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溫家寶總理指出,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實現的兩大任務,一是集中精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二是推進社會公平與正義,特別是“讓正義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首要價值”。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未來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采取措施,“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然而,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存在限制了社會成員平等自由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勞動的實現,消滅階級和三大差別是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一個重要內容。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可見,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一切社會的顯著特征和根本標志,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
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長期以來,我們黨一直關注并積極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早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黨和國家把注重社會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里的公平不僅指的是經濟公平,而且是廣泛地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權利平等和司法公正,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含義。在社會學意義上,公平指的是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水平比較接近而不過分懸殊;在法學意義上,公平指的是權利與義務的對稱,人們的獲得應該與他們所承擔的責任以及所做出的貢獻相一致;在倫理學意義上,公平指的是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生存、發展權利和機會。因此,公平正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價值取向、衡量尺度,對于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減少社會風險和動蕩,至關重要,這也是現代社會進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的重要依據,是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
公平正義從最直接、最普遍的意義上體現著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分析,公平正義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的公平正義是程序公平正義,它與法的普遍性原則相聯系,要求對所有人平等地執行法律和制度,賦予人們程序上的公平;第二個層面的公平正義為結果公平正義,它以追求最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福祉為目的,強調針對不同情況和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對待,賦予人們結果上的公平。可見,公平正義不僅廣泛涉及到上層建筑領域中的問題,也大量涉及到生產關系問題,是直接關系到全體人民的經濟權益和政治權益的重大問題。由于我國的改革和發展進入了關鍵時期,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動,利益關系的多元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社會不公現象,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的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這些現象的背后都折射社會不公的影子。社會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到了社會不同階層的和諧相處。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從我國現實存在的影響公平的突出問題入手,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穩步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以公平促和諧,以和諧促公平。