方面作一深入探究。
[關鍵詞]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難點;對策
湖南新晃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貧困縣,如何把握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良機并爭取有所作為呢?結合新晃縣實際,本文就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談點粗淺看法:
一、新晃縣新農村建設的難點
1.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發展生產難。一是農田水利設施仍然薄弱。調查發現,進入扶貧開發范圍的省扶貧開發重點村,通過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大部分水利設施得到了基本完善,發揮了很好的效益,而新進的扶貧開發重點村和非扶貧村大部分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無法引水,未能發揮作用,有水灌不到田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影響農民收入。二是農業生產用電線路落后。農網改造未能徹底完成,農用電線建設未能滿足生產需要。三是鄉村道路路況差。大部分村雖通了公路,但道路建設標準低,沒有經常性養護,路面變得坑洼不平,交通不暢。
2.農民素質和能力低,培育新型農民難。一是相當一部分村組干部“等、靠、要”思想嚴重,對國家的富民政策知之不多、不熟悉,缺乏有效組織、發動和帶動農民增收的思路、發展生產的勁頭和能力。二是相當一部分農民素質低,接受教育普遍較少,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艱苦創業求發展的精神。三是留守于鄉村的農民整體素質下降。在鄉鎮工作的干部、職工,很多人想方設法將家安置進城,致使農村干部隊伍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滑坡。五是受經費限制,農村公益性文化活動很少,近年來實施的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時間短、范圍有限,對廣大農村的需求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
3.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繁榮文化難。一是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多數行政村沒有文化活動室,沒有開展活動的場所。二是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滯后,學校辦學條件較差。各種設施簡陋,教育技術裝備落后,師生生活、活動場地較窄;初高中校舍容量普遍不足。三是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設備十分簡陋,農村老百姓看病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相當普遍。
4.增收渠道狹窄,農民增收難。近年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農民增收,但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難。傳統的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日趨被動,因此,完全依靠傳統的家庭種、養殖業來增收十分困難。
5.基層組織建設薄弱,推進民主管理難。一是組織設置不適應建設新農村的要求。目前新晃縣基層組織是按傳統行政村設置的。隨著農村產業結構,各種形式的新經濟組織大量出現,給農村組織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二是部分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創新力不強,有的軟弱渙散,缺乏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有的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
二、新晃縣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針對以上困難和問題,筆者認為,新晃縣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1.選擇好建設模式。根據我縣農村現狀,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供選擇參考:一是生態型新農村。就是發揮特有的生態優勢,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以生態型農業為重點,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農村發展道路。從根本上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保障人民生活質量長久可持續的提高;二是城鎮型新農村,就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引導農民向城鎮集聚,加速資本和產業轉移,促進農民職業和空間轉移,形成新型的城鄉產業結構和城鎮體系;三是農莊型新農村。就是充分利用農戶庭院空間以及周圍的魚塘、樹林、菜地等農家資源,增設耕地種菜、現場采摘、任意“點宰”、自選自做等服務項目,讓游客吃農家飯、享農家樂,大力發展農家休閑娛樂旅游經濟。四是第三產業服務型新農村。就是按照“依托城鎮、服務城鎮、致富農民”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鄉鎮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圍繞休閑、生態、觀光、旅游農業,以及名優農產品進行項目包裝,積極開展各類相關招商活動,發展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抓好縣鄉公路改造升級和農村公路網絡建設,完善農村公路管養制度,使農村公路長久發揮效益,加強農村電網改造,提高農村供電質量,降低農村電價,確保農民用電安全;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積極推廣沼氣,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加強農村文教衛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終目標是要促進農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根本目的是要給農民看得到、摸得著的實惠,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
3.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升農民文化素質。堅持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升農民整體素質。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實現勞動力轉移增收。近幾年,新晃縣扶貧辦建立了“先培訓、后就業”的轉移機制,開展了以農村貧困戶青年為主要對象的勞動力轉移短期班,依托省、市、縣職業技校等培訓機構,共舉辦各類短期培訓班12期,實現了“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家,帶動一片”的良好效果。深化文明創建活動,提升農民文明素質。扎實開展文明教育,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和信用村、信用戶的創建活動。
4.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一是繼續加大農村剩余勞力的轉移力度,擴大農民就業和農民增收空間。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從新晃的實際情況看,全縣擁有草山草坡優質草場119萬畝,農作物秸桿資源豐富,群眾有著傳統養牛習慣,養牛有一定基礎,按照小規模大群體的結構模式,把肉牛產業作為特色產業來抓。2005年,僅養牛一項就使該村貧困農民人均增加純收入685元。肉牛產業已成為新晃縣農村經濟發展和貧困村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三是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四是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提高科技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5.筑強基層堡壘,為建設新農村提供組織保證。一是建立適應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體系,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按照“產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組建到哪里,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里”的思路建立黨組織。同時要大力培育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村民自治組織。二是配好配強基層組織。要選好“領頭羊”,把素質好、能力強,能帶領群眾致富的優秀黨員調整到領導崗位。三是健全激勵保障機制,充分調動干部的積極性。為了真正發揮村干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必須提高農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四是健全完善工作運行機制,推進民主管理。健全完善民主選舉制度、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努力推進農村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作者簡介]楊順科,男,湖南省新晃縣扶貧辦干部。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