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當前,云南普洱茶的火爆用“全民普洱運動”來形容是一點不為過。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同樣有著悠久產茶歷史的贛茶卻發展步伐不快。普洱茶的成功經驗對贛茶的振興有著不少的有益啟示:應提高對贛茶振興的重視程度;應加快推進贛茶企業集團化經營,實施名牌戰略;應著力創新市場營銷策略;應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加快江西茶葉產業的對外合作;應充分挖掘贛茶的歷史文化內涵,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等等。
[關鍵詞] 普洱茶;贛茶;茶產業;啟示
2007年4月6日~15日,筆者參加江西省社會科學院茶文化重點學科組赴云南進行了為期10天的學習考察。期間重點就普洱茶在近年的興起問題參加了思茅市改名普洱市慶典、徒步考察了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千年古茶樹、重走了茶馬古道、參觀了普洱茶(集團)公司的生產車間及其板山茶葉基地、拜訪了相關茶業界人士、查閱了部分有關普洱茶的圖書資料。使筆者對普洱茶在近年的興盛有了切身感受與體會。
普洱茶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產于云南西南部的瀾滄江流域,即今的思茅市(已改名為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據《滇海虞衡志》、《滇略》、《普洱府志》等史料的記載,蜀漢時期瀾滄江中游兩岸即有茶樹的人工栽培,距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這一帶歷史上曾為普洱府管理之地,其茶因之命名,元朝時被稱為“普茶”,在明朝萬歷年間才定名為“普洱茶”。
近幾年來,用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師程先生的話來說,由于天時,即盛世興茶的歷史規律所決定,正如唐朝和清朝興盛時期茶文化興盛一樣,目前我國人民已解決了溫飽問題,邁入小康生活,人們更多地追求精神、文化、健康和生理上的休閑要求,茶文化的興盛勢在必然;地利,即云南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普洱茶特殊的品質,普洱茶除了具備其他茶對人體健康的功能外,更有曖胃、消食、清脂的獨特功效。此外,普洱茶因其制作工藝的獨特,可以較長時期保存,其內在口味、品質會因歲月的變化而發生神奇的變化,號稱“可以喝的活古董”,具有保健功能、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備受世人青睞;人和,即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云南省委、省政府抓茶葉商品基地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三個主要原因,我們認為,再加上巧妙而得當的宣傳,使得普洱茶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
一是產量、產值及價格增長迅猛。2005年,普洱茶為云南GDP貢獻了近30億元。另據昆明海關統計,2006年云南普洱茶出口2282噸,創匯1316萬美元。據悉,普洱茶出口均價由2005年每噸4248美元上漲到2006年每噸5766美元,每噸上漲了1518美元,漲幅達35.7%。普洱市目前茶園面積達到240萬畝,2006年全市茶葉總產量4.83噸,茶葉總產值15.1億元。2007年普洱茶的價格比2006年就高了兩三倍。每公斤普洱班章茶在2006年7月僅要27~30元,到現在已是漲至1800元。當地茶農都說,一斤茶可換一臺電視機了。更有甚者,云南勐海茶廠1988年出產的“7542青餅”,當年僅賣幾元一個,現在已攀升至4000元以上。在2006年的廣州茶博會上,一餅茶拍出了120萬元的天價。
二是參與者眾。一方面是從事普洱茶產業的人數眾多,用“全民普洱運動”來形容似乎一點也不為過。以普洱市為例,該市260萬人口,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從事普洱茶產業;另一方面是經營、收藏者人數眾多。在云南昆明號稱亞洲最大的雄達茶葉市場內,有著幾百家茶莊,賣的基本是普洱茶。僅廣東東莞就有超過200萬人次收藏普洱茶。據說在中山、順德等地,有些人家起碼存放了10噸以上的普洱茶;再一方面是普洱茶消費者人數眾多。2003年,云南其他地方可能還只有2000人在喝普洱茶,而目前普洱茶消費者則達到了8000萬。
