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修河上游的杭口鎮雙井村是北宋著名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的故里。
雙井村全村11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307戶,1415人,其中貧困人口97戶478人,耕地面積937.2畝(其中水田554.2畝),山林面積12342畝。由于信息閉塞、基礎設施差、農業結構單一等影響,農業效益低下,農民生活拮據。“十五”期間,雙井村被列為全省扶貧開發重點村。經過四年的努力,雙井村的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如今的雙井村,公路暢通,村容整潔,產業發展,民風淳樸,社會主義新農村初見端倪。
一、主要變化
1、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2005年末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580元,比2001年末增長59%,凈增592元,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貧困人口減少至130人,比2001年末下降72.8%,貧困狀況得到緩解。
2、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發展。投資90萬元,新修進村公路4.5公里,將原來僅有1米寬的山路拓寬為7米,并鋪設了2公里水泥路面。投資7萬元,加固病險水庫1座,新修水圳740米,新建排灌站1個,從而使5個村民小組500畝水田的灌溉問題得到全面解決。爭取移動公司的立項支持,投資130萬元,修建了雙井移動通訊塔,徹底改變了山區信息閉塞的現狀。
3、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爭取有關部門資金12萬元,對黃庭堅墓(省一級保護文物)進行了整修,為雙井旅游開發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在全村開展“三清三改”創建文明村落活動,清理垃圾25噸,清理污溝18處,清理路障9處,改水5處,并對40戶農戶的廁所進行了改造,新建沼氣池60只,栽種綠化苗木1500株,使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現在,該村有75%的農戶住上了小洋房,75%的農戶看上了彩電。
4、社會事業有了新進步。經濟發展,教育先行。針對該村教育設施落后的狀況,投資40萬元,結合高峰書院的修復新建村級小學1所,占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可容納學生300人。建立和完善了村級衛生所,群眾新型合作醫療的參合率達95%以上,居全鎮第一。
5、黨群干群關系有了新改善。扶貧開發進村到戶,各級干部積極組織貧困群眾實施項目,使全村群眾直接受益,他們發自內心地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和好措施,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許多上訪戶變成了勤勞脫貧的先進戶。四年間,雙井村先后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扶貧開發先進單位”。
二、主要做法
1、堅持綜合治理,實施重點扶貧。雙井村“兩委”班子根據《村級規劃》的總體要求,把扶貧資金主要投向道路、水利、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解決了制約脫貧的“四難”(即行路難、灌溉難、上學難、通訊難)問題。同時,還把“三清三改”(即實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作為整村推進的主要內容,為農村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是基礎,產業富民是關鍵。四年來,該村堅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核心,著力構建特色產業,千方百計增加收入。一是發展茶葉、蠶桑、菊花等為主的特色產業。該村鼓勵大戶承包,建立了200畝的優質茶葉基地。同時還先后發展蠶桑215畝、菊花100畝,實現了戶平1.7畝產業基地面積,使特色產業成為收入的重要來源。二是發展生豬、山羊為主的畜牧業。該村牲畜飼養量達到人均1頭,畜牧業收入占全村經濟收入的18.2%。三是發展打工經濟。全村長年外出務工人數達320余人,戶平1人,實現打工收入100萬元。
3、加強宣傳培訓,實施科技扶貧。人口素質差、科技落后,尤其是勞動者運用科技的能力不高,是貧困的癥結所在。雙井村緊緊抓住宣傳教育和技術培訓兩個關鍵,深化科技扶貧。一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宣講新時期的扶貧開發政策,教育干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二是加大實用技術和轉移培訓力度。在縣扶貧部門和定點幫扶貧單位的支持下,舉辦栽桑養蠶、茶葉撫育、菊花栽培等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16期。
4、強化組織協調,實施責任扶貧。為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該村積極組織開展“321”結對幫扶活動,即縣級干部幫扶3戶貧困戶,鄉級干部幫扶2戶,村級干部幫扶1戶,并建立幫扶機制。開展“農民貸款干部擔保”活動,共有18名干部為該村16戶貧困戶擔保貸款14.3萬元。
5、健全各項制度,實施項目建設。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吸引群眾參與。在扶貧項目選擇和實施等環節上,既考慮地方長遠發展,又發動群眾廣泛參與,把項目的選擇權、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受益權交給群眾,充分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二是規范項目管理,實行“陽光操作”。建立了項目公示制、合同管理制,保證扶貧資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各個環節公開透明。三是挖掘社會力量,整合扶貧資金。雙井村采取“走出去”的辦法,主動與有關部門取得聯系,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共同參與項目建設。四年來,共計整合各項資金337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54.5萬元,計劃、交通、教育、財政、文化、定點幫扶單位等部門資金282.5萬元,扶持項目23個。
三、工作體會
四年來,雙井村在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中探索并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貧開發路子,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必須加強班子建設。這幾年,雙井村狠抓了班子建設:一是配齊配強了村級班子。村民推選一位年紀輕、有能力、有文化、有責任心和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的茶葉產業大戶擔任村主任,一位年僅25歲的高中畢業生擔任村委委員。二是明確職責。每個村民小組都有班子成員負責,每個扶貧項目都有班子成員具體組織實施。2005年為使村小學如期完工,村干部輪流在工地值班,嚴把質量關,終于使師生們在9月1日前搬進了新教室上課。
2、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必須找準扶貧路子。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雙井村初步擬定了“脫貧致富關鍵在人,希望在路,潛力在山”的扶貧思路,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把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環境建設三個問題作為重點,按照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的原則,制訂扶貧開發規劃和實施方案。
3、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必須整合扶貧資源。扶貧開發既是各級黨政的重要任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實踐證明,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到貧困鄉村開展定點幫扶貧工作,對推動扶貧開發進程、加速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步伐,具有積極的意義。
4、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必須強化群眾參與。群眾是扶貧開發的主體。雙井村在制定扶貧開發規劃時,就成立了由村干部、黨員和群眾代表組成的扶貧開發規劃小組,確保規劃實施落實到位。同時,還建立了議事、決策、干事的長效機制。制定了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讓村民享有知情權和監督權,從而調動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作者簡介]賴波平,男,修水縣扶貧辦副主任,研究生,高級農藝師。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