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南昌市扶貧開發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按照中央、省、市有關扶貧開發工作精神,圍繞“改善條件、提高素質、創造機會”的工作思路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穩步推進“一體兩翼”扶貧開發工程,取得顯著成效。2006年重點村人均純收入達1866元,比上年增加366元,增長24.4%,低收入和絕對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14833人,下降32.14%。
一、統攬大局,實事求是制定“十一五”扶貧開發規劃
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南昌市“十一五”期間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洪發[2006]8號),明確了全市“十一五”扶貧開發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主要措施。為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切實做好“十一五”扶貧開發工作,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南昌市建立了70個市直幫扶單位與70個重點村(其中省定重點村42個,市定重點村28個)“一對一”定點幫扶工作制度,并兩次對市直幫扶工作組組長和工作人員、重點村書記和文書共300余人進行了扶貧開發規劃、項目推進培訓,組織市直幫扶單位深入重點村搞好調查研究、宣傳發動,積極推行參與式扶貧開發方式,指導重點村結合本地實際,廣泛發動群眾,尊重群眾意愿,集中民智,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科學論證,圓滿完成了70個重點村的《“十一五”扶貧開發規劃》,為全市“十一五”扶貧開發工作勾畫了美好藍圖。
二、突出重點,進一步改善重點村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體兩翼”扶貧開發總體部署的主體工程。南昌市扶貧開發工作以搞好重點村群眾最關心、急需解決的道路、水利、廁所、學校等項目建設為重點,嚴把項目申報、審批關,切實做到每個項目的實施都能遵循受益面廣、切實可行、急事先辦、效益優先的原則要求,穩步推進重點村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全市財政扶貧資金共投入1478.8萬元,市直各幫扶單位共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1126萬元。根據重點村的實際情況,共整修道路116條、199公里,新建橋梁20座,修建小型水電站4座、裝機容量200千瓦時,修建小水庫9座、新增庫容11.2萬立方米,改水59處、解決3987人飲水問題,修建學校21所、衛生所4所。同時,積極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村莊整治示范點建設工作,全市7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共啟動省級示范點41個,市級示范點34個。這些基礎設施項目的建成極大改善了重點村生產生活條件,為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三、抓住核心,逐步培育壯大扶貧主導產業
農民增收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也是扶貧開發工作的核心內容。南昌市積極引導重點村結合本地特色資源、傳統技術、農民意愿和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收益好、見效快、可持續發展的扶貧主導產業,使主導產業的發展成為貧困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時進一步加強扶貧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把扶貧主導產業的發展與龍頭企業的發展聯系起來,利用龍頭企業的技術、資金、市場優勢,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使參與主導產業的農戶收入逐年增多。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互惠互利利益機制的建立,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力,為貧困農民提供技術、信息、農產品收購等方面的服務。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安排了108萬元專項資金,對產業發展效益較好、帶動農戶較多的32個重點村和3家龍頭企業進行了獎補,充分發揮了扶貧資金的激勵作用,促進了重點村主導產業的發展。目前,主導產業的發展效益已經初顯,現已有養牛、羊1912頭,養豬1.17萬頭,養鴨、鵝90萬羽,養魚5200畝,網箱養鱔1250箱,各類經濟作物和蔬菜的種植面積達9690畝(其中盉頭種植面積達3534畝),并引導發展年加工量890噸的糧食加工廠1家,僅主導產業一項重點村貧困戶人均增收100元以上。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也非常明顯,去年江西煌上煌集團為貧困農戶提供皇禽鴨苗5萬羽,江西紅雁禽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投放鴨苗19.3萬羽、郎德鵝苗0.6萬羽,直接為農戶增收總計達25萬元。
四、強化培訓,不斷增強貧困農民脫貧致富能力
加強培訓,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是提高貧困農民脫貧致富能力的重要途徑。南昌市主要是依托院校教育、企業用工、單位幫扶、政策保障和基地培訓等五大平臺,建立了多層次、多形式、多專業、多途徑的農民培訓格局。通過《南昌日報》刊發公告、現場考核、資格審查,認定江西省生物科技職業學院等8家定點培訓單位,并授牌“南昌市扶貧辦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為扎實做好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打好了基礎。同時引導貧困子女參加相關的科技培訓、技能培訓或學歷教育。去年對全市重點村貧困戶和低收入戶10-15歲子女進行全面調查摸底,給418名貧困戶子女每人發放了價值1000元的“培訓券”。此外,大力督促各縣(區)落實培訓工作,結合各地實際開展內容、形式多樣化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據統計,去年共組織動員重點村農民參加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860人次,勞動力轉移培訓1504人次,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5846人。由此,引導激發了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內在潛力,提高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營造出“自己的家業自己創、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的良好氛圍。
五、規范管理,不斷提升扶貧開發工作效率
主要是推行完善了六項制度。一是扶貧項目管理制度。制定了《南昌市扶貧開發項目管理辦法》、《南昌市科技扶貧示范基地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和《南昌市財政扶貧開發項目獎補辦法》,對扶貧項目管理工作進行了明確規定。二是財政扶貧資金縣級報賬制度。制定了《南昌市財政扶貧資金縣級報賬管理辦法》,對扶貧資金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從源頭上規范了扶貧資金及項目管理行為。三是貧困戶建檔立卡制度。按照“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設立微機檔案”的要求,完成近12000戶貧困戶和低收入戶的建檔立卡工作,為貧困戶的動態管理提供了依據。四是市直幫扶工作季報制度。首次建立了南昌市市直幫扶單位幫扶工作季報制度,強化對幫扶單位幫扶工作的引導監督,促進了幫扶工作的順利開展。五是包戶結對幫扶制度。首次建立了市直幫扶單位副科級以上黨員干部與重點村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包戶幫扶制度,全市市直幫扶單位共有1845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成了“一對一”的幫扶對子,使幫扶措施落實到戶、受益到人。六是扶貧統計監測制度。運行“財政扶貧資金管理監測信息系統”,并嚴格按照系統錄入要求。2006年度所有的財政扶貧項目、資金都輸入了該系統,實現了中央、省、市、縣扶貧信息聯網,達到了動態監測扶貧項目進展及扶貧資金使用情況的效果。
2007年南昌市將繼續按照“一體兩翼”的總體部署,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狠抓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各項扶貧開發工作。在去年25個新農村建設試點的基礎上,以57個自然村村莊整治為重點,繼續改善7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的道路、飲水等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確保90%的重點村走上平坦路,50%的重點村喝上干凈水,30%的重點村上衛生廁。繼續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鵝鴨、牛羊、水果、食用菌、高效經濟作物等扶貧主導產業,力爭使重點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00元。繼續以提高貧困勞力素質為突破口,加大對貧困農民農業實用技術和重點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力度,年培訓重點村農民3000人次以上,逐步提高貧困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同時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整合社會各種扶貧資源,使財政投入、單位幫扶和社會捐贈的資金逐年有所增加。不斷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的管理和監督,完善扶貧開發的各項制度,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確保扶貧開發惠民工程穩步實施。
[作者簡介]吳久銘,男,中共南昌市委農工部副部長;符開輝,男,南昌市扶貧辦主任;胡麗麗,女,南昌市扶貧辦副主任;熊永平,男,南昌市扶貧辦干部。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