三是圍繞著普洱茶的各類活動多。一方面是出版的書刊多,建立的網站多,近年出版的有關普洱茶歷史、文化、收藏、加工種植等方面的書刊不下上百種,各種各樣的普洱茶網站也有二、三十家;另一方面是媒體的宣傳十分熱情,報刊、電視臺、電臺、網站等對普洱茶從物質到精神,從經濟到文化進行著一波又一波的系列報道;再一方面是各類普洱茶文化節、論壇層出不窮,僅普洱市從1993年到2007年就舉辦了八屆中國普洱茶文化節。2007年4月10日第八屆中國普洱節在普洱市剛剛閉幕,4月12日在西雙版納州的景洪市又拉開了中國普洱茶戰略聯盟論壇的帷幕……。
與云南一樣,江西產茶歷史悠久,據《廬山志》記載,僧侶在廬山栽種茶樹,焙制茶葉,距今已有近二千年歷史。此后,贛茶“唐載茶經,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中外馳名”。唐代,江西有7州40余縣產茶,為當時中國七大茶區之一,南宋紹興末年(公元1162年),江西茶課463萬余斤,居全國第一,明清時期,江西茶鄉遍布,名品溢出,1905年所產的“寧紅”號稱“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茶蓋中華、價甲天下”的美譽。據不完全統計,贛茶品牌獲國際、國內大獎的有50個,獲省級獎的有140余個。贛茶輝煌的歷史并不能代表它有著輝煌的現在。盡管贛茶也在不斷發展、不斷進步,但目前其呈現出的停滯、落后的現狀也是不容忽視的。2004年,江西全省茶葉產值為4.4億元。這種水平不要說與云南全省比,就是與一個普洱市比,也僅及其三分之一。這種差距不能不令人深思。應該說,贛茶在自然條件、種植資源、內在品質、種茶制茶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還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蘊,以及影響持久的品牌,這些都是贛茶振興的基礎。那么,贛茶從當前普洱茶的火爆中可以獲取哪些有益啟示,從而加快贛茶振興的步伐呢?
第一,政府有關部門應提高對振興贛茶的重視程度,并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支持贛茶的發展。普洱茶之所以火爆,其原因有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對茶葉產業高度重視,把發展茶葉產業作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生物資源創新產業中的重要產業。早在2005年就以省政府的名義專門制定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展茶葉產業的意見》,《意見》要求整個“十五”期間,省財政每年投資600萬元建設示范茶園,每年安排300萬元重點扶持名優茶產品,等等。200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又一次制定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此《意見》從思想認識、發展思路、種植加工、打造品牌、強化科技、協調服務六大方面提出了30條詳盡的發展意見,著力提升云南茶葉的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及國際化水平。我省對茶葉發展也十分重視,2005年,省委書記孟建柱同志就提出了“希望在山”、富民興贛的發展戰略,并且對江西省茶葉協會在2006年提交的“關于重振江西茶產業的報告”作出了重要批示。全省各地按照發展要求都有一些實際舉措,但缺乏統一的行動,力度也有所欠缺。因此,建議省人民政府能否借鑒云南省人民政府發展茶葉產業的經驗,盡快制定出臺全省性的茶葉產業發展實施意見,使贛茶早日雄風重振。
第二,應著力推進贛茶茶葉企業集團化經營,實施名牌戰略。實現茶葉產業化,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組建以優勢骨干企業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的茶葉集團或茶葉產銷聯合體,在統一品牌、統一產品規模,開發新產品,開拓市場上下功夫。2002年,云南就組建有五大茶葉集團,而且都形成了適度規模經營,我們參觀的普洱茶(集團)公司就擁有茶園面積12000余畝,2006年其產量達3000噸,銷售額過億元。江西的茶企業普遍規模偏小,9家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中僅有寧紅集團與茶沾邊,10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中,居然也僅有一家與茶沾邊。在產茶大縣婺源,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茶葉企業只有2家。與此同時,江西的名茶很多,但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知名的品牌并不多,往往一種名茶十個樣,個個不一樣。因此,應在全省茶區選擇一批有優勢、有特色、效益和信譽好的企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由其把分散的鄉鎮或農戶經營的茶園、茶葉企業,組建成新的經濟聯合體,樹立幾個國際國內叫得響的品牌,實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生產、統一銷售,以此打造樹立贛茶品牌。
第三,應著力創新市場營銷策略。市場營銷是由市場調研、市場需求預測、選擇目標市場、產品開發、價格定價、包裝、分銷、促銷和售后服務等一系列活動構成。普洱茶的市場營銷策略針對性強,并且能夠在實踐中大膽創新。還是以我們參觀的普洱茶(集團)公司為例,該公司針對市場需求,不斷開發研制新產品,生產有傳統普洱茶、普洱金瓜茶、普洱沱茶、普洱玉芽等60多種系列產品。在營銷上依托普洱茶文化,改變以往坐商經營營銷模式為廣征海內外代理商與設置直營店為特點的現代營銷模式,采用人員宣傳推廣加促銷展銷結合,形成普洱茶營銷網絡。目前,該公司在全國有代理商40余個,直營店60余家。對江西茶葉企業而言,市場營銷是其軟肋,一些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營銷戰略、促銷方式未能得到積極利用。為此,要積極創新營銷方式,培植專業化的營銷產業,建立營銷隊伍,策劃特色鮮明的營銷活動,加快發展連鎖營銷和網絡銷售。
第四,應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加快江西茶葉產業的對外合作。一直以來,云南就鼓勵支持多種經濟成份開發茶葉產業,既歡迎非茶企業投資茶葉企業,也歡迎國外和省外投資者來云南開發茶葉產品,從而有效地破解了茶葉企業發展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的難題。目前,云南幾家大的普洱茶生產集團都有國外或省外資金注入,我們前面一再提到的普洱茶(集團)公司其前身為創辦于1975年的普洱茶廠,由于受資金技術的困擾,一直未能做大。2004年10月,引進廣東客商,投資數千萬元,成功地對企業進行了改制,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公司建立起了規范有序現代化的茶園基地、加工基地、科研基地,產品供不應求。在筆者的印象中,江西茶葉企業的招商引資工作幾近于無,茶葉企業大多靠內在資金發展,有幾家茶葉企業吸引了一些外資投入,也普遍資金不大,很難做大做強。為此,江西茶葉企業界應利用當前全省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的良好契機,筑巢引鳳,不斷加大對外交流合作的力度,共同把江西的茶葉做大做強。
第五,應充分挖掘贛茶的歷史文化內涵,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云南為了打造普洱茶,在挖掘利用其歷史文化內涵,積極對外宣傳上可謂是下足了功夫。以普洱茶為例,自1993年至2007年,普洱市舉辦了八屆普洱茶文化節,還先后策劃舉辦了“百匹馬幫瑞貢京城”、“百年貢茶回歸普洱”、“普洱茶交易會”、“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評選、“祭茶祖”、“萬人品茗”、“茶藝表演”、“斗茶”等活動。在這一系列活動中,集中了全國各地媒體全力宣傳普洱茶,有效地把普洱茶品牌推介出臺,讓人們和市場了解進而接受了普洱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第八屆中國普洱茶節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230多戶商家,4500余名采購商進行交易和洽談,僅茶葉和與茶相關的產品實現交易額4.7億元。簽訂招商引資項目18個,協議投資32.3億元。如今,中國普洱茶節等一系列活動已經成為一個個國際性、開放性、公益性的茶界盛會,成為帶動普洱經濟發展,宣傳展示普洱魅力,打造普洱茶都和提升普洱茶知名度的重要載體。江西茶文化歷史積淀厚重,一直以來,也都有一些各種各樣宣傳介紹贛茶的活動,如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婺源縣就在全國較早地成立了茶藝表演隊,等等。但遺憾的是,江西的這些茶葉推介形式沒能堅持下來,也更沒能做成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品牌活動。在當前文化宣傳對于經濟推動作用越來越大的背景下,江西應著力打造有江西特色的茶文化推介活動。令人欣喜的是,就在筆者撰寫本文期間的5月11日,“2007中國·江西首屆茶葉博覽會”在“中國茶葉之鄉”婺源縣召開,旨在打造和宣傳江西的有機茶品牌,使人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江西茶葉的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領略江西茶文化的魅力,壯大茶產業,重振江西茶葉雄風。江西終于有了自己的茶博會,我們有理由相信,有良好的開端就一定有美好的將來。
[作者簡介]劉清榮,男,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